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2011年里的一个意外:准晶摘得诺奖 精选

已有 13603 次阅读 2012-1-21 15:34 |个人分类:海外见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诺贝尔奖, 2011年, 准晶

北京时间105日下午545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获奖,获奖理由是发现准晶体

消息发布之时,我正在科学网上闲逛。在首页头条上看到这条新闻后,既是惊喜,又是意外。立即发手机短信转告了几位学界的朋友。

 对“准晶”这个术语并不陌生。我身边的人有许多都曾经有过从事准晶研究的经历。块体金属玻璃(BMG)热起来以后(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原来从事准晶研究的人也转行进入BMG这个领域。在我们这个研究所的历史上,郭可信先生曾经领导他的团队对准晶的研究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样的辉煌至今无法超越。因此,听到Shechtman获奖的第一个朦朦胧胧的感觉就是,诺贝尔奖似乎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当然,原创与跟踪有着本质上的截然不同。第二就是第二,永远不是第一。科学发现只有第一,其意义才是伟大的,除非是各自独立的工作而最终导致的异途同归。差距,有的时候就在于临门那一脚,或者说是捅破窗户纸的能力。

 准晶其实并没有什么用。在许多人(也包括本人)的心中,诺贝尔奖似乎一定是颁给那些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如高锟的光导纤维,钱永健的绿色荧光蛋白等。准晶作为新材料的应用并不多,甚至是比较罕见,据说一项成功的应用只不过是作为煎锅上的不粘涂层,而且也绝非是不可替代。准晶发现的更大意义或许是在于人类对于自然界规律的一种认识。有人说,诺贝尔奖也是“瞎发”,化学领域这么多年来实在是没有什么大的事情发生,所以也就只好给了“准晶”。石墨烯也被一些人认为是一个诺奖发乱了的例子,因为还没有真正用得上。究竟是诺奖的评委们昏了头,使得诺奖变了味儿,还是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存在着某些不到位之处,至今仍难解其中味。纠结啦!

 怎么得的是化学奖,而不是物理奖。Shechtman报道准晶发现、发表在PRL的那篇文章我并不陌生。曾经在《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授课里,将其作为“重大研究成果常以快报(letter)形式发表”的一个实例(当然还有DNA的发现那篇文章)。为什么发表在物理圈子期刊上的论文,没有得物理奖,却得了个化学奖。后来,一位从事过准晶研究的朋友告诉我,物质结构的表征属于化学领域。有的时候,感觉好像物理和化学的边界也划不了那么清。伟大的居里夫人得过两次诺奖,一次是物理,一次是化学。瑞典人阿累尼乌斯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因为他一向都自认为自己是物理学家。在那个年代,物理学家象征着人类最睿智的一个阶层。

 获奖者怎么只是一位。诺贝尔奖最多只能发给三个人。但近年来一般很少只发给一个人,因为期待的人太多,有的时候好像还要把两个小故事攒成一个大的。ShechtmanPRL的那篇文章还有几位作者。我在第一时间给朋友们发出手机短信后,就有人回复说“John Cahn应该得”。据说准晶这名字就是John Cahn给起的。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人家给的就是发现的那个人。Shechtman的确就是靠自己在电镜下的观察和独到的洞察力发现的那一不俗的现象,而且敢于在权威的冷嘲热讽下,坚持真理。如此说来,应该是PRL的那几位作者只是对那篇文章有贡献,而不是对准晶的发现有贡献诺贝尔奖评委会看来很是讲究,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并不是看谁挂名。这件事后,我对自己的学生们反复强调,做好并保存好自己的实验记录,一旦有了重要的科学发现,拿出来作为凭证,免得日后那些在文章上挂名的人跟你们抢()。

另一种说法是,那篇文章上的另外几位作者都是非以色列籍的犹太人,如果让他们分享,这个奖项就不会完整地归属于犹太人自己的祖国——以色列。所以,他们有意谦让,淡化自己的贡献,把这项至高无上的荣誉敬献给自己的祖国。犹太人以聪明、团结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科学家之林。我对他们也不算陌生,当年在美国跟过的两个老板都是犹太人。在名利面前,真的会有如此淡薄名利的脱俗犯傻之人吗?大多数人认为这不太可能。难道说我们在理念上真的是差距有那么大吗?是不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名和利面前多少本能地有点儿贪?

 准晶的诺奖折桂,似乎是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思考。如果Shechtman在中国,他会“活”下去吗?重大的科学发现是能用项目计划的吗?是能用钱砸出来的吗?我们的科研投入路子对头吗?在那些权威和大佬们封杀的情况下,我们能够自信地坚持真理吗?得诺贝尔奖究竟重要不重要?科学发现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贡献才算是对科学真正的贡献?与西方的洋鬼子们比起来,莫不是我们对赛先生的理解还真的是很不到位?。。。。。。

 

兔年原本和准晶的事儿压根儿也挨不上。只是在这辞旧迎新的岁末里有了片段闲暇的时间,将那些素日里萌生的皮毛思绪记录在案,作为兔年里的“最后一博”。楼里院子里空空如野地安静,龙年钟声敲响的时刻指时可待。

 

相关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0/253455.shtm


[转载] 郭可信先生:五重旋转对称和二十面体准晶的发现


石墨烯摘诺奖,让俺意外有三


假期香港行(4):诺奖掀起高锟热


下村修获诺奖有感:荣誉终归辛勤耕耘、不计名利者

 

(左一应该是Shechtman ,站着那个大个子应该是John Cahn

(图片来自网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530737.html

上一篇:科学网2011年金属玻璃研究要闻
下一篇:放鞭炮:喜庆 vs 陋习
收藏 IP: 175.168.94.*| 热度|

32 戴德昌 黄林科 曹聪 赵明 齐伟 郭向云 吕喆 王涛 孙长庆 施继龙 许浚远 周春雷 牛丕业 陈儒军 徐耀 曾荣昌 王庆 曹建军 李万峰 赵凤光 孙庆丰 唐常杰 张志东 苏力宏 吴斌 郭胜锋 余世锋 wgq3867 crossludo yangwencao bridgeneer neilchau

发表评论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