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年轻人“选择科研”将受益终身 精选

已有 10864 次阅读 2012-12-1 07:4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年轻人, 终身

最近科学网热闹非凡,都是由程代展教授学生“逃离科研”的“事件”“挑起”。弄得我这个老者在围绕这个议题时“苦思冥想”,试图运用我不多的一点“智慧”和并不丰富的人生经历(一辈子在学校),谈点感想,为年轻人出点主意,供他们人生路上参考。如果有一点说的对就听进去,不对就当耳旁风,我不喜欢辩论。这篇博文也是由一个年轻人的问题引起。他/她在“师生访谈节目”中向我发问:“我是学生物的,本科毕业,真心热爱科学,想真的能够为人类做出点贡献,不想读硕博,赶论文。现在一个科研院所工作,请问我应该怎样成长,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研发创新能力呢?多谢指点”。我答复:“真心想做科学研究,又不想读研究生,这可是很矛盾啊!仔细想清楚,是否真想当科学家,那就先读研。要知道,我那个时代读研是很难的事。我一个本科生(顽强)拼了几十年才到今天,你也想这样吗?”。

我这儿说的“选择科研”不同于“逃离科研”中的选择科研职业。因为一个人是否适合将科学研究当成一个职业或事业,是逃离还是选择,仅仅依据一篇博文(尽管程教授的这篇博文比较详细)的介绍,旁人实在难以做出理性和准确判断。我这篇博文的中心意思是希望有条件的年轻人,乘年轻时选择一段 “科学研究经历”,这将是受益终身的大事。研究生经历当然是“科学研究经历”的主要形式(但不唯一)。每当谈起读研究生的事就使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我曾在程代展教授(我们属于同龄人)的一篇回忆文章后面的评述中说:“真羡慕你能在国外读博士,我至今还为没有读研究生的经历而懊悔”。几十年走过来,其艰辛只有我和家人及同事知道。我们这一代,不要说博士,有个硕士学历和学位就不错了。因为我们1970年大学毕业留校,国家还处在文革的乱世中。1978年开始研究生招生我们都是30多岁,正是上有老人需要负担(我生小孩较晚,1980年儿子才降生),而工资又低,生活条件又差(那时做饭的燃料用蜂窝煤)。我们当年两届(6970届)留校共有约70多人,只有2人读了硕士研究生,后来有1人到法国读了博士。那时候的硕士研究生真是“稀罕物”啊,更不要说博士研究生了。我国1983527日首届18位博士学位是在人民大会堂颁发,可见多么隆重。为此,我付出了比那些拥有硕士研究生头衔人更多的努力。“勤能补拙、天道酬勤”成了我几十年来的生活信条。我坚信科学研究成果产出和提高外语水平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办到,但研究生经历失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时光不能倒流啊。我至今清楚记得1982年我们晋升讲师考英语的情景(我们以前学俄语),我们教研室7人参与考试只有我一人及格(也只得65分),这至少显示我的努力初见成效。科学研究也一样,尽管艰难,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成效。我在讲师期间就开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而本科比我早2届且拥有硕士学位的一位老师比我晚了10年才拿了一个国家基金。我们那一代同事中很多人是从野外地质队考研,然后毕业留校,那是他们离开野外地质队进城的主要途径。硕士研究生学历在我们这一代晋升职称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如今时过境迁,“用成果说话、以实力取胜”能够使我光荣退休,倍感欣慰。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经历丝毫没有炫耀的意思,况且,作为一个退休教授还想怎样?我只是告诉年轻人,选择一段研究经历对你一生多么重要。

然而,尽管研究生经历是一个人研究经历的重要途径,但并不完全。尽管这些年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毕竟通过攻读研究生获得研究经历的人仍然只是一部分。我曾经在几个博友相关博文后面的评述中说:“科研无处不在,科研并不是天才和富人的专利,更不是某些人的特权”。我在2月份的一篇博文“发表论文究竟是为什么?”中就阐述过“研究经历”理念。我在美国一个石油技术服务公司工作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公司有一个奖励发表学术论文员工的政策(1篇论文奖励2000美元),彰显了科学研究经历的意义。经历过科学研究阶段的人很清楚,一篇学术论文就是一项科研成果中学术部分的提炼与总结。我们从事生产与技术研发过程中就蕴含了大量科学(学术)问题,经过人们研究分析,最后以论文形式发表,供国际同行分享你的成果,这个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一个人的研究经历。同时你的论文成果也为你在单位考核评价中“增添光彩”。我们常说同样一个事情有心人与无心人所做结果一定不同,而有心人就是重视研究经历的人。我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想要把工作做得出彩,就要动脑筋。俗话说“360行,行行出状元”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作为一个年轻人,无论你选择什么职业,注重研究经历非常重要。它与人的出身是否富贵和家族是否显赫没有关系。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除了所在省市图书馆外,并要求大学图书馆适当向社会开放,加上网络咨询如此发达。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上进心强的人,要想“读文献、善交流、做研究”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我不能同意有的博友认为家庭贫困的农村孩子不要读研究生。记得当年我高考前家里经济非常困难,我母亲的话:“只要你能考上大学,我要饭也要供你读”犹在耳畔。那是激励我努力学习的一种激将法,我也没有辜负她的希望。当然我上了大学,也当了大学教授,母亲也没有要饭,而是为我们兄弟姐妹及她的孙辈们的健康成长而骄傲。现在老人家过着幸福的晚年,享受人间之乐。所以,一个人要想过舒适、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唯有自己艰苦付出所得到的回报才是。年轻人一定不要羡慕那些不劳而获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也不应责怪自己的父辈们没有能力为你们留下多少财富,那对他/她们不公平。我儿子多次对我们说,你们不需要为我存钱,我一定会凭自己的努力享受到体面、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这话真让我们老两口高兴。研究经历要靠你随时随地去体验,并认真领会和总结,你就会在任何岗位上运用“研究经历”做出让人佩服成绩。这样既为社会作了贡献,更为家庭的幸福美满添彩,这难道不是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吗?

2012121早上



“逃离”科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638021.html

上一篇:华丽的图书馆
下一篇:努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收藏 IP: 59.71.151.*| 热度|

56 罗德海 王浩 许培扬 喻海良 张海霞 王善勇 魏武 蒋继平 唐常杰 杨莉 曹聪 李福祥 陆俊茜 唐剑锋 余世锋 褚昭明 韩枫 程奇峰 许巍 宁为华 刘桂锋 吴浩宇 蔡小宁 李本先 光寿红 邵征锋 武夷山 李宇斌 马欣然 吴锦宇 庄世宇 刘天亮 申艳军 李兴超 姜光政 宁利中 刘用生 徐迎晓 张彦虎 张玉秀 陈永金 李汝江 刘淼 朱艳芳 林涛 吴怡 Editage意得辑 李成 龙涛 陆泽橼 fansg zhouguanghui xchen xqhuang 齐晓峰 lingling1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