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院士没有专业,对于一般人来说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可是就有这么一个人说自己没有专业,他就是钱伟长院士。什么叫专业?在百度里敲上“专业”二字,满目的是介绍大学专业的,在百度百科里面看到专业的几种解释,专业是社会生产力的产物,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在钱伟长院士看来,高校教育,什么样的教育培养模式才能让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呢?他的回答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全面发展,很多人会反问,高中分文理科做什么?这种方式是全面发展吗?当然不是,现在为什么大学把学科分的越来越细,专业越来越多?很多学者会说,这是培养某方面人才的需要。既然大学要培养某方面的人才,那么提倡全面发展还有必要吗?
十年前大家可能会说,这没有什么必要,学好某一方面的就够了。可是陈毅元帅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飞行员说过一句话:“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飞机开得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更糟了。”也就是说学好某一方面专业是重要的,但是作为一个国民,首要一点就是要爱国,这是非常重要的。全面发展,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爱国者,一个心灵美好的人。这个单纯靠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做不到的。学会某一专业,只是一个领域的工具,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
钱老说自己没有专业,国家的需求就是自己的专业。当年一个严重偏科的文科生最后选择理科,凭自己的一腔爱国之情,最后成为中国的力学之父,同时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钱老说自己没有专业,要以国家以人民的需求作为自己的专业,而这个思想也融透到自己的教育思想当中。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墙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在走出象牙塔时可以很好的适应社会。同时学校也是为社会服务的,如果学校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那样就会与社会脱节,现在有句话叫“毕业即失业”描述这种状况那是再适合不过了。社会在声讨高校教育的失败时也说明钱老在这方面的远见。学生进入社会不光要靠自我的专业知识,还要靠其他许多的知识,才能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拆除各学科的墙就变得很重要,事实也说明,大学原本又专又死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当今交叉学科很多,学得太死是无法在这边缘学科有大的突破,最终学问只会越做越死,越来越没有活力。拆除教学与科研,教与学的墙那是前面拆除了学校与社会这座墙的必然结果。
现在看来,这四堵墙在高校教育是很普遍的事情,可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应该说是不可理喻的。而实行“三制”改革也是对大众思维的一次彻底改变。近些年来,许多学校也在推行“三制”改革教育试点工程,而这无不是钱老教育思想迸发出的火花充满着许多改革者对新的教育模式的大胆探索,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做出的努力。“三制”对于我本人来说我还是第一次接触,可是这也彻底改变我前送后紧的思维模式,这不光让我能提高自己学习质量,把知识记得更加牢固,更加重要的是,这种紧迫的思维模式让我能够很快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在这种压力中充满着动力。
无论是拆墙办学,还是实行“三制”改革,这无不折射出钱老对中国大学教育的一种大胆尝试,在这不断尝试中,证明这种改革是卓有成效的。早期在清华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没有得到认可,戴着右派“万能科学家”的帽子。可是即便在这十几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放弃在中国的教育事业上做出少许的改变,虽然很多思想与众人相左,甚至说很多思想太超前前了,以至于大众接受不了。可是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上海大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钱老的教育思想也为上大人所接受,在这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中秉承钱老自强不息的校训。上大,以上海这座大都市命名的大学,就要符合其特征。
或许在他进入清华前,他是在想在文学方面做出自己的一番成绩;或许在他选择读物理时,亲朋好友都反对过;或许在美国,很多人对他都是冷眼旁观;或许当年在清华提出自己教育思想时很多好友都劝阻他不要发表;或许在他平反后就可以卸甲归田;或许在上海大学进行一系列改革时同样受到很大的阻力。可是这许许多多的或许都没有阻止他个人前行的脚步,在自强不息中不断的克服困难,没有抱怨,因为抱怨会影响自我的心情,与其抱怨,不如做出改变。一个对理科一窍不通的人可以让爱因斯坦大发感慨,实在不简单!
又是一年的九一八,防空警报在高空中呼啸,这个声音有些刺耳,可是这个声音对钱老来说是那么熟悉。就是那年的九一八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放弃自己擅长的专业,去一片荒芜中奔突,最后还是硕果累累,留下一片碧绿中让民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让贫瘠变得肥沃。或许就如那句诗“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斯人不再,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好钱老的宝贵财富,不断朝着钱老要把上大变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而努力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