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极端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极端气候事件加剧将给我国未来粮食生产带来许多严峻的挑战。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带,地形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粮食生产对区域气候条件和水热要素时空分布的依赖性很大。全球气候变化,无论是变暖还是变冷,以及温室气体浓度变化,都将促使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热资源要素的时空分布格局变化,加剧局部地区的灾害性要素形成,因而对我国粮食产量、种植制度、生产结构和地区布局将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加强研究极端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从2008年中国南方大冰灾以来,极端气候变化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个人认为气候变化研究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主要是以地球系统为核心的系统内研究,比如现在的水循环和碳循环等研究,以及提出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等等;另外一个层次是考虑其它行星轨道变化导致与地球之间的引力场和磁场变化,从而引起地球系统水循环(包括大气水汽,降雨和洋流等等)和地球内部岩浆运动异常的系统外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讲,系统外的变化决定系统内的变化。由于星球之间的距离变化导致引力场和磁场变化,从而进一步导致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能级轨道发生变化。地球的势能和动能发生变化的变化,会引起海水温度的变化,比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就是海水温度周期变化引起的。这很可能是地球外的其它星体周期运动导致引力场或者磁场周期性地发生变化,比如有一颗或者几颗大的行星有一颗或者几颗小的卫星在周期性的运转导致引力场有微小的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对地球的水循环影响很大,引起飓风等自然灾害。我们目前做的绝大数研究是系统内研究,但系统外的研究可能更重要。地球的磁场变化是由其本身在天体中运行的轨道所决定的,如果把太阳比做原子核,那么地球只是围绕太阳转的一个的电子。极端气候变化事件很可能是由于其它行星或者天体靠近或者远离导致磁场和引力场发生变化引起的,特别是那些突然受某种外力作用,比如彗星等星体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或者由于运行轨道所需要的能量进行能级跃迁释放或吸收能量等。地球上的各种物质和密度都不一样,引力和磁场变化引起地球系统局部变化不一致。特别是磁场或者引力场变化驱动云和大气中水汽以及地壳岩浆异常运动,破坏平衡导致发生自然灾害(比如台风和大范围降雪以及地震等)。这一结论可以从灾害周期性发生得到,因为天体也是周期性运转。比如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围绕银河系转,银河系又围绕另外一个更大的天体系统在转。这些不同级别的天体在不同的体系里都有各自的周期表现:对于地球围绕太阳这个级别系统而言,地球表现为春夏秋冬是周期性发生;对于太阳围绕银河性这个级别的周期系统而言,地球表现为大的冰川期和大暖期以及中间过渡期等交替出现,地球围绕太阳的角色跟月亮围绕地球相似。这点可以从太阳黑子周期性地出现来得到证实,因为太阳很可能受另外一个更高级的系统影响,跟地球一年四季变化相似,而且太阳黑子也是周期对地球的辐射影响产生周期性影响;对于更高级别和更长的周期,我们人类可能还没有记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观测。因此,气候变化基本上可以断定,地球本身有一个调节系统,人类在这个系统里面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比起地球外的大系统而言,人类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大的气候变化周期是由行星的运行周期和所处的轨道位置决定。行星位置微小的变化引起的引力场和磁场的变化对地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甚至是上百年,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感觉不出来。
遥感在灾害监测和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我们认为在加强遥感参数研究的同时,还要发射其它遥感卫星监测地球和观测太空中其它星星以及其它星云位置的引力场和磁场的变化,从而分析监测和预测地球极端气候变化事件。另外,由于目前人类的观测技术受到限制,我们还可以通过地面极端气候和地震等异常来反推天体的运行等规律,从而发现新的天体及其运行规律。二氧化碳在全球气候变暖中起到的作用可能并不是非常重要,只是起一个微调作用。因为地球内部本身有一个生态调节循环系统,只要人类不破坏循环中的某一个环节,那么我们无须过多的担心。地球气温变化幅度主要是由地球在整个宇宙系统里所处的大周期或者运行轨道位置所决定。
粮食安全建议
2009年秋以来,中国西南5省市百年不遇的大旱,北方的寒春(暴风雪),再到南方300年不遇到的洪涝(暴风雨)。现在各大城市遭遇特大暴雨都会让人深感当前气候的异常。极端气候事件具有影响范围大、强度大、不可躲避性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农业生产,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另外,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多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从而导致粮食生产的不稳定,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2010年10月以来,我国北方多个省份遭遇干旱,华北、黄淮等粮食主产区正陷入干旱缺水的局面。异常天气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农业生产敲响警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球其它或多或少地相似,因此全球农作物产量大面积普遍减产。我们国家需要重视这个问题,提前进行粮食储备,包括增加进口和减少出口。因为未来的几年里,农业气象灾害可能会越来越多,农作物产量也会越来越不稳定。最近一些年来,由于交通和技术发展比较快,人民对饥荒的意识已经有些淡薄,特别是年轻一代,浪费比较严重。因此我建议国家在广播和电视里稍微做一些宣传节约粮食,让大家有一个防患意识,提前储备一些必要的粮食物质。对于粮食储备分成三个等级:一是国家储备;二是地方储备;三是城镇居民和农民储备。国家是战略储备,地方是长期储备,农民是应急储备。农民储备是非常重要的,过去农民留的粮食通常是维持到下一个收割季节。因为现在气候不稳定,有可能下一个季节是绝收,所以农民留的粮食要比以前增多。农民储备非常重要,因为当灾害发生的时候,交通有可能中断,就像2008年初,那种冰雪灾害谁也没办法。需要一些专业人员介绍和研究粮食储备方法,特别是在南方潮湿地区需要专门的粮食储备技术。另外,蔬菜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很大的,我们要在城乡结合带建立能抗击极端气候的大棚来种植蔬菜,从而调节蔬菜价格。今年气候稍微变化,蔬菜价格就猛涨。如果再恶劣一点,恐怕问题也比较大。各地建立小型抗极端气候的蔬菜大棚无须论证,有条件的地方马上行动。加紧气候变化研究和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认为只有气候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以及其它科研工作者大力合作才能弄明白这些问题。建议建立一个以太阳或者银河系为中心的模型,模拟在行星周期运动和在外来星球干扰情况下,磁场和引力变化对地球动能和势能的影响,以及动能和势能变化是否导致地球热能变化和温度升高,从而引起气候变化和地震等。加快农业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建立健全农业和新能源和以及新材料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加强国家农业科研基地、建立粮食和蔬菜生产基地,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新能源技术研发,应对极端气候变化。
该研究提出的新观点在香港财经月刊上发表(毛克彪, 马莹, 正视极端气候与粮食安全, 财经月刊(香港), 2011, 1,407: 100-102.)。正视极端气候与粮食安全.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