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ng9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ng9038

博文

中国胸科医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吴英恺院士

已有 2783 次阅读 2024-5-14 08:4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中国胸科医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吴英恺院士

吴英恺,中国医学大家。中国胸外科的第一把刀,中国胸外科医学研究成果蜚声中外,中国科学院的首届院士(1955年,当时称学部委员),解放军胸科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的创始人和主持者,国际医学专著《国际心胸外科实践》的主编,前苏联、美国外科学会荣誉会员,国际外科学会中国代表副会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世界外科学杂志顾问编辑。

林训生先生为吴英恺院士的回忆录《医务生活六十年》作的序言中有如下一段概括性论述:“在我国,第一例成功的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1940年),首次缩窄性心包炎切除术成功(1948年),第一座胸科医院建立(1956年),第一个食管癌防治科研协作组(四省一市)的成立(1959年),第一个心血管病流行学与人群防治研究室的创立(1978年)和第一部由他(一名中国人)主编的有十数国百余名专家撰写的国际大部头著作《国际心胸外科实践》的出版(1985年)……在他的六十年医务生涯中发表了论文200余篇,编撰专著十余种。”

  1. 求学之路

    1、小河沿医科大

        吴英恺,辽宁新民县人,满族。1927年,沈阳省立三中毕业后考入沈阳小河沿医科大(时称奉天医科专门学校)。在医科大学习六年,1933年毕业时取得了内科、外科双学士证书。小河沿医科大与小河沿医院融为一体,医院的主治医、主任也是医科大的教授,教学与临床紧密联系。医院的主任、教授,不少是外籍,英语教材十分普通。六年的学习和医学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往高处走,吴英恺小河沿医科在毕业后,就奔向了北京的协和医院。

    12.jpg

     2、北京协和医院

        小河沿医科大毕业后,吴英恺和同学项全申进入了北京的协和医院实习。到了“协和”,按吴英恺的说法,他们就是“土包子”,他说:“我们这两个年轻人,在沈阳医大是洋学生,到了北京协和医院顿时变成了‘土包子’。这里绿瓦顶白栏杆,找人打灯号,见面说英语,行路带小跑,办事死规距;职员个个白衣笔挺,皮鞋光亮,尤其是那些专家教授和外国护理督导员,个个威风凛凛,令人望而生威。”在这个医院里当实习医生,吴英恺竭尽全力,競競业业,表现突出。这期间虽然得了肺结核病,住西山福寿岭疗养院院治疗三个月,医院仍视他为人才,选拔为医院外科研究生,导师为骨科教授米鲁特诺。

        米鲁特诺给了吴英恺两个研究课题,一个是总结分析协和医院1921年以来漆关节结核210例,其中77例外科治疗的经验;一个是在生长的白兔下肢长骨,做各种试验手术找出能加快长度增长的方法。

        吴英恺认真查阅了20多年来有关漆关节结核外科治疗的文献,分折了210例病历资料,和77例手术的近远期结果,写出了论文初稿,导师看后极为满意。修改英文稿后,把自己放在第二作者位置,呈科主任娄克斯教授审定。很快通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第50卷(1936年),这是吴英恺公开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接着研究第二个课题。首先认真查阅了30年来有关骨生长因素的论著和促进骨长度增快的实验文献,做出了实验设计。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对70多只小白兔的股骨及胫骨做各种手术,定期照X线片,终于找到做骨膜剥离既不伤骨骼又可以增进长度3至10毫米的手术方法。写出的论文,又受到导师和科主任的好评,该论文后来发表在美国骨关节外科杂志第19卷(1937年)

       吴英恺两篇论文的发表,表明了外科研究生任务的圆满完成,也为任外科总住院医师打下了基础。1936--1937,做了两年助理住院医师,1938年被任命为协和医院外科总住院医师,是外科主任手术的第一助手,又是全院普通外科手术的统管者,病人、病情、医生、护士,工作杂而紧张,但都要协调好。虽然不亲自手术,但做为助手,学到了多家之长。

       1939年吴英恺为外科主治医师,并亲自做各式甲状腺及胃肠肝胆等部的大手术,效果显著。与此同时,吴英恺在科主任娄克斯的领导下,参加了协和医院食管癌研究组,并在1940年春天,做了我国第一例食管癌切除及胸内食管胃吻合术。

    3、美国进修

     ⑴巴恩医院整形外科

       协和医院让我(吴英恺,以下简称“我”))留美进修的是整形外科。巴恩医院的布来尔和布朗是国际知名的整形外科权威,我被分配到布朗教授门下。该医院手术多工作忙,因我早来晚走,很快就让我上台参加手术或到病房帮助换药。整形外科的进修,让我在缝合技巧、包扎伤口、修补兔脣腭裂等手术方面进步很快。干了不到三个月,协和医院娄主任来信让我转胸外科学习。我对胸外科深感兴趣,而该院葛兰姆教授又是世界闻名的胸外科权威。

    ⑵巴恩医院胸科

       当时巴恩医院胸科在全美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葛兰姆教授是该科的领头人。1933年,他第一次成功地为肺癌施行全肺切除。他的第一助手是布雷芝,对肺门血管分别结扎法起家行肺切除作了首创贡献。

    吴英恺到到外科不久,慢慢有人知道他曾在中国做过食管癌外科手术,当时葛兰姆教授也在试做食管癌切除,但没有存活的病人。葛兰姆对吴在国内食管癌成功切除手术非常敬重,让吴在美各地作学术报告,并将报告发表到美国胸部外科杂志上。

    ⑶郭霍医院

       圣路易市的郭霍医院是一座有700床位的结核病院,葛兰姆教授的助教和进修医师,都要轮流到这个医院做住院医师。吴英恺到该院后,主要任务就是协助来自华盛顿大学医院的布雷芝教授和来自圣路易大学医院的马德教授组织胸外科会诊、手术和照顾患者。“我从马学到了许多诸如用局部麻醉做胸廓成形术,如何暴露和切除第一肋等等。……工作十个月后,我与那位阿根廷同事取得了在120例次胸廓成形术中无一例化脓感染的成绩。后来在美国胸部外科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受到同行们的瞩目。”

       吴在该医院进修20个月后,日本与中、美交战,中华医学基金会要求吴英恺等人回国就医,吴将离开美国的意向告知葛兰姆教授,教授一再挽留。在吴的坚持下,他也同意,问还需要什么帮助时,吴英恺提出回国前到美国其它有名的医学中心参观,以广见闻。一周后,葛教授交给他30多封介绍信,并附上签名相赠的大照片。吴英恺说:“我持了他的介绍信到处受到了格外的礼遇”。

    ⑷美国医学学府漫游

       1943年4月,吴英恺离开圣路易到各地参观访问,共经历十几个城市,访问了几十个著名的外科和胸外科中心,会见了很多知名教授。吴先生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赫赫有名的梅欧医院,有上百名的各科专家,一天的手术单子好像一个单位的电话号码表,一个专家一天要做几个大手术,论文如雨后春笋,一篇跟着一篇。他用各自都有独到的课题。……这些事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对我后来几十年的外科生涯,有着很深的影响。”

       吴先生还说:在我回国前,“美国医药援华会资助了1500美元为我购买了手术器械。经过调查,我买了一台华氏脚踏正压麻醉机,一整套的胸外科手术器械和各式大小号气管镜,以至缝针缝线。”1943年夏天,他从费城上船,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回到了重庆。

       吴英恺的医学实践证明,当时的医学是以医院为主,医和学是融为一体的,医院的主治医生和主任也是学院的教授。

  2. 从医之道

       吴英恺回国时,正是中日激战时期,战争把医疗正规打乱。协和医院和部分师生和护校迁到了成都,与华西、齐鲁、中央大学组成联合医学院,华西医院是主人。当华西医院院长发吴先生外科教授聘书,吴有了门诊和病床时,忽然接到了中央医院院长朱章赓从重庆的来电:“聘你为新近改组的重庆中央医院外科主任,,请即来渝。你从美带来的外科器械已自印度运来,并决定留在重庆中央医院使用。”在这尊重并“协迫”下,吴只好到中央医院就职。

  3. 重庆中央医院外科

       中央医院外科,在高滩的重庆红十字医院旧址。吴英恺到中央医院外科时,只有一名主治医三名住院医,床位只有20多张,不成规模。但不久,协和、华西、中大、上医、沈阳小河沿毕业的外科医生纷纷向高滩集合。原协和医外科主任娄克斯等多名知名教授也来医院会诊和指导手术,开展了肺切除、动脉导管未闭和交感神经切除治疗高血压等新手术。在建院一年左右,外科住院医师增加到20多人。吴说:“这些同志后来各有所长,分布在各大医学中心,在医疗、教学、科研岗位上承担着领导任务。”

       抗战胜利后,中央医院分解,各地医院又重新调整组合。吴英恺主任跟随陈崇寿院长和部分同事到天津办天津中央医院。

  4. 天津中央医院外科

       天津中央医院开张前,吴英恺常应邀到天津马大夫医院和第一、三市立医院会诊做手术。天津中央医院建成开业后,吴任外科主任,胸外科有四个手术间,张天惠协助我工作。当时气管内麻醉、硬脊膜外麻醉已成常规。麻醉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单位。食管癌外科治疗有很大进步。吴先生在这个医院完成了全国第一例慢性心包炎切除术。

      由于协和医院的全面恢复,吴先生决定重回协和医院。1948年5 月至10月,吴先生在津京两地每周各工作三天,十月底彻底回到了北京。

    3、协和医院外科

       吴英恺重回协和医院后任外科教授,当时外科主任娄克斯兼任美国罗氏中华基金会领导人,协和外科临床和教学主要由吴英恺、曾宪九、吴尉然协助。娄克斯于1950年6月返回美国,协和外科的领导责任就落在了吴英恺肩上。1951年政府接管协和后,正式任命吴英恺为协和医院外科主任、教授。为恢复协和医院外科,吴英恺从聘请各科领导成员做起,先后聘请骨科教授孟继懋、王桂生,耳鼻喉科教授刘瑞华、张庆松,整形外科教授宋儒耀,还有北京医院兼职的吴阶平教授。各项工作井井有条。曾宪九开展了胰腺外科的研究,食管癌切除术死亡率大大降低,心包切除术积累了系列资料。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了协和医院。冬天,吴英恺、黄国俊等参加了北京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1954到1955年夏,总后卫生部和东北军区卫生部在辽阳医院组建了“战场外科医疗研究组,吴英恺任组长,对1000多名战伤病人进行治疗。此事受到彭德怀等军事领导人的好评和鼓励。

  5. 解放军胸科医院

       1955年吴英恺参加全苏第26届外科大会,然后参观了几所外科研机构,意识到办外科专门医院,是发展外科专门技术的好办法。当时黄家驷已在上海做了100多例肺切除手术,兰锡纯也在上海做了首例二尖瓣交界分离术。因此,吴在1956年初向总后卫生部提出在西郊黑山户组建解放军胸科医院。很快得到批准,并任命吴英恺为院长兼外科主任。

       把黑山户结核疗养院改建出三间手术室、八个病房(四个胸内、四个胸外)。胸廓成形、肺切除、心包切除、先天性心脏病从闭式到低温直视等都很快开展起来。

  6. 阜外医院

       解放军胸科医院于1958年由部队 转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在阜城门建院,简称阜外医院,吴英恺为院长。这时肺结核已不再是医疗重点,心内外科成了发展重点和趋势。外科又一分为二,外一科为心脏外科,候幼临任主任,郭加强任副主任;外二科为胸心血管外科 的综合科,吴英恺兼主任,黄国俊任副主任。

       1962年,阜外医院建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脏血管病研究所。这保证住院医师的培养,将五楼两个病房改为教材馆和图书馆,为提高医师的水平,积累了大量学术研究资料。

       1962至1966年间,外二科的手术治疗有了很大发展,吴英恺和李平已做数例全主动脉弓动脉瘤切除及人工主动脉移植成功存活;开展了低温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及肾血管性高血压和大动脉炎的外科治疗。胸外科方面,与华北各大医院协作,改进低温半体循环、体外循环节约用血等方面取复明显效果。内科黄宛、刘力生、郑德裕等,为方便高血压的普及治疗,配制了降压片,效果良好。后经北京高血压协作组洪昭光、戴庆林的发展,配帛成“降压O号”和“降压一号”,药价低廉,方便有效,贡献突出。

       结合临床实践,编辑出版了《胸部疾病》(吴英恺、朱贵卿主编)、《食管癌和贲门癌》(吴英恺、黄国俊主编)、《心导管检查术》(胡旭东主编)、《心脏听诊和心音图》(胡旭东主编)等专业参考书。

    三、院长之途

       从1956年开始,先后任解放军胸科医院、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安贞医院院长。三任院长,有的是机遇,有的是无奈。但都较好地完成了院长之责,取得了显著成绩。

    1、阜外医院院长

       由胸科医院到阜外医院,顺理成章,一帆风顺。在阜成门外新建的阜外医院,属于医学科学院系统,一万多平方米的大楼,主要是心脏内外科。吴英恺任院长兼外科主任。在阜外医院干的热火朝天时,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医学权威吴英恺成了批判对象,离开临床,和清洁工一起扫院子、拔草、搞卫生、整厕所。检垃圾、刷厕所时不让戴手套、口罩,不到三个月染上一肝炎。医院不给用新药肝泰乐,说:“这是新药,不能给你用。”1969年10月,又把病号吴英恺送到江西的卫生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在五七干校劳动三个月后,受军代表的关照,调到医疗队到江西吴城镇巡回医疗。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吴的肝炎发展到非常严重程度,经干校和卫生部军代表许可,1970年8月,回北京治病。治疗一个月后,身体基恢复正常。

       1971年9月,美国心脏病学家怀特夫妇到阜外医院访问,军代表让我参加会见。

       从照片位置就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医疗专家学者吴英恺和朱宪彝都在两旁,靠近主宾的是军代表。

  7.    1972年被宣布,吴英恺为阜外医院革委会副主任。主任是军代表,另俩位副主任是造反派头头,吴是装门面,并没有实权。

       1976年“四人邦”倒台后,吴英恺重新被任命为阜外医院院长兼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1976年至1980年,阜外医院在吴英恺主持下,全力、全面恢复这所医院的正规医疗秩序,在临床、人才培养、医学研究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在吴英恺立志夺回十年的损失,让阜外医院再上一层楼时,1980年5 月,医学科学院工作组以“领导班子年轻化”为名,宣布让吴英恺退休或转业到别的单位,吴英恺怎么也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得知让他到首都医科大学(后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后,他要求阜外的李平、林训生、吴兆苏等医生一起到首医大开展工作。1980年10月,调令正式下达。

  8. 安贞医院院长

         吴英恺离开阜外医院后,名义上是首都医科大学(即现在协和医科大学)胸部及心血管外科教研室主任,李平、林训生等为副主任,但实际都是虚称,没有实际工作任务,俗称“待业教授”。

         1981年3月,北京市卫生局的领导,请吴英恺与朝阳医院的翁心植教授合作,开展心肺疾病医疗科研工作。吴英恺认为这是贡献晚年的重要机会,欣然同意,然后率领首都医科大胸部及心血管教研室的大部分同志与朝阳医院翁心植教授的呼息疾病研究室合编为“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吴英恺任主任,翁心植任副主任。1982年12月,做了第一例体外循环手术。

        1983年6月,北京市领导决定,将安定门外的结核病院外迁,结核病院的房屋设备和部分人员与朝阳医院的“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合并为“北京安贞医院”。吴英恺被任命为院长兼北京市心肺中心主任。

         经过多年努力,安贞医院和心肺血管中心,建立完善三大部门:(1)临床医学部,含29个临床科室和7个临床研究室;(2)社会医学部,包括流行预防研究室、人群防治研究室、吸烟与健康研究室;(3)实验医学部:包括动脉硬化实验研究室、临床生化研究室、血液流变研究室、临床药理研究室、放射免疫研究室、细胞培养和实验外科等`七个研究单位。

        三年来,从四面八方调来医务人员400多名,如何组织协调众多科室和一千多医务人员的工作、研究、生活,是医院党委和领的重要任务。院长吴英恺决心在院长的职权范围内,把全院人员拧成一股绳,把安贞医院和心肺左研究中心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医疗中心。为此就要边建设边改革,不是单靠向上伸手,而是在做好医疗、预防、研究、教学和国际交流方面,促进领导、同行、社会和国际上的更多支持。1985年建立了国际交流中心,1986年一年就做了528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1987年完成了608例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召开了多次有国际专家参加的专题学术会议,1986年一年接待外宾52批154人,从1986年开始接受国外年轻医生和医学生来院实习。

    1987年,吴英恺年满77岁,退居二线。

    四、全国性的医学活动

  9. 华北食管癌的调查、研究、治疗

       吴英恺从1939年做第一例食管癌手术开始,到1941年离京时,已在协和医院做了11例食管癌切除手术。在1948至1958年,吴英恺及领导的手术人员共做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近千例。在这些手术中发现一个现象,即病人多来自河南林县、山西阳泉、河北石家庄一带。

       1958年,吴英恺到了河南林县。当地研究人员向他介绍,食管癌是当地的流行病,当地医疗条件无法扼制,多在一年内死亡。于是吴英恺下决心组织各科关人员,为食管癌早发现、早治疗,做些研究和预防工作。

       1959年4月,在阜外医院召开了四省一市的食管癌防治科研协作组,北京、河南、山西、山东医学院、医院的医教人员进行了大协作。经过五年的协作调查,基本上查明了食管部的患病率、发病率和死亡率。1959、1964、1979,吴英恺三下河南林县,在当地医务人员陪同下,深入农户走访,根据观察研究,初步结论,就是“病从口入”,河南人流行的“糠饼”和“酸菜”,经化验,均含有致癌的亚硝酸。长期在当地医疗工作的沈琼、邵令提供了大量外科标本和病理切片,吴英恺和黄国俊共同提出了食管癌发生的过程和分期。1962至于964年间,病理学家孙绍谦、吴遐、林训生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临床扩大食管切除的长度。

       经多方面协作努力,手术死率从早年的30%下降到15%,五年生存率上升到20--30%,二期患者生存率可达60%。由于食管癌手术的普及,高发区县级医院也能进行这种手术,二、三十年来,经过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数以万计。黄国俊、邵令方、张敏德在食管癌防治、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吴英恺参加食管癌

    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报告时,他们三位给予大力支持。

  10. 国际学术会议和荣誉

    1955年参加闪苏联外科第26届大会,吴专题报告食管癌外科治疗,获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1979年春,吴以《中国食管癌外科治疗经验》为题在美国外科学会上报告,获试该学会荣誉会员。

    1979年冬,吴以719例食管癌外科治疗为题在美渐洛杉矶布鲁尔国际外科学会以上报告,该学会赠予吴为荣誉会员称号。

    1980年,吴接受北美外科医师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1982年,吴英恺与黄国俊、邵令方、张敏德、林训生联名以食管癌研究与治疗为题,在美国胸部及血管外科学会上做报告,获该会荣誉会员。

  11. 心血管病流行学及人群防治

       1974年吴英恺经卫生部批准,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专家谘询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的十几个国家委员参加的第一次会议上,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心血管病的流行情况和防治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的经验。回国后,做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的吴英恺,觉得责无旁贷,要设法解决这一问题。

       其实早在1969年,阜外医院已组成首钢心血管防治科研分队,深入车间、家庭,开展高血压普查和冠心病、脑卒中的登记治疗。

       1975年,由吴英恺带队,组成石井山区农村心血管病防治科研小分队,对11个大队开展防治。然后北京几个大的工厂与首钢的防治工作联合,在区卫生局的领导下,建成了全区二十万人口的心血管病防治区。经过五年的防治,该区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了13%,脑卒中死亡率下降23%。

       1973年医学科学院心血病研究所建立了心血管病研究室、血脂研究室,1980、1981年又举办心血管病人群防治学习班,10年间进行心血管病调研防治的专业人员已有百人左右,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心血管病防治专家。

       1979、1980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断标准,对29个省、市、自治区的90个城市和208个农村,进行抽样普查,完成全国性的高血压分布蓝图,英文总结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摘要刊出。

       1982年,北京市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在北京市六个区42片居民人口进知血管病监测。监测资料自1984年起向芬兰赫尔辛基较差研究院资料中心输送,世界卫生组织也派专家来我国培训有关人员。

       在这项工作中,吴英恺领导的安贞医院也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在北京朝阳卫生局领导下,安贞医院对辖区十万左右居民常见多发病的防治进行统一管理。

  12. 社会活动

   1、中华医学会

     1947年,中华医学会在南京召开,在天津中央医院任职的吴英恺首次参加医学会活动,并成为中华医学会的永久会员。

     1950年中华医学会迁往北京,吴英恺当选为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的主任委员,参加了医学会的很多常务活动。1953年《中华外科杂志》创刊,崔义田、周泽昭和吴英恺先后任总编辑,实际编辑工作主要由吴英恺、吴阶平、曾先九负责。中华医学会心血管1978年在太原成立,吴英恺被选为首届主任委员。心血管病学会的另一项工作就是在阜外医院编刊的《心脏血管疾病》杂志,吴英恺任主编一直到1983年。

   2、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1955年组建了五个学部,选聘了200多位学部委员。医学属于生物学部,选出吴英恺、黄家驷、张孝骞、林巧稚等为委员。后经国务院批准,将学部委员改称科学院院士。这期间,吴英恺常参加科学规划、科学奖金评审及学部委员会的各种会议。

   3、中国红十字会

吴英恺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常务理事,1983年在安贞医院任职的吴英恺与美国心脏协会联系,派来一心肺复苏讲习组,在北京办了一期由各省市派来的医务人员培训班。

  12、国际活动   

    (1)、国际外科学会

  1957年开始,国际外科学会先后在墨西哥、德国、爱尔兰、美国召开,由于这些地国家还没有与中国建交,会议中出现各种不友好行为,我们立场坚定,一一破解。

   1973年国际外科学会在西班牙举行,吴英恺是中国代表团的团长。会议选举吴英恺为下届大会副主席及后两年的学会副会长。

   1975年,国际外科学会在英国召开,做为大会副主席理应出席。国内却挑选了一位赤脚医生参加,做为副主席的吴英恺未能参加会议。

   13、学术交流

     学术无国界,学样交流是学术发展的推进剂。由于中国心胸外科的快速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同行的关注。国际外科的学术会议和活动,让我们与各国的医学单位和专家进行了频繁的接触和联系。美国心脏病专家怀特和戴蒙德夫妇就是个代表。

      怀特夫妇于1971年9月来华访问,吴英恺、马海德、林巧稚等去机场迎接。怀特夫妇对机场的大红标语很感兴趣,问吴英恺是不是对他这几个勇敢美国人欢迎?吴英恺如实说:“对不起,标语写的是打倒美帝国主义!”他遗憾地抱头叹息:“唉呀,我的上帝呀!”但迎接他的都是留美学者,个个用英语与他友好对话,他逐渐泠静下来。在北京,他们又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人大会堂的接见,然后走访北京各地。怀特夫妇,从1971年,几乎年年来中国访问,为中美友谊做了大量工作。吴英恺从1979年开始,八次访美,学习考察,广交朋友。

     吴英恺在日内瓦大学医学中心,第次见到韩查理教授,他是欧洲心血管外科的知名学者。一见如故。1979、1982、1987三次来华主持我国十多位顶尖胸外科人员进修,就有关心外手术的各个方面的经验进行传授。做为欧洲心外科学会会长的韩查理与吴英恺一起主编了《国际胸外科实践》一书,参加本书撰写的有12个国家、157位学者。

    14、学术专著和论文

  吴英恺六十年的医学实践和学术研究的文字体现,就是他的十五本胸科学专著和191篇学术论文(详见列表)。

133 (2).jpg

134.jpg

135.jpg

136.jpg

137.jpg

139.jpg

140.jpg

141.jpg

142.jpg

    一代名医吴英恺於2004年去世,享年94岁。

             

编后语:

  1. 本文资料来源于吴英恺的回忆录《医务生活六十年》

         w1(1).jpg 

  2. 相关文章

1)久违了,尊敬的吴英恺院长!

科学网2023-4-23 09:26 发布,网址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1609-1385414.html

2)沈阳小河沿医院--------一所被淡忘的近代早期医院和医学院

科学网 2024-4-30 17:33 发布,网址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1609-143215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1609-1433971.html

上一篇:一句话和一张照片
下一篇:北极光之都——————费尔班克斯
收藏 IP: 111.193.206.*| 热度|

2 宁利中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