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节那天,好不容易在网上抢到一张回家的票,合计了下,这趟车次还比较好,早上出门坐地铁到火车站,然后等半个小时就可以发车了,不用很着急。
今天早上按照计划准时到达火车站,不慌不忙的到了候车室等候,坐了五分钟不到,看见展板上显示晚点20分钟,想想K开头的,晚点一会儿也是正常。拿出手机看了下将近20分钟的新闻,展板上显示晚点43分钟,这时候周围就开始烦躁起来。有的人干脆跑到候车区的服务区买点吃的,优哉游哉的吃起来,有的人刚排好队又重新回到座位上。
时间在滴答滴答的流逝着,对于晚点表示无奈但很无可奈何,只能继续拿出手机点开微信看下朋友圈里面的动态,看下大数据的一些进展,此刻,时间过得异常缓慢。吃完东西的人群陆陆续续的开始做好了排队准备,展板上又变了,晚点1小时13分钟,这个时候我彻底无语了,开始懊恼自己的决定了,应该早点买张动车回去的。是啊,动车高铁总是那么准时,票价是K的两三倍。而这些坐K的很多都是在用时间换取票价的差额。
对于大数据,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春节央视的实时互动无不让大数据已经传遍千家万户。可就在这样的一个状况下,铁道部难道就不能用这些年统计的数据,每年的今天每个车次在每一站的到站时间么?时间不用精确到秒,但是在10分钟的波动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吧?我想这应该不是很困难。
终于,晚点一个小时13分钟后千呼万唤的火车终于来了,烦躁的人群激动了起来,很多人对于晚点这么久有怨言此刻也来不及抱怨了,匆匆的拿着行李进入站台,进入了自己的座位上,没有买到坐票的也就只能站在人行道,洗手台,两车厢的连接处,或者吸烟区等一切可以站下人的地方。我上车后开玩笑的问了下一个二十几岁的乘务员,我说这趟车一般会晚点多久?他说,在他印象中就没有不晚点的。旁边的一位大叔笑着说,才晚点一个小时,有次晚点两个小时的车都坐过,要是有钱谁坐这趟车啊,肯定去坐动车高铁。
是啊,经过的站次多,中途晚点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铁道部为什么不把这些年的数据统计一下,合理的把到站的时间调整下,不要晚点的太离谱,让大家合理的安排出行,而不是让大众去浪费大把的时间去为火车晚点买单,另外让人群聚集在候车厅,无疑是增加了车站的空间压力(我乘坐的车站要求离乘车两个小时的乘客才能进入候车厅,两个小时以外的只能在寒风中等待)和人员安保成本。
大数据怎么用?铁道部有这些数据却不去做出改善。这些年的数据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车次做出一个合理的预测,就像天气预报一样,为什么不可以做个乘车预报,铁道部根据数据合理的调整不同时间的乘车时间呢?例如每年的四月份,乘客数量和寒暑假,春节肯定会有所差异,根据时段,调整时刻表,这不应该是大数据时代应该做的么?
那些愿意用时间换低廉的票价,可是他们不愿意去花费晚点的时间,实时做出调整,这对于他们好,对于沿途的车站也是不无好处的。怎么做去赢得支持,铁道部是该有所作为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