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by0310

博文

野外工作方法-逢沟必断,浅绿色凝灰岩,绢云母石英片岩

已有 7171 次阅读 2016-4-7 10:58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野外工作方法

 
(一)野外观测什么

1、最宏观的是岩石

(1)岩性—岩石组成(据此划归大类:火、沉、变)和矿物特征;

(2)结构—沉积岩观测结构最重要的是粒度(泥质结构、粉砂状结构、碎屑结构等),火成岩观测结构最重要的是结晶程度[据冷却速度快与慢划归大类:火山岩、侵入岩(浅成岩、深成岩)],变质岩观测结构最重要的是变质程度(据此划归大类:板岩~片麻岩);

(3)构造—沉积岩观测构造最重要的是层理构造(常见的:块状>1米、厚层1~0.5米、中厚层0.5~0.1米、薄层0.1~0.01米、极薄层<0.01米等)和层面构造(如波痕、泥裂等),火成岩观测构造最重要的是不同矿物和其它组成部分的排列与充填方式[据此划归:块状、气孔或杏仁、流纹等构造],变质岩观测构造最重要的是矿物颗粒在排列方式上多具定向性,沿排列方向能劈开(据此划归:板状~片麻状构造);

(4)颜色—岩石一般有继承色(原生色)、同生色和次生色。继承色即:岩石新鲜面上的自然色或是继承了母岩风化后碎屑物的颜色(记录时必须描述),如纯石英砂岩为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肉红色;同生色即:成岩过程中受所生成新矿物颜色的影响而出现的颜色(记录时必须描述),如海绿石砂岩为绿色,化学沉积的石灰岩及石膏则为白色;次生色即:岩石风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颜色,特点是多数分布不均匀(记录时补充描述);

(5)岩石的记录描述

①沉积岩

颜色→基本定名→结构、构造→岩石组成(目估含量、粒径范围、形态及均匀程度)和矿物特征→胶结物类型→其它特性(断口类型、单层厚度、如灰岩滴加HCI化学反应起泡、白云岩表面呈特有的刀砍纹)。

如:灰白色石英砂岩,中粒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石英砂约占90%,粒径0.5~0.8mm,粒度基本均匀,局部见少量长石和黄铁矿,硅质胶结,致密、坚硬,单层厚度1.2米,风化面呈灰褐色,参差状断口。

②岩浆岩

颜色→基本定名→结构、构造→岩石或斑晶组成(目估含量、斑晶大小、形态)和矿物特征→光泽类型→其它物理特性(断口类型、气孔形态及充填物)。

如:浅绿色凝灰岩,呈凝灰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绿色火山灰(玻屑)组成,颗粒肉眼难分辨,其次晶屑约占25%,主要成分为无色透明,具玻璃光泽,解理清楚的透长石,以及烟灰色,具贝壳状断口的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粒径约1~2mm,此外岩石中还有少量深灰和灰色石灰岩和燧石岩屑,含量25%。

③变质岩

颜色(指岩石的总体颜色)→基本定名→结构、构造(要注意描述可见颗粒的绝对大小)→矿物成分(指肉眼及放大镜可见的矿物成分)或变斑晶组成[目估含量、斑晶大小、形态](若有变斑晶,则先描述变斑晶,再描述基质部分;若没有变斑晶,则按矿物百分含量多少的顺序加以描述,要注意变质矿物)→岩石断口、光泽类型→其它特性(如细脉穿插、小型褶皱、风化程度等)。


如:浅灰白色绢云母石英片岩,呈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含量85%左右,具有明显的拉长现象;次有长石,淡肉红色,含量占3~5%,绢云母呈鳞片状,含量约10%;在片理面上绢云母呈较连续的定向排列,形成明显的片理,参差状断口。

2、构造

褶曲构造—野外观测的重点就是核部和两翼。如果核部为相对较老的岩层,两翼远离为相对较新的岩层,即为背斜构造;如果核部为相对较新的岩层,两翼远离为相对较老的岩层,即为向斜构造。

野外出现褶曲构造时,在填图过程中要把褶曲构造填绘到实际材料图或地形地质图上。

(二)断裂构造—野外观测的重点就是断层

1、断层面的特征(断块滑动形成的镜面、擦痕、阶步,确定断层性质,测量断层产状);

2、破裂带的特征(断块滑动形成的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矿化蚀变等);

3、地层不连续(地层被断层切割后,造成地层的重复与缺失现象);

4、断层带的地貌显示[断层崖—地貌上常以许多断层三角面(陡岩边)和峡谷;断层谷—断层通过的地方,岩石破碎易风化形成沟谷,常常是河流通过的地方(有句话:逢沟必断,此处说的沟就是指断层谷);断层湖—由断层形成的洼地积水成湖泊]。

当出现上述组合或之一特征时就应初步判定有断层通过,须进一步追索确定断层性质、断层面产状及断层规模,并将断层标定在实际材料图或地形地质图上。


(三)矿产

矿是我们野外矿产勘查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各类矿产形成机理比较复杂,大的分类就有:沉积矿床、岩浆矿床、变质矿床。

基本思路:在出野外前要系统研究工作区现有的资料,找矿要有一定的目标和方向性。比如—属沉积型矿床的铁矿,就要特意寻找含矿层位;属断裂构造控制的金矿,就要特意寻找含矿断裂破碎带;属岩浆岩热液形成的斑岩铜矿,就要特意寻找岩浆岩体的接触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001-968414.html

上一篇:逢沟必断
下一篇:拉长石变彩-引自吕洪波老师
收藏 IP: 122.5.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7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