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烈祝贺《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出版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校领导大力支持与离退休干部处及相关单位具体运作下,由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素心若雪,壮志如山——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版的《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共收录45篇文章和31首诗词歌赋,38余万字(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正在印刷中)。我熟知文集中大多数作者,他们有德高望重的学校老一辈科学家、教授、曾经出任学校的老领导,例如长期担任武汉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校长的赵鹏大院士和副校长、著名构造地质学家杨巍然教授,职能部门负责人,例如我所在地球物理勘探系的老书记贾苓希和王学敏及多位和我一样的北京地质学院最后招收的一届学生毕业留校任教教师等。多位作者年逾90,他们曾经长期在高院长的领导下学习工作,亲身体验了高院长自由独立思想与务实作风的高贵品质。
文集序言为现任学校党委书记黄晓玫撰写,文集首先转载了去年校庆期间学校举行的“学习高元贵院长教育思想座谈会”的新闻报道。文集开篇之作为学校三馆(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党委书记帅斌等人的文章《值得地大人永远怀念的老院长高元贵》,文章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系统阐述了高元贵院长在出任学校领导期间带领管理服务团队为北京地质学院初创时期的辉煌与可持续发展建立的丰功伟绩。“空口无凭,史料说话”,高院长是一位值得地大人永远怀念的大学校长,他不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学校长的楷模。
这部文集收录了我的长篇文章《大学校长楷模—我们敬爱的高元贵院长》。这篇文章是我全面学习高院长执掌学校期间功德的初步认识,全文11000余字,34幅插图,文章的简要版曾经于校庆70周年前夕在科学网这个“全球华人的科学社区”发布(2022年9月27日),并被编辑部至于头条,影响较大。我在文章中提到,1968年作为学生的我所在的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61652班同学有幸与高院长在北京地质仪器厂直接接触一个月,亲身感受到高院长的崇高人格魅力,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生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记。此外,明年上半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将出版我的《科教人生拓思集》。这部文集是我退休12年来在科学网的博客上发布的近500篇博文中遴选231篇,约55万字。这部文集表达了我对大学教育、科学研究与某些社会热点的感悟,见证了一个长期深受高元贵院长教育思想与独立品质影响的地大学子的成长经历。
《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中的文章大多数属于史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文集还原了北京地质学院当年“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艰苦朴素、严肃活泼”的历史风貌,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的大学教育的文献作品。我认为这部《素心若雪,壮志如山——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的出版对于学校乃至我国地学高等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1、通过《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让我们深切怀念这位在北京地质学院初创与成长过程中传承源头大学优良学风与灿烂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学校长。高元贵院长是一位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他以身示范,领导北京地质学院10多年,奠定了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开端,创造了学校办学史上第一阶段的辉煌。他用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努力拼搏,让北京地质学院成为了一座我国地学创造知识与传授知识的殿堂,为学校营造浓厚的高品位的治学环境,让那些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呕心沥血的教师与职员成为了学校一道亮丽风景和学生的榜样。从文集中我们看到,高院长高度重视发挥知名教授在学校学术管理决策中的作用。在高元贵院长的领导下,“教授治学”理念已经深耕于学校,并在南迁武汉办学过程中得以优良传承。例如1980年在地质部的支持下(高院长此时出任地质部顾问),武汉地质学院迎来了知名学者民进成员王鸿祯教授出任院长,民盟成员池际尚教授出任第一副院长,创造了当年民主党派成员出任大学校长与第一副校长的先河。学校教授常常是高院长办公室与家里的座上宾,他尊重教授,爱护教授,例如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委托相关人员转告受到批判的著名教授王鸿祯先生要保重。一张记录高院长与杨遵仪、袁见齐三位老人在校园悠闲散步的珍贵照片彰显了高院长平等待人的可贵品质。在他学术建校,学术强校理念指导下,学校呈现一派勃勃生机,教师重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生重视书本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2、我们应当利用《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出版机会,重温学校源头大学的校训精神: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唐山铁道学院“竢实扬华”,天津北洋大学“实事求是”。深入理解当年高元贵院长提出的北京地质学院校训:“刻苦钻研、实事求是、艰苦朴素、严肃活泼”的精神内涵,为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高院长很早就意识到大学不是行政机构而是学术机构,大学各级领导和行政人员不是政府官员,他们的职责更多体现在为全校师生员工服务而不是管理。
3、高元贵院长的高等教育思想是学校改革发展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以《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出版为契机,向全校师生员工和莘莘学子大力宣扬高元贵院长的现代高等教育思想和爱护学生的教育理念。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文集的《第四篇:关爱师生显真情》以及正在印刷中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中,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大年:他是保护我的恩人;卢顺弟:高院长爱生如子和原副校长刘玉发:你爱师生,师生爱你。在谈到大学本科教育时,高院长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不是用生产劳动取代教学,要保证学生每年八个月的理论学习和两个月的实践学习。”高院长还强调教学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搞‘运动’,号召学生要认真读书,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4、建议学校相关部门组织学校青年教师与学生认真学习地大南北学校出版的《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将学习高元贵院长的现代教育思想纳入学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范畴。在学校掀起“今日我以地大为荣”活动,营造学校积极向上的大学环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教师刻苦钻研,职工全心全意服务意识,共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学校创建地球科学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中国地质大学南北出版的《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文章与诗词歌赋合计200多篇,总篇幅达700多页,百万字之巨,涉及作者200多人次。这么多老教授,老干部,老职工,老学生撰写回忆文章,怀念一个已经逝世30年的大学校长在位时的功德伟业实属罕见。正如1992年在校庆40周庆祝大会上,当耄耋之年的高元贵院长出现在主席台上时,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起身鼓掌长达数分钟,这个场面感动了在场的一位媒体记者,他感叹:“一个离校十几年,离休近十年的原领导干部,回来还能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和敬重,可见他以前在教职员工和学生中的威信是极高的,这在我以前类似的采访工作中从没见到过的场面。”他不愧是数十万地大人心中永远的丰碑。
2023年12月25日完成发布科学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纪念高元贵院长》文集
目录
序 黄晓玫
饮水思源,凝聚奋进力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举行学习高元贵院长教育思想座谈会
第一篇:勇于开拓铸辉煌
值得地大人永远怀念的老院长高元贵 帅斌 刘欣 李玉平 王雪雪
大学校长楷模——我们敬爱的高元贵院长 刘庆生
立德树人,院长楷模 胡轩魁
杰出的地质教育家——回忆高元贵院长片段 叶德隆
第二篇:教坛耕耘育英才
老院长高元贵高等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 余桂红 刘秀红
缅怀敬佩的高元贵院长 王亨君
往事如昨 历史难忘——怀念敬爱的高院长 胡昌铭
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忆高元贵院长 孙正烈
怀念高院长——党的优秀干部、知名教育家 贾振远
我心中的高元贵院长——从两张老照片的故事想起 陈晦鸣
老院长高元贵重视基础课教学和科学研究 王仁铎
深切怀念高元贵院长 陈发景
我和高元贵院长在工作接触中发生的几段往事 王觉生
高元贵院长的教育思想深深地浸润了我 傅昭仁
关于高元贵老院长的一点回忆 陈崇希
锐意改革的地质教育家——回忆高元贵院长 李东旭
忆教改 彭文能
高元贵院长是教育工作的一面光辉旗帜 万天丰
羽翼下的成长——忆高元贵院长 张相平
与高元贵院长的几次接触 杨巍然 郭铁鹰
我最敬佩的大学校长高元贵 姚俊安口述 盛宏模整理
高元贵院长的体育情怀 胡燕生
一名学子对高元贵院长的回忆 洪昌松口述 郑贵洲整理
高元贵院长关于教学改革的见解 王顺金
高元贵院长与政治教研室 凌敬昇
我的大学五年——怀念高元贵院长 马振东
第三篇:铁肩担义护根脉
缅怀先贤 弘扬精神 砥砺奋进——在学习高元贵院长教育思想座谈会上的讲话 赵鹏大
高元贵院长的人格魅力 盛宏模
殚精竭虑 情注发展——怀念高元贵院长 孟高头
缅怀“功垂教业,德励后人”的高元贵院长 魏伴云 陈紫英
高元贵院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冯肇全
热爱师生的老院长——深切怀念高元贵院长 刘玉发
我印象深处的高元贵院长 范永香
第四篇:关爱师生显真情
回忆老院长高元贵 庄严口述 曾岩整理
高风亮节,贵如珍宝——高元贵院长二三事 陈安民口述 王宗廷执笔
记忆中高元贵院长的往事 辛建荣
高元贵院长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几件往事 沈继芳
我与高元贵院长的两段往事 戴学恕口述 刘翔整理
引力——难忘的回忆 贾苓希 王学敏
回忆高院长往事两则 鄢泰宁
我听高元贵院长讲孔子 葛亚非
第一次见到高元贵院长 张明兰
我们怀念您——高元贵院长 管新平
贯彻《高教六十条》北地教学增新貌——高元贵院长殚精竭虑 爱心普照 周汉民
忆老院长高元贵的几件往事 李舜贤
第五篇:诗词歌赋忆先贤
纪念高元贵院长逝世三十周年 侯传东
缅怀高元贵院长(诗词组) 大地行吟诗社
高元贵赋 王思远
高山仰止——怀念高元贵院长 程关林
怀念高元贵院长 梁定益
纪念高元贵院长诗词三首并序 邢新田
敬爱的高院长,向我们走来——纪念敬爱的高元贵院长逝世30周年(长篇叙事诗)胡昌铭
后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3: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