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10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p106

博文

黄-李因子/黄-里斯因子/黄-Rhys因子/Huang-Rhys因子

已有 13694 次阅读 2015-2-12 00:43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1950年,在利物浦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期间黄昆(K Huang)Averil Rhys用英文联名发表了一篇后来成为经典的文章(K Huang and A Rhys, Proc. Roy. Soc. A, 204(1950)406)。现在人们常称他们在这篇文章里提出的多声子跃迁量子理论为Huang-Rhys理论,其中用来表征晶格驰豫强弱的S因子为Huang-Rhys因子。

在英文或其它拼音文字的文献里面,引述Huang-Rhys因子或理论都十分自然。然而一旦我们采用中文来表述这个问题时,一个小小的麻烦便出现了。产生问题的关键是上述文章的第二作者Averil Rhys女士在发表了这篇论文后不久就追到中国和第一作者黄昆先生结婚,而且随后有了一个十分规范,使用至今数十年的中文名字李爱扶。这位李爱扶女士不光是只有一个中文名字,而且具有中国国籍。按中国国籍法规定,她从取得中国国籍的那一天起,就只有中国国籍,是一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在她的中文姓名这个特例上,我们可以猜测,姓氏李可能来源于Rhys,而名爱扶来自Averil!有了这点背景知识,我们在中文文献里要是提到黄/李二位先生早年的这篇经典工作至少会有下面4种表述方式:

1.Huang-Rhys因子

2.-Rhys因子

3.-里斯因子

4.-李因子

 

表述方式1,要将它与中国北京的黄/李二位先生联系起来的话,一般人要做下面几步演绎推导步骤:

 

Huang= K Huang = 黄昆

Rhys= A Rhys = 李爱扶

 

对于表述2,我们有:

 

= 黄昆

Rhys= A Rhys = 李爱扶

 

对于表述3,我们有:

 

= 黄昆

里斯= Rhys= A Rhys = 李爱扶

 

对于表述4,我们有:

 

= 黄昆

= 李爱扶

 

显然表述4是最简洁明了的表述方式,能够让我们马上和北京的两位先生联系起来。


有趣的是,要演绎好几步才能将李先生和这篇文章联系起来的表述3居然是得到黄昆先生本人认可的。感觉他老人家成心要把当年一起署名的Averil Rhys小姐与后来的李爱扶同志割裂开来!

 

肯定有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会说不管是看到里斯还是Rhys都能够一步到位联想到北京大学的李爱扶先生。有些背景知识的人是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如果读者的面放宽一些,不转几道弯的人就少了。想一想前几年弄出的常凯申就会理解精确翻译人名还是非常困难的。

 

当然表述4也有个毛病。如果读者以后遇到要将这个纯中文表述转回英文的机会,千万小心啦!


补充几句话:

 

其实作者名的中英文互相翻译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就复杂。大陆地区现在都是按汉语拼音来进行标准化操作。从中文向英文方向翻译没有什么问题,但从英文反向翻译回中文时便要查背景资料了。美国物理学会的杂志现在不是同时列出中文英文两种作者名字的表述吗!但有些老先生在汉语拼音规范出现之前便有拉丁化的拼音名字,为尊重传统,作为特例予以保留,翻译时更得小心谨慎。比如台湾人施敏用英文写了好几本经典教科书,外国人读他书的人不少,能把他的名字说清楚的恐怕就不多了。把外国人名翻译到中文,从母语发音来翻译的比较多。因为是音译,一名多译的现象就不能消除。但有些母语不是中文的人,成年后取了专用的中文名字,比如李约瑟,马海德等,中外文互译时就应该将中外两个名字明确对应起来处理。李爱扶的情况应该属于这一类。黄昆先生主导的翻译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表述,但应该是一个有明显缺陷的表述。

 

扯远一点。假如黄昆先生的这项工作60年代之后被授予诺贝尔奖,李先生作为共同作者,很可能也是获奖人。新华社的报道一定会是两名中国科学家黄昆和李爱扶荣获诺贝尔奖,而BBC的报道则是一名英国科学家Averil Rhys 和她的中国丈夫分享诺贝尔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1228-867432.html

上一篇:一位同一年拿本科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的牛人
下一篇:通向大学物理教师(授)职位的大门有多宽?
收藏 IP: 131.227.2.*| 热度|

1 戴德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5 1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