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ng9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ng9038

博文

伏羲出生的成纪考(二)

已有 4167 次阅读 2022-7-4 09:06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沣的博客:

                    伏羲出生的成纪考(二)

、成纪泗水说

伏羲出生的成纪是在甘肃天水,还是在山东曹州,看来都有足够多的文献依据。从已使用的这些文献依据上很难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已故著名山东文字、考古、历史学家王献唐先生,从另一个视角分析,做出了个与众不同的结论,他的文字很长。现将他的主要论断节录于下:

各书所记雷泽,大抵相同。其言济阴郡成阳兖州泽皆指濮县东南之地而言。濮州地在鲁西,鲁西一带,在山东各处都称洼下,历代类为水区。皇古多水,此处即有陆地,亦只可供一部水国之人居处。技术和渔业未发明以前,原始民族多就高原居处,为世界各民族通例。濮县一带既有伏羲遗迹,必为伏羲或其族人经历之处,与前所述成纪相同。而此伏羲之东方民族,原始必不发源于洼下之濮县,而必别为高耸之地可避水灾者。以前泰皇一名,及各种习俗,并奉祀伏羲诸国之地证之,必为泰山一带,其地固在山东为最高区域也。

泗水县治东七十里,有伏山,字亦作服、作负、作陪、作浮、作包,亦名浮邱,俗曰关山。北连艾山,至此入雷泽,湖起为历山。其言伏山者,伏即伏羲之伏,伏族居此。┅┅又有一山,亦名莱山,┅┅所居有泽,因名莱泽,音转作雷泽。泗水之雷泽,亦名服泽,服即伏山之伏,伏族所居。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一;

雷泽之东南有扶犁山,亦曰抛犁山,又有浮来山,亦曰包来山。《路史·太昊记》:“爰作荒乐,歌扶徕。”伏羲之歌,既以扶犁族地之名为名,同时泗水有扶犁山,妇有浮来山,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二;

泗水治东南六十五里,有萯首山,即陪首山。山麓起伏而北,至雷泽西滨;一支东北与伏山相接;一支转折西南行为陪尾山。《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自夏以还,即有其称。皇古既有陪尾,音字又与伏山、陪首、伏泽诸名相通,地域相合,时次又符,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三;

泗水治东北四十五里有华胥山,俗讹为黄粟山,又曰黄山,曰黄山寨。山下东南有黄沟,即古华渚,西有华村,即汉泰山郡之华县旧区。华胥履迹之说,实出《含神雾》、《钩命诀》诸纬书,而此讳书多出于齐人,为东方羲农故族相传之旧说。华古读为敷,胥出于莱,华胥即风莱。华县地正在华、胥境内,以风居之,故可单名为华。汉就其地置县,即以旧名名之为华,知此华胥之名,汉前已然,正与伏山俱来,非出后世附会。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四;

泗水治城西,逾泗有风后岭,岭上有风后庙。风后即伏羲之族裔后为后者。伏羲奉祀四国,颛臾在费县西北,与泗水东南相接,即伏山、雷泽一带,地为伏羲旧壤,故以本地之族裔奉其明祀,立国为颛臾。其他三国之在济宁等到处者,亦以地为羲族散布之区,以本族之人祀之,与颛臾正同。以此推证,则春秋之世,泗水附近尚为伏族盘踞。后世风后庙之建筑崇祀,正有自来,否则伏山、雷泽、风后岭及颛臾之国,安能巧合而并在一处?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四;

舜耕于历山,渔雷泽。《墨子》又言: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所言历山、雷泽均在泗水,负夏以雷夏证之,即负湖,亦即时伏湖,当为伏山附近水泊。华胥下有华渚,雷泽亦名服泽,皆与伏湖义合。《孟子》:“舜生于诸冯,长于负夏。”诸冯即邾风,为二族合名。邾族固尝散布泗水,以羼居而名族,犹风莱也。历山之下,既有诸冯,境内又有负夏,与《孟子》所述亦悉相合。以舜为泗人,而泗有历山、雷泽诸处,知史籍所载,重华耕渔之地,皆确然不诬。更知所载伏羲居处之雷泽诸地,亦确然不诬。当羲皇之前,已有各地之名,伏羲生长于此,居住于彼,族人相传,史籍各就生长之地分别纪之。其后舜亦生长于此,而耕渔于彼,史籍亦各就生长耕渔之地分别纪之。二帝同为泗水之人,故史籍纪载游钓之乡,亦多相同,正以确有地,其事始不谋而合也。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六;

《春秋》:“公会齐侯于防”,杜注:“在琅邪华县东南”,今为防城,防字亦读重唇,与风音转。泗水有蒙阴,为牟族故壤。又北有博山,博亦风也。凡上所述,在与前六证相合,而知(泗)为风族原始之旧区,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七;

《通鉴外纪》:“太昊命大庭为居龙氏,春官为青龙氏,又曰苍龙。”今泗水治东十五里有居龙山,又有苍龙溪。《外纪》又云:“太昊复立九相,葛天氏居东。”葛天即大庭居龙,曲阜有大庭氏之库,壤地相接尤为可证。《伏羲庙残碑》:“东迁少典君于颛顼,以奉伏羲之祀”。少典奉祀伏羲,知为伏羲族裔。《吕氏春秋》:“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穷桑在曲阜,曲阜、费县接壤,古之颛臾,即在此一带。此泗水为伏羲发迹故乡之证八;

综上以地名证之,氏族证之,乐歌证之,母族证之,庙祀证之,族裔证之,官司证之,凡数十余事,皆如符契之相印合,定知伏羲出于泗水,以泗水之故,知古代羲族实居泰山一带高耸之地,为中国东方古族发源之乡。13)

王献唐先生广证博引,八证泗水为伏羲发迹之故乡。但对“伏羲生于成纪”之“成纪”,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王先生认为成纪是“成”与“纪”二族之合名。他对“成”字做了详尽的考证。

他说:“伏羲生于雷泽,雷泽所在为成阳,成阳犹城场,汉以置县。《通鉴外纪》注:郑玄曰:‘尧游成阳而死,葬焉。’”说明“三代以来,久有此名。汉沿旧名立县,此一成也”;然后他又举《左传》:“邾人灭须句”杜注:“须句,成风家”。须句之成在今东平县西北;又言女娲居承匡山,承人居此,因以名山。承即成也。山在任城,此又一成也;又举太昊旧墟,为河南之陈,陈成双声音转,陈亦犹成,这是河南之成。王氏所举各“成”,基本在泰山周围,与上论伏羲发迹之故乡也大体吻合。

王献唐先生这些考证虽然资料详实,别有新意,但他对“成阳”说的考证不够完美,只讲“成”,未讲“纪”,而讲到各“成”的先后时,又肯定了伏羲所生于之雷泽在成阳。如他所言,伏羲族自东彼西,“途径既明,雷泽之义益显。以其由生而长,发迹东方,率族治河西行,脉理皆昭昭可见也。” 14)这样他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他曾否定的伏羲族不可能发祥于低洼的濮阳地区的结论。

综上王先生各述,我觉得王先生的立论和考据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沿着他的思路继续往下探讨的必要。

、成纪海州说

在本文中,王先生提出了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即“二帝(伏羲与舜)同为泗水之人”。泗水是泰山南麓的一条大水,泗水流域,也就是泰山南麓,是个很大的区域,包括泗水、汶水、沭水、沂水等泰山东南麓的诸条河流。典藉中舜耕于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这些地名都能从泰山南麓找到对应的答案。如同王先生言说的,“若历山,若雷泽,若服泽,若寿丘,若河,无一不在泗水一方。知舜亦当时泗水之人,生于斯,故耕于斯,渔于斯,陶于斯,作什器于斯,其后即举于斯。”(482页)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长于负夏。”王先生曰:“今历山之坳,有帝舜庙,山中有历山村,附近有诸冯村,有舜井,有娥皇女英台。” 15)

文献中舜的一些史迹似乎与伏羲有些重叠,如:

《遁甲开山图》云:“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也。”

《帝王世纪》:“伏羲氏在位一百一十年,崩葬南郡。”

《海内经》又言:“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海内南经》:“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

《史记·五帝本纪》也言: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帝王世纪》:舜“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有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殡以瓦棺,葬苍梧九疑山之阳,是为零陵,谓之纪市。”

伏羲治所在仇夷(九疑),崩葬南郡,南郡在湖北江陵,今荆州。舜崩苍梧葬九疑,在今湖南永州零陵。伏羲、帝舜崩葬于湖北、湖南,自古史家就提出质疑。

按《帝王世纪》之说,舜九十五岁时已由禹摄政。摄政五年,有苗氏叛。这时南征有苗者应是禹,而不应由已退据二线并年逾百岁的舜去征讨?《统笺》也曰:“据《帝五世纪》,则舜以征有苗道死。何三十五年命夏后征有苗?至此,十五年后,舜年百有十岁,转又自征有苗,何舜之不惮烦耶?”一百一十岁,到湖南、广西交界处征有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按照当时的政治体制,征有苗者也不应该是舜。但这些记载向我们说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苍梧、九疑、鸣条、纪市实为一地,但经过无数代人的耳听口传,以及族人的外迁广播,本初的那些地名已经弄的含糊不清了。这种现象具有客观的必然性。这些地名传说中的“纪”地或者说成纪之“纪”,是我们理清本问题的一个重要线索。关于“纪市”,文献还载:

《墨子》:“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

《吕氏春秋》:“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

撇开苍梧、九疑,舜所葬的纪市、南己在何处?以上资料表明,有零陵的纪市。战国楚简揭示,楚都郢,就在江陵南纪,即今荆州。除此之外的“己”就是曹州南的己氏邑(县)之“纪”。纪的本字是己,史载少皋是己姓之祖,而己姓即巳姓,巳,虫也。太皞风(風)姓,“風”亦虫;太皞以龙纪官,龙亦虫。因此纪(己)姓乃太皞、少皞之后。古己国族又是己族、伯益其族和羿族的联合体。因此,纪(己)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在山东。而山东南部的泗水、沂水、沭水更为己国族的古老居地。

《孟子》曰:“舜生于诸冯,长于负夏。”王献唐先生曰:“今历山之坳,有帝舜庙,山中有历山村,附近有诸冯村,有舜井,有娥皇女英台。”

《孟子》还曰:“舜葬于鸣条。”

《竹书纪年》曰:“义均封于商,是谓商均。后育,娥皇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载:“舜葬苍梧山野。薛氏曰孟子以为卒于鸣条。吕氏春秋舜葬于纪。苍梧山在海州界,近莒之纪城。鸣条亭在陈留之平丘。今考九域志海州东海县有苍梧山。”

王应麟所言“莒之纪城”,也就是周时莒地的纪鄣。《春秋》昭公十九年:“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东海赣榆县东北有纪城。”但在《春秋》庄公三十年:“齐人降鄣”后,杜注:“鄣,纪附庸国,东平无盐县东北有纪城。”杜预所言无盐县纪城,不是春秋齐桓公所灭掉的纪鄣。“齐人降鄣”的纪鄣就在东海赣榆。《公羊》、《谷梁》均说;“鄣,纪之遗邑也。”《春秋》桓公五年;“齐侯、郑伯如纪,城祝丘。”《水经注疏》云:“沭水又南迳东海郡即丘县,故《春秋》之祝丘也。”因此齐侯、郑伯所入之“纪”在东海祝丘。祝丘在今临沂东三十五公里。《通志·都邑》:“纪都纪,迁于剧。纪本在东海,故赣榆。”《春秋大事表》:“纪鄣城在海州赣榆县北七十里。” 《寰宇记》:“海州怀仁县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今安东城正其地。”这个纪鄣或曰纪城,就在今日照市的安东卫。

这个地区,古属成阳国、成阳郡。《战国策》:“勃貂谓法曰:王走而之城阳之中山。”叶圭绶按:“法章后为莒太史敫家佣。城阳,正莒地。疑莒别邑名,战国已有之。”汉兖州城阳国治莒县,初为城阳郡,文帝二年,析齐置城阳国。

古莒国,今日照地,古属东海治,也称海州。这里的纪、纪鄣地,春秋以前就存在。而《战国策》中的城阳,恐怕也很古。这里有纪、有成、有章,《史记》:“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吴回。”重黎、吴回即祝融。这里的成(称)、章与高阳颛顼族有关,颛顼与祝融是一个族氏。而己姓是祝融八姓的首姓。《论语摘辅象》曰:“伏羲六佐,纪通为中职,仲起为海陆。”纪通、仲起(起、己一字)都是己族人,是伏羲六佐之二。总之,这个地区与太皞、少皞、颛顼、祝融有紧密关系,因此十分古老,说这里是伏羲帝的发迹之故乡,是顺理成章之事;说古海州,今日照的成与纪是伏羲的出生地成纪,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天水成纪之缘起

(一)天水乃秦祖先的封地

夏商两朝的祖先与东夷关系密切,后定都中原。传说中的周族的原始祖先为后稷。《诗经·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实颖实粟,即有邰家室。”是说姜嫄为周族的母系祖先,周的始祖后稷为姜嫄所生,后稷在有邰建立家室。相传邰即汉代右扶风斄县,斄、邰古今字,在今陕西武功与扶风之间。

西周时,伯益族后人非子在犬丘养马,《史记·秦本纪》曰:周“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故封非子为附庸,邑于秦谷。《水经注疏》云:渭水“又迳清水城南,又西与秦水合。水出东北大陇山秦谷。”秦水又“历三泉,合成一水而历秦川。川有故秦亭,非子所封也。秦之为号,始自是矣。”秦之谓“秦”,自非子邑秦谷始。秦水、秦谷、秦川,在汧、渭之间。汧、渭之间的秦水、秦谷、秦川是秦的发祥地。这一地区后又名秦州。《通典》:“秦州,今理上邽县。古西戎之地,秦国始封之邑。”秦州,汉为天水郡辖地。

《史记》载:西周末期,诸侯叛之,犬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后,“襄公以兵送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襄公于是始国”,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历史由此开启。

《汉书·郊祀志》云:“秦襄公攻戎救周,列为诸侯,而居西,自以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后十四年,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间,卜居而吉。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征,君其祠之。’于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这些记载说明,在秦的早期,都把伯益的祖先神东夷少昊(白帝)请到了西方,作为上帝继续祭祀。文公所设鄜畤,是在汧、渭之间。汧、渭之间是秦的发祥地和始封地,即“孝王召(非子)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封邑于秦谷。尽管古今学者对“鄜”地望多指为陕西洛川,但实应在秦水、秦谷、秦川地,即天水秦州地。秦文公之所以在汧、渭之间设鄜畤,是因为梦中见到顶天立地的黄蛇出现于此,“此上帝之征”,所以设畤祭之。黄蛇现汧、渭之间的鄜地,意味着汧、渭间的鄜地,是上帝之所在,是块圣地。

《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

《汉书·郊祀志》:“秦德公立,卜居雍。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兴。用三百牢于鄜畤。作伏祠。

这两条记载很重要,一是说明秦在德公元年,迁居到雍。也就是《封禅书》说的:“秦德公立,卜居雍。”《诗谱》说的:“秦德公徙居雍” 。《汉书》说的是遂都雍;二是说明鄜畤就在雍城附近,很可能德公迁居到雍后,又在新地设鄜畤祭少昊白帝,这样鄜畤就不止一处;“牺三百牢祠鄜畤”就是宰杀三百头专门用于牺牲的牛,来祭祀白帝,表明祭祀的规模宏大和隆重。

雍,《集解》徐广曰:“今县在扶风。”大郑宫,《正义》括地志云:“岐州雍县县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

关于扶风之“雍”,实为“潍、淄其道”之“潍”。

王献唐先生曰:“部落迁移之后,地名随之,愈迁愈远,地名亦随之愈远。前代史籍,时有同名之地,散见各处,胥由于此。”(《炎黄氏族文化考》第51页)

秦的地名,与东夷族有很大关系。对“德公又徙雍”之“雍”,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做过详尽而科学的论证,其要之为:

在甲骨文里,“雍”字和“淮”字绝近,“雍”和“淮”实为一字。唐的岐山县即今陕西岐山县,也即汉的雍县。那里有湋水,“湋”字也写作“围”,而刘熙《释名》云:“‘淮’围也”。“雍水”即“淮水”,今名“湋水”,“雍”、“淮”实读音“潍”。《史记·秦本纪》:“德公元年,初居雍城”,秦都成以名“雍”,就因为它在雍水的旁边,正确地说,就因为它在淮水的旁边。而这条水之所以名“淮” 即是表示秦族本居潍水流域,在周公东征之后原来居于潍水流域的鸟夷族西迁后的新名词。本在东方的“淮(潍)水”一名西迁了,东方民族所崇奉的上帝和祖先神少皞也西迁了,甚至后起的“凤翔”这个地名也很可能由秦人的“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及“凤鸟氏,历正也”这些古老的传说而来。这同是不忘其本的民族意识的一种深刻的表现。16)

顾颉刚先生的论断有理有据。周殷八师名将师父帅师东征,在山东黄县和陕西扶风同时出土了师父的铜器多件。金文“”即“潍”字。山东黄县和陕西扶凤同时出土“潍”器,表明两者在周时关系密切,这也是顾先生论点的一旁证。17)

另外,由秦的始封地秦州沿渭水向东到雍州,一路很多地名都是由东夷迁来的,例:《水经注疏》云:渭水“又东过冀县北” ,冀在中原,而大量“冀”铜器出土于清河流域;“北流注于籍”,《水经注》“籍水即洋水也。”洋水,今临朐、寿光的瀰河;“又迳清水县故城东”,清水,山东有大、小清河。

秦最先在西方设畤祭祀的是白帝少昊,即秦襄公作西畤祀白帝。其后秦文公梦黄龙现天下,作鄜畤祭白帝。到了宣公时,又作密畤,祭青帝;灵公时又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说明在周时,秦的早期诸君,已经把他们原在东方祭祀的上帝及祖先神,白帝、青帝少皞及黄帝、炎帝分别请到秦地建庙祭祀。密畤之“密”,亦即密戏之“密”。钱穆先生曰:“大抵五方色帝之说,起于战国晚世。及秦帝而燕、齐之方士奏其说。始皇采用之,遂祀五帝。” 18)

在西土立畤祭帝,始于伯益后裔为祭先祖少昊而设,到秦始皇时,又听信燕、齐方士的劝说,设畤祭五帝。《汉书·地理志》曰:右扶风“有五畤,太昊、黄帝以下祠三百三所。”可见到了汉时,祭祀东方诸帝之祠,已遍布雍地的周围。但《史记·封禅书》“唯雍四畤,上帝为尊。”说明在汉以前,雍地有四畤而不是五畤。《史记·封禅书》还载:

二年,(汉高祖)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说明汉高祖刘邦定都西土后,这里祭祀的上帝是白、青、黄、赤四帝,不是五帝。第五帝黑帝是汉高祖加上的。对这一历史旧案,顾颉刚行先生说:“本来西汉的上帝是沿秦制祠青、白、黄、赤诸帝的,到这时(谬忌劝武帝立了太一坛)换了太一了,五帝降为第二级的上帝了。” 19) 《汉书》:“既至甘泉,为且用事泰山,先类祠太帝。”太帝即泰帝,颜师古《汉书》注:“泰帝者,即泰昊伏羲氏也。”汉高祖刘邦本泰山南麓的泗水亭长,虽定都西土,但对泰山、泰帝情有独钟。从汉高祖开始,泰山、泰帝、伏羲这些东方之地名、帝名不仅在西方之“雍”和天水牢固地安家立户,而且还成为了五帝之首,处于至高至尊之位。泰山之名也到了天水,有了秦安泰山伏羲庙的称谓。

(二)、成纪之由来

少皞是己姓之祖。伯益族后裔在天水安家立户,也就是己姓之人在这里安家落户,己姓之“己”也必然西迁到此;秦文公之所以在这里设鄜畤祭己姓之祖少皞,是因为秦文公在这里梦见黄龙“自天下属地”,秦的始封地汧、渭之间,是黄龙出现的地方。

秦始皇帝并天下,曰始皇,一切要建章立制,从头做起。《史记·封禅书》云:“邹子(王行说创始人邹衍)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又云:“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 这位东方齐人把这些有凭有据的符瑞告给始皇,始皇果然很想信,于是定秦为水德,符瑞为黑龙,“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

秦始皇坐天下十五年后被汉高祖灭掉,汉高祖又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曰“北畤待我而起”,所以汉初,或因秦朝时间太短,或因汉承周制,所以汉也为承认自己为水德。但到了文帝时,贾生提出异议。他认为秦为水德,汉灭秦,土克水,汉应为土德。水德尚黑,土德应尚黄。贾生这套改制建议受到臣僚的反对而腹中妖折。到了文帝十四年,鲁人公孙臣上书曰:

始秦得水德,及汉受之,惟终始传,则汉当为土德,土德之应黄龙见。

东方鲁国人公孙臣的政治主张只是预言,并没有黄龙见之事,很快被丞相张苍打压下去。但转年,奇迹出现了。“公孙臣终于靠了他的幸运也许靠了他的诡计。战胜了张苍。文帝十五年,黄龙真的在成纪天水郡属县出现了。20)

《史记·孝文本纪》云:

十五年,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鲁公孙臣,以为博士,申明土德事。

《史记·张丞相列传》云:

其后黄龙见成纪,于是文帝召公孙臣以为博士,草土德之历,制度,更元年。张丞相由此自绌。

从此,有了天水郡成纪的地名,并被载入史册。天水郡成纪这个地名,是在黄龙现之前就有之,还是与黄龙现同时产生的,史不可考。但黄龙现成纪,如同顾颉刚先生所言,“公孙臣终于靠了他的幸运,也许靠了他的诡计”,黄龙现成纪很可能是东方鲁人公孙臣的一个诡计。

汉为土德事后来并没有真正实行,原因是后来又出了故事。赵人新垣平看到公孙臣预言黄龙现成纪而得到天子宠信,于是他也步公孙后尘,杜撰了宝玉气来、献玉杯、日再中等一套骗术来欺骗皇帝,结果被人揭穿,如《封禅书》言:

人有上书告新垣平所言气神事皆诈也。下平吏治,诛夷新垣平。自是之后,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

从此,汉改土德之事也就搁浅了。这件事也间接证明公孙臣的黄龙现成纪有诈。但不管如何,成纪这个地名已经载入史册了。

综上所述,天水成纪来源于东方鲁国人公孙臣的一个政治阴谋,是东方鲁国人公孙臣把东方的一个地名移植到了西方天水。旧天水郡成纪县是汉县,是汉文帝以后才出现的。天水的成纪与伏羲出生的年代相隔过于遥远,把两者联系起来很是牵强附会。

(全文完)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451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

2)、钱穆:《国史大纲》第8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吕振羽:《史前中国社会研究》第5、63页,三联书店1961年版。

4)、钱穆:《国史大纲》第8、9页,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5)、冯绳武:《甘肃地名的初步研究》

6)、李建成:《伏羲文化概论》第89、90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7)、《太皞伏羲:〈浸润天水的文明印迹〉》,《兰州晨报》2010年6月10日。

8)、见:《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2010、6、10。

9)、《中国现代学术精典廖平、蒙文通卷》第368、388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0)、徐旭生:《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第5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第14页,人民出版社1949年版。

12)、李修松:《淮夷探论》,《东南文化》1991年第二期;陈怀荃:《东方地区风、赢、偃部落群发展概势》,《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王树明:《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

13)、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471至492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

14)、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495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

15)、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第482页,齐鲁书社1985年版。

16)(顾颉刚:《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载:《古史考》六卷,第105~108页,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17)、李沣:《探寻寿光古国》第267、269页,齐鲁书社2011年版。

18)、见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第50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第19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第36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1609-1345759.html

上一篇:伏羲出生成纪考
下一篇:伏羲故里成纪在西方还是在东方?
收藏 IP: 111.193.209.*|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