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明知道对大多数人是有害的,却因为眼前暴利而漠视,比如: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因为烟草行业的巨大利税而没有一个城市可以做到在公共场合禁烟;明明知道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严重之极,却一再鼓励汽车销售;下面这一篇是转自阿耐的博客,明明知道三聚氰胺对人的危害,却......这种短视的行为到底会受到什么样的反噬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bc5c40100glcy.html
又爆三聚氰胺,是一家小乳企,上海熊猫。不是我们很熟悉的浙江熊猫炼乳那一家。不过上海熊猫也是浙江人办的。
企业出问题,查处就是。怪就怪在有关部门将此事大被一盖,不予声张。从09年四月,一直撑到09年底最后一天。可怜浙江熊猫被害惨了,只能公开发表声明,才把事情捅开。
我看到新闻后,再次对已经缺乏底线的政府公信力大摇其头。08年事件的处理,玩弄民心之外,我们没有看到那些库存奶制品处理的后续情况公布,却看到陕西一家乳品厂有08年问题奶粉,在09年12月,被曝光问题奶粉又改头换面上市销售了。谁知道还有多少问题奶粉流入市场,荼毒生灵。
在上海熊猫这件事上,我看到有关部门奋勇地挡在上海熊猫身前,承受公众的抨击。有关部门为什么如此神勇,据说是为了维护得来不易的国内乳品市场的平稳发展,为国产乳品业大局。可是上海熊猫事件的曝光,却让我们看到有关部门在08年信誓旦旦的监督工作的形同虚设,看到有关部门的死性不改,看到监管的不可信。
上海熊猫事件的被隐瞒,我们可以看到利益集团与民众的博弈,最终我们看到为了国产乳业在遭三聚氰胺事件后恢复生机,民众的健康被有关部门大力践踏。
有这样的监管,我们还能对国产乳品抱有幻想吗?
总之,继续拒绝国产奶。
顺便查了一些相关新闻,附在这里:
http://gb.cri.cn/27824/2010/01/06/2165s2723645.htm
2009年的最后一天,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宣布,上海熊猫乳品有限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据记者了解,对上海熊猫乳品问题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之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1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在姗姗来迟的真相面前,公众难免会问,监管者为什么要拖8个月才公布?
三聚氰胺事件曾给中国乳品行业带来几乎致命的打击,这是一个行业为其疯狂和耻辱行为付出的代价。经历了惩治与反省,乳品行业目前已全面复苏。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前三季度,国内乳品产量累计高达1423万吨,同比增长3.42%,乳业产品销售率整体超过95%,行业景气指数为95.5点。
上海熊猫乳品之所以“出事”,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使用了由宁夏熊猫乳品有限公司提供的、因三聚氰胺超标被当地质监部门明令禁止销售的奶粉原料。这批原料为何又突破禁令进入上海熊猫的生产线呢?去年12月曝光的陕西金桥乳业三聚氰胺奶粉案显示:在三鹿事件带来的整治风暴中,问题奶粉原料只是被封存禁止销售,并没有销毁。风声过去了,这批有毒原料在利益的刺激下蠢蠢欲动。
监管者发现了问题,本应当在查处案件的同时,第一时间公开信息并发出食品安全警示。但这些情况却因为“当前乳业恢复形势较好”,而变成了“不能说的秘密”。在为整个行业着想的宏大借口背后,又未必没有监管者因自身失职而产生的投鼠忌器的顾虑。
就在一年前,我们曾一次次地追问,耻辱的三聚氰胺事件何以到这等地步?所谓技术漏洞并不是过硬借口,真正的问题在于,经济利益超越了生命健康权益,监管力量容易成为虚假的摆设。三聚氰胺卷土重来所揭示的,仍然是这样的原因。
种种迹象说明,在风暴式整顿之后,对三聚氰胺事件的清算并不彻底。《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后,监管力量并没有自动实现脱胎换骨。三聚氰胺的悲剧不能重演,眼下最要紧的事情,是要对数量巨大的所谓被查封毒奶粉及原料进行追查,并予以公开销毁。同时,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漏洞要进行重新评估,继之以严厉的问责。
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10/01-06/2055671.shtml
2009年的最后一天,来自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办公室的消息,让“三聚氰胺”的字眼再次拨动了公众的神经:上海熊猫乳品公司因涉嫌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超过国家标准的乳制品,被监管部门依法查处。而对于上海熊猫乳品问题的查处,早在2009年4月已经进行,但在之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一直处于对公众“保密”状态。(1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这种事情要是搁在几年前,在媒体三天两头揭开的各种食品黑幕里,其实根本算不了什么。可是,在影响波及全国的“奶粉门”之后,在中国乳业终于迎来全面复苏的语境里,却让人感觉到特别刺目。虽然相比“三鹿”这样的大品牌,上海熊猫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但是公众仍然有理由提出质疑和担忧:旧病复发的会只有上海熊猫乳品这样的小企业吗?我们还能否相信“奶粉门”之后的乳品企业诚信和食品安全监管?
就在20多天前,另一家小企业,陕西金桥乳业公司同样被查出5吨多问题奶粉,其中11袋275公斤奶粉三聚氰胺超标。上海熊猫和陕西金桥的问题奶粉,都是使用了当年遗留的含有三聚氰胺的有毒奶源所致。这充分说明:当年添加三聚氰胺作为行业潜规则时,遗留下来的有毒奶源并没有得到彻底销毁。相反,很大一部分仍可能存留于某些企业的库房,或者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变卖。
一个简单的常识是:只要有毒奶源未被彻底销毁,就必然会继续在市场上贩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危害食品安全。这个意义上,人们真的很难判断,“奶粉门”究竟只是上海熊猫乳品等少数小企业的旧病复发,还是本身就从未得到过彻底的治愈?
旧病复发与从未治愈的疑惑,在有关部门依然不肯放弃的“保密”态度中,再次得到印证和强化。据报道,业内人士其实早就知道了上海熊猫乳品事件,却被告知要“保密”、“不能说”,原因是“目前乳业恢复形势很好”。犹记当年,不就是因为有关政府部门对三鹿奶粉问题长时间“保密”,才让更多无辜儿童付出了健康乃至生命的代价吗?同样都是问题奶粉事件,彼时为了“保护大品牌的形象”和“避免公众产生恐慌”而保密,今日又为了“不影响乳业良好恢复形势”而保密———明明已经犯过的错,我们为何总是一错再错?
如果在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我们看到的只是严格的专门整治和运动执法,以求尽快减少负面影响恢复行业形象,那么在制度的层面上,很多更为本质性的根源问题,就很有可能会得以完整保留。只要时间的魔手慢慢唤醒遗忘,一个治乱循环就将重复上演。从这个意义上,“奶粉门”背后,利润驱动的企业失信旧病复发,与政绩驱动的监管理念从未治愈,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舒圣祥(媒体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