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升天。
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进入了年节,所以又称这一天为小年。
灶王爷,又称灶神、灶君、灶爷,是民间神灵中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神灵。《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民以食为天,上至皇帝老子,下至一介草民,都需一日三餐,都需要烧火做饭。锅灶与民之生活、民之生命息息相关,灶神与民天天相处,是最接地气之神,因此灶神在民间最受爱。"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追求来年更为富足平安的反映。
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灶神乃火神也。在原始人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生命之本,是庇佑氏族群体的神。因此从三皇五帝开始,就有专人职掌火事。火官具有非常神圣的地位。《淮南子·泛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灶,火也。因而在古人那里,火神与灶神是一致的。凡人必须祭祀神。在秦以前,祭灶就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了。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灶神也被人格化,并衍生出了新的功能,即灶王爷成了天庭在民间的督察员。《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曰:"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曰:"(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报告的神了。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报告。所以灶王爷两边的对联都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语。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灶神是汉族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流行神,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民间每到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就要为灶王爷摆上供品,这就是所谓的祭灶。祖祖辈辈的祭灶,后来也演义出了各种故事。如用酒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向天帝汇报时就前言不搭后语;用麦芽糖,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说不清。看来古人就开始用各种方法贿赂天帝的特使。
古时祭灶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上至皇宫、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对灶神都是毕恭毕敬。据有关资料记载:每年腊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宁宫大祭灶神,同时安设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礼,以迎新年福禧。
祭祀灶君的寺庙,北京不是很多。解放前规模较大的是花儿市灶君庙,位于广渠门内现在的东花市大街。
另一处灶君庙位于西直门外高梁桥以北、现在的皂君庙路东侧大钟寺派出所院内。有记载云:“至少在清中叶就近即有灶君庙村。”现存古残碑五面半,四面半封砌在墙上。
随着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乡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火和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二十三祭灶已成为历史,灶王爷已被人们遗忘。但二十三,过小年,仍然是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