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uji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ujiang

博文

理查德.布克斯塔伯到底说了啥?

已有 2697 次阅读 2018-11-4 19:2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理查德.布克斯塔伯在《理论的终结》中到底说了啥?
中信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的《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经济学的失败与人际互动的胜利》是一本很难抓住阅读要领,却又十分有阅读价值的书。看其书名,很多人会以为这是一本批驳现代经济学理论各种弊端的书。而其中文版序的标题《生物学给经济学带来的活力》更是让读者一头雾水。书中目录中各级标题所用的诸如,层展现象,根本不确定性,非线性和复杂性,知识限界和易错性等高深莫测的词汇,更是给这本书平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要找到书中最有价值的干货,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对这本书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认为这是一本分析金融体系危机形成机制的书,其对金融体系的描述的精辟,和对金融本质的把握的准确,都是非常难得的。你很难找到另外一本书和他匹敌。
金融是一个实务性的学科。很多事情只有在实操领域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能说得清楚。《理论的终结》这本书的作者理查德.布克斯塔伯本人就是一位金融实务派。他曾经在顶尖投行和对冲基金公司从事风险管理,也曾加入美国证监会,专门研究应该怎样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管。《理论的终结》这本书的核心是第十一章。理查德.布克斯塔伯建立了一个描述金融体系的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分析框架。理查德.布克斯塔伯认为金融体系是一个多重网络。这个多重网络包括提供和使用资金的渠道,使用该资金购买和出售资产的渠道。以及用于担保资金的抵押品。利用这个多层的立体网络,可以更清楚的观察风险传播的模式,市场震荡的路线,以及每个行为人的动向。为此,理查德.布克斯塔伯像搭建一个三层楼房那样,构造了一个具有三个层次的立体金融网络模型。把金融体系分成了担保层面,融资层面和资产层面。模型的顶层是资产层面,开展资产交易活动,以及资产管理机构和证券市场之间的流动。包括共同基金、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的交易和投资部门、周边的养老基金,这都与核心的交易所和做市商有关联。模型的中间层是资金的流动。银行/交易商是资金流动的核心。财产抵押则在底层,包括抵押活动,通过升级和重新使用而完成的抵押品转型,以及因为垫头交易和抵押品质量问题而产生的风险管理。在这个三层立体金融网络模型中,银行是这个多层金融体系的支柱,贯穿于所有的层面,对冲基金,现金供应商等都要围绕银行/交易商展开,而银行/交易商本身又有多个分支,可以有多种方式给金融市场安全带来威胁。资金的流动是从现金供应者,通过银行提供给用户。不管是直接也好,还是间接也好,金融体系中的所有运作都要动用资金以及抵押品。对于担保资金来说,这是一种双向的运动:一旦有资金的流动,就有抵押品的反向流动。从通过担保资金和主要经纪人获得的现金到对冲基金的资金流动,正在进行信用转换:信誉较差的对冲基金从仅仅接受低信用风险的贷款人那里获得资金。各金融机构之间的流动受到流动性转换的支配:更少的流动资产成为易变现的债务票据。如抵押贷款。而造市活动则提供了流动性。衍生品领域的参与者则受到风险转换的支配:资产收益的分配改变了。比如发行期权。这些相互的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各种通道相联的机构影响着流动。层与层之间的关联,产生了不同的功能效果,并且引发了从一个流到另一个流的变换。那么对于金融体系来说,一个活动的风险就成为其他活动的风险。风险会在体系内扩散并强化。会在不同层之间传递。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机构可以将混乱局面从一个层面,蔓延到另一个层面,那么一个局部而特定的混乱局面,就会转化成整个体系内的多层次混乱局面。
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两种动因。一个是基于资产的甩卖和资金运营。另一个是基于资金的甩卖。基于资产的甩卖关注的是机构投资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杠杆投资公司。以及银行/交易商的主要经纪人,还有被迫抛售所发生的资产市场。当金融体系出现混乱,而迫使基金出售头寸时,就会产生这种甩卖。基于基金的甩卖,则关注银行/交易商与其现金供应者的交互作用。如果抵押品的价值下降或信用受损,可能会引起资金流的中断,从而引发基于资金的抛售。基于基金和基于资产的甩卖,彼此依存,互相放大。就有可能引发金融系统的危机。
不是所有的甩卖都能引发金融危机。在金融市场里,甩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但金融危机却不是经常发生的。一次甩卖行为是否会产生连锁反应,引发金融危机,取决于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如果市场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不需要显著的价格下跌便可实现出售,就不会触发连锁反应。此外,杠杆的状况也是能否发生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杠杆,即使是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也不会产生甩卖。然而,金融市场中,流动性是否充足,谁都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正如一只兔子在冰面上奔跑,不能说明人在冰面上行走就不会掉进冰湖里一样。金融市场平时能够进行流动性运转,不足以说明它可以应对突然大量涌入的流动性需求。流动性可以引发层展现象,给市场结构带来了令人惊讶的突然变化。这是金融市场的真正风险所在。金融市场中的每个行为人都会观察环境,采取相应的行动。不同的行为人对其处境作出判断的启发法各不相同,但他们趋利避害的应对的逻辑是一致的。于是流动性就长的更一般意义上的市场行为的内生因素。如果不研究杠杆作用,融资和相继而变的投资行为等问题。就无法分析流动性。
同时复杂性也出自市场外生决策周期,特别是出自流动性供需双方的时间差:需求一方对即时性有需求,而供给一方则不那么着急。这个时间差会对价格造成影响。当市场遇到压力时,就会产生非常强的反作用。市场价格突发异常波动,引发强制性平仓。流动性需求者急于出货,这时他们更关心的是清算的速度,而不是清算的价格。而流动性的供给者仍然对价格很敏感。他们观望而不是马上行动。流动性供给者持币不动,价格就跌得更低。于是就有更多的投资组合,保险抛盘。于是市场危机的火焰就这样点起来了。
流动性是市场遇险者的求生通道。当市场出现异常的危险时,市场中的所有遇险者都急切的想从这个通道脱身。然而流动性这条求生通道的,特点是,随着危机的蔓延与扩散,流动性,通道越来越窄,直到流动性枯竭,而最后通道关闭。所以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往往会发生,损失惨重的踩踏事故。这与楼房发生火灾确实很像。在这里理查德.布克斯塔伯正是用楼房失火的例子作了一个对比。金融市场危机的火焰是在金融体系的某个层面,最初发生的。比如资金层面或资产层面。在危机发生时,如果割断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就会有效的避免局部的危机,演化成金融体系的系统危机。理查德.布克斯塔伯认为,大银行跨越了金融体系的三个层面,创造了火灾从一层楼蔓延到另一层楼的垂直通道。除此之外,在每个阶段,银行都会通过切断资金,冻结抵押品,收紧市场流动性来煽风点火,使火越烧越旺。防范金融危机的一个措施就是,降低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不仅要控制银行的杠杆和大小,还要减少它们化成影响的程度。这就为分解银行提供了理论依据。理查德.布克斯塔伯主张,不管银行规模大小,都不能有全方位服务的银行来提供一体化的担保,资金和造市。银行分解的原则是在层与层之间创建防火墙。作者用这个理论模型对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做了更深入的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7021-1144523.html

上一篇:学术研究的鱼与渔
下一篇:理查德.布克斯塔伯到底说了啥?
收藏 IP: 120.5.6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