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山水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tou 亲而不密 远而不疏 将科网博客进行到底!

博文

道德经第三章

已有 7053 次阅读 2009-3-28 01:27 |个人分类:道德经加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老子, 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博主的理解:

        第二章里,讲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告诉了我们一个最大的道理:不要有区别心。乐待万物万事。

        而本章里,老子讲了一个不具有区别心的人(圣人),怎样来对待大众(普通人有着太多的区别心。毕竟,可以明白第二章里所阐述的道理并真正践行的人,是相对少数的)。这是此章与上一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明了了这层关系,后面的就可以很轻松地来理解了。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一个心中有道的人,应当这样来处理天下的事情:不崇尚贤能之人,这样可以使百姓不去削尖了脑袋煞费了苦心去做贤能的人。这是因为:贤能与愚钝是相对的,无愚钝也就无贤能。正如北大裸男与英俊少年的关系。欣赏贤能,必会使人厌恶鲁钝;而从一个社会的角度来看,鲁钝的人,虽做着卑微的工作,过着可怜的生活,你却是最离不了他们。比如:你可以一个月不用电脑,不上网络,但却是一顿不吃饿得慌。而那饭,正是来自于田间地头里的农夫。他们是鲁钝的,与贤能者相形现下的。但是,他们是不可以或缺的。而贤能之人,多是忽悠之才,取宠之众,也有人在。这样的人,少几个,没关系的。 所以,不尚贤,也不鄙鲁愚之民,是老子推崇的一种方法。(注:原文有过,建民兄给以纠错。我也更需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仔细写。谢谢!)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将钻石当鉆石,就当成块石头,就会少很多砸珠宝店的人;对了,连珠宝店也会在这种理念下消失。现实中,那钻石顶饭吃还是能顶衣穿?多少钻石不过成了人们手上的装饰物而矣。价值?实用角度看,价值是零,甚或负值。为什么?您还得防丢防抢防盗,使本可以轻松的生活无形中因为贵重的物品而平添诸多琐碎与烦恼。更不用说现在的小青年以手戴钻戒而以此作为爱情坚贞的象征了。傻吧?钻石制造商为了拓宽市场,就将这枚小小东东赋予上一种莫名其妙的意义。真是滑稽可笑。而人们也就傻乎乎地以为:拥有它,就是尊贵,就是爱情坚贞长久。自欺欺人的东西,人啊,能不能别这样糊涂?人家给个套,你就乐不支地快点儿上。省衣节食,买钻戒,纯亏的买卖! 当然,如钻石般骗人的东西,华而不实的东西,每天骗着我们辛苦挣来的钱,太多了。什么时髦服装啦,高档享用品啦------一个社会,倡导着这种糜烂的消费产品时,也定是一个糜烂的社会。所以,我倡导回归节约节俭型社会,朴素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定当是悠闲而不聒躁的。因为人们已经不会去傻傻忙碌,费尽心机为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了。能将这样看待事物的人,可以降服得了他的东西几近没有了。你说,这人是不是有些不在五行的约束中的味道了?当然,人心的执并不仅有对物质占有的妄念,还有其它。所谓无欲则刚,即是参透了这些束缚着人们的东西。看透了,不在乎了,你奈我何?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理解与上面一句相类似。使百姓不见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使他们心灵安宁。之所以要这样来做,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圣人的能力去执去迷去惑,受制约的因素还存在很多,那你就得净化他生存的空间环境,这是上策。否则,不净化环境,因为一些可以勾起他们俗欲的东西而致使他们心乱意迷,再做出傻事情来,那处理起来不就很麻烦了吗?

         所以,圣人对国家对天下的治理,不是如我们现在这样,要提倡消费,以求得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治。

        这就是说:让那百姓们清心,吃饱,少一些杂念与非份的妄念,身体结实健康。因为百姓是心存各种杂念的,如果不能通过教化让他们理解之理,那就不如让他们少些知,了些欲(这两种东西在人心还不正的时候是会滋乱的)。这样的国家,会使那些智高(或者说是容易有想法的人)的人不敢妄动,因为他看到这是一个民安而知足的国家,便无以籍口而乱;

       那么,一个人,以这样的方法来治理国家,便是采用了无为的手段来治理的(为无为),而这样的治理,则是没有什么国家不可以被治理好的。这样的人,是圣人;这样的治理,是圣人之治。

动画版道德经第二部分

  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建民兄:

        从社会进步角度,追求安逸享受也是人类的美好天性。因此,本章的内容一直难以避免被不断批判的命运。
   丫头兄的解读不尽认同,我看道德经,“自然”为本,并无贬低“贤”、“难得之物”的意思,而是将其置于应有的“自然”位置,不尚不贬,不贵不践。“不尚”“不贵”是针对世风而言,文革中未曾不有另一个极端。

 

吴渝:

 

        还是说要去掉极性的思想,免得引发人的欲望和纷争。比如科研,把sci评价看得过高,那么人人就要冲sci而去,或为了学术评价而来的利益而铤而走险,学术不当。大家都是普通老师的时候,这时人心才会更多放在日常教育上,不忘记教师使命的根本在于育人。不为之治,教育部官员也应该多体会,少点折腾,让高校休息生养,这才是民族之福。

   我去过五台山和崆峒山(都各自号称某某圣地),香火不一样旺,世人的态度自然分明,其实风景差不了多少。无德,有德,我始终认为是去掉分别心,心中没有分别,不以有德而抨击无德,那也是无德,并非指行为。(最近新闻说,一未在公交车上让座的女子被同车人谴责,被用钞票打脸;还有两母女在某高校穿和服照樱花,被大学生们轰出校园。谁有德呢?)

郑融兄: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一段,博主的解释是:“让那百姓们清心,吃饱,少一些杂念与非分的妄念,身体结实健康。”这一解释,还可以拿后面第十二章来作旁证。该章写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对照阅读,可见所谓“虚其心”,是教人不要追逐声色犬马之娱,也即博主所说的的“杂念与非分的妄念”。另外,也说明这不是只要求“民”这样做,包括“圣人”,也是“为腹不为目”的。

发兄:  

    自作多情与被伯乐相中的马

       发兄以被伯乐相中的马之痛苦来阐明了人们以欢喜之心行事与认识之片面,所举之例恰当而生动。

  人和动物的区别

    发兄阐明了有智,而不入道,这样的人,是滋乱的力量,其行径对于人类,无异于自取灭亡 。

  文盲与心盲

    这是发兄的扫盲篇。

鬼王:

    道德经第0篇

         空?执空,也是执着。先入魔道,才可以在道中正悟。否则,和尚永远是和尚,尼姑永远是尼姑。 ----- 李亚辉

    无以执着之法,又何以解执着?无以明辨之慧眼,你何以辨是魔是佛?一心入魔,怎又不是执着?迷世中,执道如执斧,帮你于荒野中用之开辟出一条出路,没有它,你怎从迷中出得来?当然,出来了再拿着斧头,这又是执着了。但拿斧头仅给自己开道,不如更多的人一起用,使这斧头来的意义会更大 ----- 博主

    





                                                                注:图片来自网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009-222948.html

上一篇:一根筋的爷俩儿
下一篇:狼与羊--------读杨芳之文有感
收藏 IP: .*| 热度|

23 张志东 廖永岩 刘玉平 郑融 阎建民 马昌凤 梁进 刘进平 曹广福 王德华 蒋敏强 吴渝 杨秀海 徐建良 刘立 马丽丹 迟菲 徐会会 魏东平 杨芳 iwesun zhangxp airenao

发表评论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7 07: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