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也谈科学评价中的“破唯”-以破唯论文为例 精选

已有 5980 次阅读 2022-8-1 08: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也谈科学评价中的“破唯”-以破唯论文为例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众所周知,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在发布科技项目(包括人才项目与科研项目)评审与项目结题评价时发出了破五唯号召。五唯指: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我们这些老人亲身经历过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不唯”阶段。那个年代还是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分配机制,职称晋升论资排辈,薪金收入主要取决于工作年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不好一个样,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有疲劳。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我称为“适度唯”阶段(适度量化评价机制)。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深度转型过程中,这个阶段大致从南京大学重视SCI论文开始。我们一些较早重视发表国际专业学术论文的学者(包括我自己)属于这个阶段的受益者,并成为逐渐拉开学者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途径之一。本世纪的“高度唯”阶段(高度量化俗称数数评价机制)。我们一些计量研究机构和学者热衷于将一些期刊及论文数据与学术机构及学者个人水平及影响力简单挂钩,客观上助推了学术界的功利与浮躁。到现在政府倡导要“破唯”,让科学评价逐步回归科学客观公正公平的正常状态。显然,从“不唯”到破唯的演变过程基本上遵循了我国高等教育及科技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它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和社会公众认知水平密切相关。

其实,破五唯的基本理念清晰和必要性毋容置疑,然而如何处理“唯”与“不唯”之间关系却不是那么简单,尤其是“不唯”以后应该如何做?这里既有边界不清(何为唯,何为不唯),也有长期由“唯”形成的不良惯性思维,积重难返,似有“破唯难,难以上青天”。以破唯论文为例,究竟该如何评价论文成果的水平及其在同行中的影响力与地位。应该不看论文发表在什么刊物,尤其不能只看刊物的影响因子,因为,这与你的论文水平并不直接相关。甚至也不能过度夸大一篇论文的引用次数,因为高引论文大多数属于热门领域,大家相互引用,自然就推高了这个领域论文的引用数。即使属于同一研究方向论文的引用次数通常也不会与论文成果水平简单正相关,一篇论文的引文是一件复杂事情。正如我的文章《我对科学引文的认识,2012年2月24日》中说:“有人简单认为IF高的期刊水平就高,一篇论文引用次数越多,水平越高。这实际上违背了科学文献计量学之父加菲尔德博士(SCI创始人)将作者群与读者群之间建立联系,推动科学发展的初衷。”科学网资深博主,著名医学文献情报专家许培扬先生针对这句话的评论说:“加菲尔德博士来中国对SCI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做了很多次解释,可是,国内的很多领导听不懂他的意思”有道理。

破除唯论文后该如何评价一个学者的水平及影响力,这让我想起2013年在美国波士顿MIT探亲期间一位台湾大学杰出教授对我说的话。他当时在MIT学术访问,他说:“MIT采取的科学评价做法很独特,与国内外一些大学采用的量化机制不同。他们的资深教授在教师晋升的科学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些资深教授将详细全面了解申请者情况,凭借他们杰出的知识水准、认知能力和公正的道德操守给出科学评价。他们的评价注重申请者成果质量及潜质,体现要素多元化与成果多元化(论文与科研能力)”《在美国MIT和台湾大学教授聊科学评价,2013年7月30日》。我国勘探地球物理物学家马在田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经历也是破除唯论文的一个经典案例。马先生因首次提出“单程波波动方程有限差分的高阶算子分裂为低阶算子”,解决了美国斯坦福大学Claerbout教授提出的波动方程偏移成像方法理论遇到大角度波场的计算难题,被国际同行称为马氏方法。然而,马先生这个成果只是发表在国内一份中文行业期刊“石油地球物理勘探”,这个成果作为马先生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重要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显然,马先生这个成果得到国内同行认同,他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破除唯论文体现在很多方面,记得前年我曾经就学校宣传部门针对一篇重要论文成果新闻报道稿件审核时要求“只宣传成果的创新性,删除与此无关信息,例如渲染论文发表期刊的相关信息。”为此,我写了一篇文章《破五唯在行动,2020年11月22日》赞扬学校主管部门的这个“破唯”行为。然而,我们总有一些媒体报道学者论文成果时,不是着重介绍成果的创新之处,以便供同行学习,而是浓墨重彩地渲染发表论文刊物。最近看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宣称发布了一个“期刊超越指数”作为他们认为的“更加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指标。面对这类报道时我常自问:“难道我们科学工作者的学术影响力与地位真的可以用这些数字代表吗?难道我们的学者需要这类‘期刊超越指数’以及以前的‘期刊分区’指导我们发表学术论文吗?”我无意否认科学计量工作者的劳动成果,那是他们的本职工作。我们学者自己难道不清楚专业领域期刊的基本情况吗?这类基本知识应该在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期间受到的基本科学训练,即对自己专业领域国内外学者研究状况、专业期刊及会议等相关学术信息了如指掌。

究竟何为“破唯论文”?我的亲身体会是让学术论文顺其自然地产生于科学研究过程中,并作为显示学者学术水平与地位的标志,高质量的科学研究过程自然会产生高水平的科学成果,反之亦然,这些都只能由同行专家说了算,而不主要取决于期刊及论文等相关数据。  

 

2022年7月8日策划撰写,2022年8月1日完成提交

图片来自网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349544.html

上一篇:聊聊“十年磨一剑”话题
下一篇:再聊“潜力股”与“绩优股”人才话题
收藏 IP: 59.172.117.*| 热度|

18 汪凯 郑永军 张英姿 孙学军 晏成和 高友鹤 璩存勇 周忠浩 许培扬 孙颉 梁洪泽 王涛 汪强 张士宏 陈波 杨正瓴 郁志勇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