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通过野外实践才能掌握要领,很难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清楚,比如我们出野外,遇到大些的陡坎,或者地表有黄褐色的氧化带、地层的突然变化(缺失等)都要引起注意,很有可能就是断裂引起来的。
(二)断裂构造—野外观测的重点就是断层
1、断层面的特征(断块滑动形成的镜面、擦痕、阶步,确定断层性质,测量断层产状);
2、破裂带的特征(断块滑动形成的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矿化蚀变等);
3、地层不连续(地层被断层切割后,造成地层的重复与缺失现象);
4、断层带的地貌显示[断层崖—地貌上常以许多断层三角面(陡岩边)和峡谷;断层谷—断层通过的地方,岩石破碎易风化形成沟谷,常常是河流通过的地方(有句话:逢沟必断,此处说的沟就是指断层谷);断层湖—由断层形成的洼地积水成湖泊]。
当出现上述组合或之一特征时就应初步判定有断层通过,须进一步追索确定断层性质、断层面产状及断层规模,并将断层标定在实际材料图或地形地质图上。
(三)矿产
1、经历过硬质岩地区工作后,加深了对“逢沟必断”的认识,原来认为逢沟就有“断层”,常常发现不了断层,准确地说,逢沟就有“断裂构造”更确切,因为断裂构造有节理、劈理、断层三种基本类型,最小最小的沟也有一道节理(裂隙)。
软质岩地区表层覆盖层一般较厚,感触不深刻。
http://bbs.yantuchina.com/read.php?tid=288873
2、经常在野外进行地质工作,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常常不知改如何着手开展工作?第一:比如在野外遇到一条大沟,宽度20多米,沟深度40多米,那么作为地质人员,你们首先觉得该类型的沟壑是怎么形成的?还有一般有种说法,“逢沟必断”(就是说逢沟必有断层),这种说法科学吗?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太正确。因为在野外,应该现看沟两侧的岩石岩性是否差别太大,若差别很大,必然是断层。若差别不大,就看量测岩层产状一致与否,不一致时,可能是背斜或是向斜。产状相向时时背斜,产状相反时,是背斜。那么岩层产状一致或者相差不大时,是单斜结构岩层,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在该单斜岩层这段形成沟壑?是不是这段岩层裂隙要比其它发育得多?请大家发表意见和不同看法?
大沟部位一般发生在地质历史时期地质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被水等营力所改造所形成沟谷。任何一种地貌的形成总有其根源,沟谷亦然,只能说遇到深大沟谷要提高重视程度,很可能有相对软弱带的存在。遇到沟谷,应该了解沟谷的形态特征——包含沟谷的宽度、深度、走向、沟谷两岸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岩性分布特征;如果沟中无流水,需了解沟谷中堆积物特征等等,如果沟中有流水,则应了解沟中水流与周边环境补、径、排的关系。此外,通过沟谷的形态发育及周边地形地貌特征还可以了解该地区的构造运动历史。逢沟必断是老一辈流下来的经验,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也不全部准确,深大沟壑成因很多,断层是一方面,雨水冲刷、风蚀谷、溶洞等等!另外如果真是断层形成的沟壑不能一点特征都没有,例如:压碎岩、断层泥、断层滑动面等等!一般应调查:地形地貌方面注意冲沟宽度、深度、断面形状、植被发育情况,地层方面:测量出露基岩的产状、观察岩性组合 水文方面:观察是否有流水,访问水位变化,洪水位在那个标高?水质如何?是否有泉点出露。 构造方面:两侧岩层是否连续?产状是否有变化?沟底是否有基岩出露?发育断裂破碎带否?这些就是用来判断是否断裂存在的依据。
http://wenwen.sogou.com/z/q453355705.htm
3、该如何理解逢沟必断?
会有这种说法,是因为有断层的地方岩石破碎,易风化,侵蚀,易形成沟谷。有断层的地方常有沟,但有沟的地方不一定有断层。
4、
太行山的山体主要是由断块构造山地组成,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界线,自东向西看,平地起山,绝壁断崖,纵列南北。受华北平原板块断裂下沉的拖曳,沿山脊走向大断裂十分发育,形成一系列的大裂谷和断屏山,刃脊棱山,峭壁林立,加上河流横切,峡谷发育,山体更显破碎。由于是整体抬升,岩层少有皱褶,巨大的红色砂岩层在抬升中断裂,经河流切割形成断块山体,因此逢沟必断,逢谷必瀑,且落差巨大,气势恢宏,谷底则相对平缓,奇石林立。
链接:http://outdoor.xout.cn/bbs/read-htm-tid-112276.html
5、“逢沟必断”为中国老一辈地质人们总结的一条经验,即:遇到一个山的沟谷地貌,此地即为一个断裂。原因呢,就是因为由于断裂的存在,致使在构造的薄弱地区经地质营力侵蚀,形成沟谷和冲沟等地形地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说所见所了解,都来讲讲这个“逢沟必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8 0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