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由程代展教授的博文:“昨夜无眠”引出了一个很好的讨论议题,这个议题至今不衰。我从这个议题引申出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话题:年轻人究竟应该如何面对选择?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见仁见智,而且面对具体人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然而选择对一个人又是如此重要,它关乎个人、家庭及社会的稳定和和谐。这些话虽然是一些大道理,但事实也确实如此。其实一个人终生都在选择,选择存在于任何时代和任何人。选择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选择也是体现自由、公正、公平的普世价值观。我们说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使他们可以有更多选择和施展才华的机会。而年轻人说,你们老一辈哪有我们压力大。你们那个年代工作有分配,住房也有分配,收入稳定。然而,年轻人可不知道,工作确有分配,但基本没有选择权利。工资收入稳定,可是大学本科5年毕业时月工资42-46元,一年后转正为52-56元(分几类地区),如果自己花当然可以过的很舒服。但那时没有社会保险,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必须要赡养家人。像我们来自农村的人负担就很重。我至今清楚记得每月工资除去生活所需,剩余全部寄回家里父母。因为弟妹们小还在读书,而家里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父母劳动只够全家吃饭)。所以我结婚时没有一分钱存款。住房可不是那么回事,一家三口住筒子楼多年的占多数(一间10平米左右,大家在楼道做饭)。那能像现在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毕业就要买套房,政府又缺乏足够的的公租房,所以只有让自己和全家人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我要告诉年轻人,我们那一代的生活并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幸福”,除了思想被禁锢外(我们这些读书人,那时也管不了什么思想,只管读书),至少不富裕,否则社会就倒退了。
其实,如果我们实事求是来讨论这个话题,就绝不会有什么简单的答案。用一句老话就是各代有各代的难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想就这个话题谈点个人的认识,供年轻人参考:
1、现在年轻人选择的自主权无疑属于自己。现在能够自由选择职业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大学毕业生早已成年,完全应该自主对面对各种选择,选择也是一种经历。相对于我们那一辈,现在简直就是一个选择的时代。但是需要记住一句老话:有本事的选老板,没本事的被老板选(走);有本事拥有不断选择的自由(当然我反对那种频繁跳槽做法,那是一个不成熟和浮躁表现,容易被社会公众误解),没有本事只能被选择,怪谁呀。少数官几代和富几代不在讨论之列。选择是建立在自己实力基础上,因此,通过自己努力掌握比别人更高的本领,从而拥有更多选择是硬道理。
2、理性选择是你成熟的标志,要慎重对待选择。我们这些已经退休的人总结一下不多的选择经历可供年轻人参考。我们那一代大学毕业时对于工作基本没有选择权,尽管也可以向负责毕业分配的领导提出某些照顾要求(主要是照顾家庭,谈不上兴趣和爱好)。当然我们班几位选择要求到西部艰苦地区工作的同学属于长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他们认为爱国不能仅仅停留在嘴巴上,应该要有实际表现,我一直非常崇敬这些同学。几十年过去,我们一生选择机会也很少。以我全班同学退休时为参照,完全改行的(指离开地质勘探类专业,主要到地方工作)只占1/4。在这些选择过程中有的同学就是因为业务做得很好,被地方政府看中。退休后班上同学聚会时有同学总结说:当年最不像当官的,现在官最大(其实也就厅级);最不像做学问的(指那位农二代),现在当教授,显然这都是这些同学努力奋斗的结果。现在我的学生们就充分享受到自由选择权利。除了一部分继续读研究生外,尽管直接参加工作时与地球物理勘探专业相关为多数,但若干年后,选择其它行业工作的相对于我们这一代明显增多。试想程代展教授那位选择当中学老师的学生我相信这仅仅是他的第一个选择,谁也不能保证他在中学教书若干年后再做其他选择。中学老师(尤其是那些带初高毕业班)的压力可不小啊!在中国目前家长们那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下,中学老师也不好当。有的中学老师们甚至使用野蛮殴打手段来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们还理解,这是社会的悲哀。我希望年轻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多听听别人的忠告,尤其像程代展老师那样的苦口婆心的忠告。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年人的经历可供参考,更不要说自己的导师。一个人学会理性选择太重要,光凭兴趣和空想不行,必须面对现实。因为,“选择不慎,耽误青春”。虽说年轻人的优势是错了可以再来,但是慎重选择,少走点弯路不是更好吗。
3、关于研究生的选择。很多年轻人谈到大学本科后对研究生选择的体会,其中一些人抱怨选错了。其实选择读研究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本人读研目的、选择的学校、专业和导师等诸多因素。据我对学生了解,大学本科毕业后是否选择读研究生主要有几种情况:工学类(应用类)可能主要以技能为主,尤其是硕士研究生主要为找到适合的(与社会需求相关)职业。这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如果攻读一个硕士学位仅仅是再读了几年书,在应用科学研究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经历和成果。这仅仅比本科生在选择就业面试时多一个硕士头衔而已(在那些需要硕士学位作为必须条件的企业有用)。如果仅仅为了就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就值得考虑了。我和儿子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如果对学术不感兴趣,就要劝他不要选择读博士。他举例说,一个大学班上两位学习都不错同学,一位本科毕业(也许因为家境贫寒)直接工作,另一位同学盲目选择读博士。如果硕博6年并没有什么有实际价值的研究经历和像样成果。当(假设)这位博士选择到他那位本科同学单位工作时,已经拥有6年实际工作经验的同学可以当博士同学的师傅,博士同学的心里能平衡吗?所以,选择攻读博士学位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要被光鲜的“博士“头衔迷惑。因为,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成熟,靠“面子”和“虚荣”不能当饭吃。
4、在选择过程中也要经得起“熬”。这主要指年轻人现在的工作压力。据我判断这些压力既来自社会,更来源自身。以我周边熟悉的年轻人为例,社会压力对这些年轻人而言应该均等。例如,学校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职称评定条件、外语、出国及教学要求等应该是一视同仁。有两位大学同班同学都在本科学校博士毕业留校工作(在同一个教研室)。由于博士期间两人的研究经历和差距拉大,一位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并多次出国访问,学术成果突出,而另一位主要帮老师做生产项目,成果平平。现在前者已为教授,后者只是讲师。科学网上经常看到年轻网友面对自己在单位工作不顺的浮躁心态,这是人之常情。我在博文“努力做一个淡定的人”中谈到一点我的体会,就是“忍”。几十年走过来,至少对我这个案例来讲采取“忍”还是管用,至少使得我和同事及领导之间和睦相处几十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改变不了别人,只有改变自己”是对年轻人选择过程中“熬”的箴言。
总之,希望我们的年轻人面对选择努力做到泰然处之,理性面对,祝愿天下年轻人好运。
2012年11月23日早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