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糖皮质激素在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专家共识

已有 4704 次阅读 2017-7-6 16:08 |个人分类:神经科学临床和基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s, GCS) 具有抗炎、抗毒素、抗休克及免疫抑制作用,临床应用极其广泛 [1]。近年来微创介入治疗在疼痛科发展迅猛、技术日臻成熟、普及率较高 [2]。 GCS 等药物通过微创介入技术可精确作用于病灶,能迅速降低局部炎症反应、缓解或消除疼痛,所需药物剂量小、全身不良反应少、治疗效果好,优于其他途径给药 [3]。随着各种微创介入与引导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 GCS 新剂型的开发,各科医生在临床治疗中有了更多选择;但与此同时, GCS 的不合理应用也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因此,疼痛相关微创介入治疗中如何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局部应用的优势、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已成为不同学科医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为规范 GCS 在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并遵循卫生经济学原则,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微创介入镇痛学组组织国内疼痛医学领域专家,对 GCS 在微创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分类、适应证、禁忌证、操作规范与不良反应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形成了《糖皮质激素在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药理作用及机制
GCS 强大的抗炎作用是其治疗疼痛的药理学基础。在炎症早期, GCS 通过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渗出,同时抑制炎症细胞的聚集、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无菌性炎症的红、肿、热、痛等症状。在炎症后期,它能抑制毛细血管和纤维组织的增生以及胶原的合成,延缓肉芽组织的生成,防止粘连和瘢痕形成,减少后遗症 [4]。GCS 在局部的镇痛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慢性疼痛的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 [5]。 GCS 减轻受损神经根的炎症水肿、改善微循环、避免神经的缺血性损伤、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和炎症产物的产生; GCS 还能抑制背根神经节异位放电和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与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偶联,抑制外周敏化。 GCS 可抑制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兴奋性和胶质细胞的活化,减轻中枢敏化 [6]。GCS 抗炎作用是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特异性结合细胞膜或胞浆内的 GCS 受体、非特异性改变细胞膜理化特性,影响离子通透性或激活膜受体蛋白而发挥作用。 GCS 调控基因表达是通过促进或抑制靶基因的转录,进而抑制致炎分子转录,同时可与其他转录因子相互作用 [7],抑制炎性基因的表达 [8]。
GCS 的基因调控作用的特点是起效缓慢,作用持久。
GCS 的副作用主要源于基因调控作用。
GCS 的非特异性效应不依赖于 GCS 受体 [9]。
特点是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起效,针对 GCS 的非基因组效应的研究有望增强 GCS 的抗炎作用并降低其副作用 [10, 11]。此外, GCS 还可通过收缩血管、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慢血管对局麻药的吸收速率,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

GCS 的分类及剂型
根据作用时间, GCS 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类 [12]。根据抗炎作用强度, GCS 可分为弱效、中效和强效三类。以弱效氢化可的松抗炎强度 1 为参照,中效 GCS 包括泼尼松龙、甲泼尼龙、曲安奈德,其抗炎强度分别为 4, 4 和 5;强效 GCS 地塞米松抗炎强度为 30,而倍他米松为 25 ~ 30。疼痛微创介入治疗常用的 GCS 针剂的部分药理学特性、相对效价及等效剂量见表 1。

临床上常用 GCS 制备成不同剂型后其作用特点也会改变 [4]。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常用 GCS 针剂主要包括以下剂型:
( 1)水溶剂型
常用药物主要有地塞米松磷酸盐、倍他米松磷酸盐和甲泼尼龙醋酸盐等,该类剂型起效快,易吸收,对组织刺激小,但局部抗炎作用维持有效时间较短。
( 2)混悬剂型
常用药物主要有曲安奈德和复方倍他米松(得宝松)等,禁用于静脉注射曲安奈德在组织中缓慢溶解释放,局部作用时间长,可维持 2 ~ 3 周,但对局部刺激较大,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出现结晶体、沉淀物,引起组织粘连,故不宜多次注射得宝松为倍他米松磷酸钠 2 mg 和二丙酸倍他米松 5 mg 组成的一种速效、长效、强效的复方 GCS,局部注射后倍他米松磷酸钠易溶于水被迅速吸收而起效, 1小时后达血浆峰浓度;二丙酸倍他米松则微溶于水,组织吸收缓慢,作用时间可维持 4 周以上。其制剂为半球状微晶混悬液,局部刺激小,与曲安奈德等制剂相比,可多次应用。
( 3)乳糜剂型
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利美达松),为长效缓释剂。作用时间可维持 2 周以上。可静脉注射,副作用少。

( 4)粉针剂型
目前主要有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和曲安奈德,溶解后用法及其疗效特点同相应的水溶剂型。
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①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如肌筋膜炎,滑囊炎 / 滑膜炎、腱鞘炎、瘢痕痛等。②四肢骨关节疾病相关性疼痛:如膝关节炎、髋关节炎等。③脊柱相关性疼痛病:如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④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残肢痛、枕大神经痛、腕管综合征、踝管综合征、慢性术后疼痛综合征等。⑤风湿免疫性疾病相关疼痛: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⑥癌性疼痛。⑦代谢性疾病相关疼痛:如痛风、骨质疏松症等。禁忌证:①全身真菌感染。②对 GCS 类药物过敏。③注射部位感染。④活动期结核。合并下列情况慎用:①严重的精神疾病。②活动期消化性溃疡。 ③妊娠初期。④严重的高血压、血糖控制不佳。⑤皮质醇增多症。⑥其他不适合使用的情况。
微创介入给药途径及操作规范
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周围、软组织激痛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 MTrPs) 局部注射、关节腔内注射、神经(节、丛、干、末梢)周围注射、硬膜外腔注射等是慢性疼痛治疗的有效给药途径 [13],
具体阐如下:
1. 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周围、 MTrPs 局部注射通常需将药物(局麻药 + GCS)直接、准确注射到病变关节周围的痛点、肌腱和韧带周围的痛点或软组织 MTrPs,以达到局部消炎镇痛作用 [14]。
2. 关节腔内注射
全身不同关节,对应多种穿刺入路,应根据关节腔容积选择合理的注射容量。建议在影像定位下进行关节腔注射,以确保药物进入关节腔内 [15]。

3. 神经(节、丛、干、末梢)周围注射建议在 X 线 / 神经刺激器 / 超声引导下进行操作,必要时可进行造影确认穿刺位置,以获得更为确切的疗效。穿刺针越靠近神经,效果越好,但无需寻找异感 [16]。
4. 硬膜外腔注射
硬膜外腔穿刺有多种入路,如经椎间孔、椎板间隙及骶管,其中经椎间孔入路的临床疗效较好,且经过专业培训的专科医师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非专科医师 [17]。

5. 蛛网膜下腔注射
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给药途径仍有争议,除地塞米松可慎用于蛛网膜下腔外,其它类型与剂型的GCS 禁用于蛛网膜下腔 [18]。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可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操作规范-疼痛学分册》中所示的相关操作规范,并注意如下事项:①合理选择不同给药途径的 GCS 的剂型、剂量、药物配伍及疗程。②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不良反应预防。③精确定位,推荐在 X 线 / 神经刺激器 / 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操作,必要时可进行造影确认穿刺位置。④建议由经过培训的专科医师进行操作。
常用配伍及疗程
原则:
1. 颈段、胸段硬膜外腔及神经根阻滞中如不具备影像监测,不推荐使用 GCS 混悬制剂。
2. 药物配伍不推荐使用除生理盐水、局麻药和GCS 以外的其他药物。
3. 硬膜外腔、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中,中长效 GCS的使用 6个月内不超过 3次,短效不超过 5次。

4. 关节腔内 GCS 注射治疗 3 个月 1 次,最长可连续 2 年 [19]。
5. 交感神经阻滞不推荐使用 GCS。

不同部位疼痛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的推荐药物配伍 [20]:
1. 皮内(皮下)注射,不推荐用于头面部暴露部位。配伍: 0.5% 利多卡因或 0.15% 罗哌卡因 + 得宝松 1 ml 或地塞米松 3 ~ 5 mg。容量:每点 0.5 ~ 1 ml,共 10 ~ 40 ml。疗程: 1 次 /(2 ~ 4) 周,共 3 ~ 5 次。

2. 肌肉起止点及滑囊注射治疗
配伍: 0.5% 利多卡因或 0.15% 罗哌卡因 + 地塞米松 1 ~ 2 mg 或得宝松 0.2 ~ 1 ml。
容量: 1 ~ 5 ml。疗程: 1 次 /(2 ~ 4) 周,共 2 ~ 4 次。
3. MTrPs 注射治疗
配伍: 0.5% 利多卡因或 0.15% 罗哌卡因。容量: 0.5 ~ 2 ml。疗程:不定。不推荐使用激素。
4. 关节腔注射
配伍: 1% 利多卡因或 0.15% 罗哌卡因 + 得宝松 0.5 ~ 1 ml 或曲安奈德 10 ~ 40 mg(因个体差异及关节不同剂量可增减,下同)。容量: 0.5 ~ 10 ml。疗程: 3 个月不超过 1 次,间隔 3 ~ 4 个月。
5. 颈胸段硬膜外腔及选择性颈、胸神经根阻滞配伍: 1% 利多卡因或 0.15% 罗哌卡因 + 甲强龙 40 ~ 80 mg 或地塞米松 5 ~ 10 mg[21]。容量: 2 ~ 4 ml。疗程: 1 次 /(2 ~ 4) 周,不超过 3 次。
6. 腰段硬膜外腔及选择性腰神经根阻滞配伍: 1% 利多卡因或 0.2% 罗哌卡因 + 得宝松1 ml 或曲安奈德 10 ~ 40 mg[22]。容量: 2 ~ 10 ml。疗程: 1 次 /(2 ~ 4) 周,不超过 3 次。
7. 骶管注射
配伍: 0.5% 利多卡因或 0.1% 罗哌卡因 + 得宝松 1 ml 或曲安奈德 10 ~ 40 mg 或甲强龙 40 ~80 mg[23]。容量: 10 ~ 20 ml。疗程: 1 次 /(2 ~ 4) 周,不超过 3 次。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防治
GCS 用于疼痛微创介入治疗引发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较少,其发生率、类型和程度与用药品种、剂量、剂型及用法等相关。推荐在影像引导下穿刺,注射时反复回吸,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24, 25]。硬膜外腔注射治疗时(尤其是颈部),鉴于混悬剂型鞘内或血管内注射后有报道出现脊髓损伤、梗死甚至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建议不用或慎重。必需使用混悬剂型硬膜外腔注射治疗时(尤其是颈部),务必做好使用较钝针头的穿刺针、实时影像监测下注入造影剂和小剂量局麻药预先测试等防范措施 [17]。
1. 局部不良反应及并发症防治
( 1)注射部位出血、感染规范无菌操作。如果出现感染症状,及时规范抗感染治疗。
( 2)误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
注射前及注射过程中务必回吸,以免进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注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并及时处理。动脉内注射 GCS 混悬制剂引起的血管栓塞事件也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脊髓梗死、截瘫和死亡(罕见)。
( 3)肌腱和韧带损伤/断裂 软组织钙化肌腱和韧带周围注射过程中注意注射阻力,避免肌腱内注射。

4)皮下组织萎缩、色素减退避免头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皮内注射,或注射容量过大造成组织内张力过大。

2. 全身不良反应防治
规范、合理的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 GCS 局部注射导致全身不良反应罕见 [14]。少数患者会出现面部潮红、月经不调、短暂睡眠障碍、兴奋、过敏反应、血压或高糖升高等,多为一过性。长期不合理或大范围使用可抑制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导致库欣综合征( Cushing's syndrome)。
总结
本共识是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经专家组多次讨论而成。证据表明,在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规范应用 GCS 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并有效减少疼痛疾病复发。临床医师在 GCS 应用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在疼痛微创介入治疗中规范使用 GCS。

指南目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7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7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和诊断的全球策略解读

2017年最新克罗恩病治疗指南

2017年最新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指南

2017 ADA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最新指南推荐

儿童及成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治疗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016年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猝死防治建议

心房颤动诊疗指南

2016 ESC 和 AHA/AHA/HFSA慢性心力衰竭新指南解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795-1064934.html

上一篇:NBT——科学家开发光调控神经元特异性基因表达技术
下一篇:无创正压通气指南
收藏 IP: 101.230.1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2 2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