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gu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wguo

博文

一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优生学实践及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

已有 7037 次阅读 2009-6-20 13:41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诺贝尔奖得主, 优生学, 精子库

 

威廉.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 1910-1989)是已故斯坦福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 曾因发明晶体管而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享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后不久, 肖克利的兴趣逐渐地转向了种族,智力和优生学研究,并成为优生学身体力行的积极倡导者。 当问及他为什么他的观点和左倾及右倾政治观点都一致时,他答道他的目标是“将科学上的创造性应用到解决人类的困境

 

肖克利由于担心美国由于智力水平较低的人群生育率高从而造成整个人口遗传素质的下降,曾试图说服美国科学院出资资助有关各人群群体之间智力差异的研究。他认为, “由于遗传因素,黑人作为一个群体有智力及社会上的缺陷。他还设计了一项自愿绝育奖励计划(Voluntary sterilization bonus plan)”, 建议政府部门给那些智商低下而绝育的人予以奖励,办法是智商低于100的人如自愿绝育则付给其1000美元。 尽管他的计划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但还是被人们指责为和纳粹德国对所谓的“劣等民族”施行绝育措施如出一辙。

 

尽管肖克利是一个天才的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所掌握的遗传学知识却非常粗浅。斯坦福大学的著名人类群体遗传学家卡瓦利.斯福萨(Luigi Cavalli-Sforza)观察说:“肖克教授连一些遗传学的主要概念都没掌握”。

 

当记者罗杰.维特斯庞(Roger Witherspoon)在报纸《亚特兰大宪章》(Atlanta Constitution 上撰文,指责“肖克利的计划已在德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尝试过”,肖克利就控告其报纸诽谤,指控维特斯庞的文章指名道姓地称肖克利是“大屠杀”的“作者,并要求报纸的业主予以经济赔偿。

 

在诉讼的审理过程中,被告请了著名遗传统计学家奥斯卡.坎普松(Oscar Kempthorne 作为专家证人(Expert witness, 作证肖克利不懂遗传学(从而证明肖克利的计划毫无科学根据,由此表明维特斯庞对肖克利的指责言之有据)。坎普松运用统计理论,指出肖克利错误地将相关性(correlation)混同于因果性(causality)。陪审团被坎普松深入浅出的讲解及由浅入深的遗传统计学解释所折服。而由于肖克利的文章中确有某些过激措辞,陪审团判定肖克利胜诉。但是,陪审团又裁定维特斯庞仅需向肖克利赔偿微不足道的一美元,而不是他所要求的一百二十五万美元。尽管肖克利胜诉,但这场官司的胜利却是空洞苦涩的,甚至是有些屈辱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塑料眼镜片发明家百万富翁罗伯特?格兰姆(Robert Graham)在1980年创建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时,肖克利是第一个捐精的,而且也是唯一一个公开承认为此捐精的。然而,肖克利关于白人的遗传素质要高于黑人的观点给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打消了其他一些诺贝尔奖得主的捐精念头。

 

及至1983, 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称有19位经常捐精的天才,包括肖克利及另两位匿名的诺贝尔(在科学方面)奖得主. 格兰姆于1997年辞世, 两年之后, 该精子库被其子女及遗孀关闭, 关闭时捐精者还包括一些体育名人。 该精子库至关闭时, 共有几百个妇女接受了精子,产生了218个小孩。

 

二十多年后, 英国《卫报》记者普劳茨(David Plotz)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小孩进行了采访, 发现他们和普通小孩毫无二致。 之后, 普劳茨写了一本书,《天才制造工厂---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的诡谲历史》(The Genius Factory: The Curious History of the Nobel Prize Sperm Bank), 将他的采访经历及发现作了详细的阐述 (参见: http://www.amazon.com/Genius-Factory-Curious-History-Nobel/dp/B000FCK5WG/ref=sr_1_4?ie=UTF8&s=books&qid=1245467503&sr=8-4)。书中还描述了作者本人作为一个精子库的供精者的经历, 读后令人忍俊不禁.

 

令人玩味的是,国内在某些大城市竟也出现了类似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的“名人精子库。几年前,广东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广东省人口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修改稿)》时,部分常委会委员建议允许夫妻双方均为硕士的多生一个孩子,以提高广东省的人口素质。这个建议与格兰姆的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质问过此措施的任何生物医学证据。

 

肖克利的后期经历表明,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改行转入一个与自己专业大相径庭的领域是多么不易。而如果改行研究又是带有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及政治偏见,且罔顾客观事实,则所得结论很可能令人嗤之以鼻,贻笑大方。同时,如果社会及经济政策仅仅根据诸如诺贝尔奖得主之类的科学精英的一家之见而制定,将会多么不可思议。诺贝尔奖得主精子库的无疾而终,也证明天才未必出天才。

 

 

(注:2006年Joel N. Shurkin 出版了一本肖克利的传记,书名是: Broken Genius: The Rise and Fall of William Shockley, Creator of the Electronic Age. 诚如书名所示, 该书对肖克利生平的描述公正但非flattery。而之所以肖克利从一个头戴诺贝尔奖桂冠的科学家ended in ignominy, 主因就是所从事的优生学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441-239275.html

上一篇:Banking in China
下一篇:The Genome’s Bounty and Its Complexities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刘进平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6 20: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