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一张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的试卷

已有 8103 次阅读 2008-9-18 16:42 |个人分类:为师之道|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培养

教师节的那一篇博文后面,有一位博友跟了一张帖子,问我如何看待好学生差学生。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大,不好简单地回复。首先,简单地用来评价学生实在是显得过于简单、粗糙,应该划分得更细一些。比如,分成优、良、一般、较差四个级别。实际上,世间事物也并非简单地非白即黑。同样,学生的永远是相对而言的。其次,我们这里所说的,只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什么样的学生有潜质能够做好科学研究?,或者说是什么样的学生更适合于做科学研究?” 。第三,人与人的personality各有长短优劣,对于人的评价,最好是根据多个方面的因素评价后,才有可能最终得出一个相对令人信服的结果(即便如此,也不可太认真)。第四,鉴于导师个人的personality,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导师眼里很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惺惺惜惺惺。这如同婚姻,只能是彼此是否合适。美国人在婚姻破裂后,很少去指责对方,而是说自己看走了眼,“I got wrong guy”。师生关系大概也应如此。

思前想后,觉得可以尝试设计出一张“综合评价学生素质的试卷”(里面或许已经涵盖了IQEQ)。用它可在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综合后得出最终的结论。限于本人的学识与经验,未必专业、尽如人意,仅供有兴趣者参考(大可不必认真、较劲,只当是一项游戏,玩玩罢了)。

 

1.能否严格要求自己,有进取心,有理想,有抱负,追求卓越。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2.对待工作是否认真,有责任心,诚实,讲信誉,可以信赖。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3.是否有敬业精神,勤奋,踏实,做事善始善终。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4.是否乐于助人,乐于公益事业,有公德心,有团队合作精神。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5.自我管理与挑战自我、承受挫折的能力。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6.善于思考,有好奇心,对科学研究有浓厚兴趣。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7.有无创造力,能否举一反三,敢于超越前人,能否独立地解决问题。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8.有悟性,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9.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10.            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是否清楚?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11.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面宽度。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12.            实验动手能力,样品制备,操做仪器设备,计算机使用等。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13.            文字表达与口头交流能力,逻辑关系是否清晰。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14.            英文基础,含阅读,理解,写作等。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15.            综合评价

A. 优秀;   B. 良好;    C. 一般;    D. 较差。

 

其实,有些老外教授们对学生的评价很简单,就两条“smart”和“hard work”。差学生便是既smart,又不hard work

毋庸置疑,每一位导师都希望能够招收到(他眼中的)好学生,与这样的学生一起工作不仅轻松快乐,而且会产出高水平的成果。据国外的人讲,有三个好学生就可成就导师的事业,使其功成名就。德国卡斯鲁厄研究中心的Herbert Gleiter教授培养的许多学生,后来都在德国大学里做了教授。我曾问他,是否有培养学生的秘笈。他说,好学生大概仅占10%的几率。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有10%好学生就很知足了,所谓的差学生最好也不要超过10%,否则实在是太累、郁闷加折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39455.html

上一篇:博士毕业,不应该是按年头来的
下一篇:体验博客的神奇力量(“开博”两个月小结)
收藏 IP: .*| 热度|

3 武夷山 俞立平 liudayang123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