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迹(Wonder)》 — 选择善良
“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
如果必须在正确和善良之间选其一,请选择善良。
— Dr. Wayne Dyer
我应该是喜欢读书的!这个结论可以用两件事来证明。第一件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捧着一本《钻天峰》读的津津有味。奶奶看见后非常开心,逢人就说:俺娃有出息,这么小年纪就读这么厚的书。第二件是初中三年级,一次晚自习我沉浸在一本《收获》中,以至于物理老师来到了我背后也没有发觉。于是有了他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一句话:“你有你的收获,我有我的没收,当你的收获碰到了我的没收,你就没有收获了!” 话说前几天发小们在微信里商量聚会的事情,有人问是否要请老师们参加,我默默地说了一句:能不能请他们把当年没收的小说还给我们?说好了毕业后归还的,大片纸!
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在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度以后,我开始读小说。不再是初、高中时候的金庸、梁羽生,而是实实在在的世界名著。在往后的那一年里,我读了我听说过的所有名著。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对一些人物、场景的描述在二十几年以后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子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份的渲染,就如同一个不相干的人,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最平常的事。
后来出国留学,不止一次地下定决心,要看点英文小说。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我反反复复地复习了多遍“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却没有真正看完过一本英文小说。每次看见在机场角落里、或者街边长椅上认真读书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除了感叹并羡慕美国人喜爱读书习惯,真心没有觉得那一本本厚厚的小说有什么好看的。
再后来做了父亲,二年级上学期去开家长会。老师说:必须每天陪儿子读书!老实说刚开始这是个负担,后来却渐渐变成了一个乐趣。不知不觉中已经读了不少书了。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我发现美国人对读书的要求和认同简直到了一个极致。好多书都是一个系列,不光时间跨度长,而且还换着作者继续写下去。
美国人喜欢读书不光与他们从小训练有关系,而且跟书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关系。正是这一本本好书让人身不由己地抛开手机去读书。很多小镇都有自己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都是免费对外开放。里面有很多儿童读物,也有不少小说、名著、人文、地理、旅游、杂志、以及各种知识和娱乐的读物,更有各种舒适的座位以及单独的阅读室,让人们可以开小会或者讨论。
几个月前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Wonder》。去小镇的图书馆借,发现竟然要排队等。上网查了一下,亚马逊儿童类图书销售排行第一!除了亚马逊,各大网站上也是好评如潮。2012年出版以来,亚马逊上已有8千多个评论,平均是4.8/5.0(五星推荐),这个成绩不比Harry Porter差。官方的奖项包括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美国图书馆协会最佳儿童图书奖、国际阅读协会教师推荐奖,甚至于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
如果不是因为先天面部畸形的话,故事的主人公奥吉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男孩。那脸部畸形到底有多严重呢?用奥吉自己的话说“不管你怎么想,情况只可能是更糟糕”。而整个小说都在述说奥吉如何努力成为一个被大家接纳的普通人。
奥吉一直由母亲在家里教他(homeschool),直到10岁的时候,妈妈觉得奥吉应该出去上五年级了。奥吉的爸爸是个能把所有人都逗笑的男人,却在这个时候愤怒地对妈妈说:“这是送羊入屠宰场!” 奥吉其实是非常不情愿的,但当他看见妈妈在校长办公室里表现和平时完全不同时,他明白了:“其实妈妈比自己还要害怕。” 以后的故事自然是围绕小奥吉上学所碰到的人和事而展开。而故事的叙述是又通过多个人来完成的,包括奥吉、奥吉的男同学、女同学、姐姐、姐姐的同学、以及姐姐的男朋友。这些叙述通过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把他们所见的和所想的记录下来。而这些片段拼凑起来后,便有了整个故事。
从亚马逊的评论来看,不同的人找到了不同的感动。这恐怕也是这本书的成功之处吧,它跟不同的读者共鸣于不同的细节。而对于我,最敲击心灵的是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If you just act little kinder than is necessary, someone else, somewhere, someday, may recognize in you, in every single one of you, the face of God.
如果大家,能够比所要求做到的再善良一点点,那么在将来的某一天、某个地方,一定会有人在你们身上,在你们每一个人身上,看到上帝的脸。
是啊,世界很大,大到很多人注定要陌生一辈子;然而世界又很小,小到下一个街头转角可能就是你我相逢的时光隧道。所以,让我们选择善良吧,因为我们都期盼着那份相逢的喜悦,对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2: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