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匈牙利人为何大师频出? 精选

已有 21583 次阅读 2010-1-2 11:50 |个人分类:先贤故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大师, 匈牙利, 匈牙利, 匈牙利, 匈牙利

国人正在思考:“为何中国出不了大师?
有趣的是,了解一点科学史,便不难发现,匈牙利这个欧洲的小国却出现过许多科学大师,其原因很值得我们去研究、思考,从中借鉴。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伊什特万-豪尔吉陶伊在《通往斯德哥尔摩之路》一书中这样写到:“在20世纪头几十年中,匈牙利有很强的高中教育体系,特别是在布达佩斯,这种体系激励了几名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和其他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开始对科学和数学感兴趣。他们包括维格纳、伽博、赫维西、欧拉、。。。。。。匈牙利拥有良好的教育体系,上述人士大部分都是犹太人的中上阶层,两种条件加起来使他们能够获得学习上的优势。”显然,在他看来,在高中教育阶段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很关键。
无独有偶,在本人联想到这个话题,构思此文之际,检索到武夷山先生早在两年半之前,就曾有过博文“杰出的匈牙利科学家群”(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06),谈及过类似的思考。尽管如此,我相信,如果能够有搞科学史的专业人士就这个话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仍然是很有意思的(不知作为一篇硕士或者博士论文如何?)。
 
部分著名的匈牙利(裔)科学家:
·耶诺·帕尔·维格纳匈牙利语Wigner Pál Jen?19021117布达佩斯199511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又名尤金·保罗·维格纳Eugene Paul Wigner)。著名匈牙利美国物理学家。受教育于布达佩斯的穆杰坦Muegytem和德国柏林高等技术学校,1925年获得工程博士学位。他曾长期担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持过曼哈顿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项目。维格纳是196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还曾先后荣获费米奖、和平利用原子能奖等。


 
·丹尼斯·伽博Dénes Gábor)。190065-197929),英国匈牙利物理学家,因发明全息摄影而获得1967英國物理學會楊氏獎1971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他对物理的特殊爱好是从15岁时突然萌生的。1924年他在柏林工科大学毕业,1927年取得博士学位。


 
·约翰··诺依曼匈牙利语Neumann János英语John von Neumann19031228195728)是出生于匈牙利美国犹太人数学家,现代计算机创始人之一。他在计算机科学经济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及几乎所有数学领域都作过重大贡献。


   
·西奥多·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原名Sz?ll?skislaki Kármán Tódor)。1881511196356匈牙利裔犹太人。美国工程师和物理学家。主要从事航空航天力学方面的工作。是工程力学和航空技术的权威,对于二十世纪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理论与应用的发展,尤其是在超声速和高超声速气流表征方面,以及亚声速与超声速航空、航天器的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是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创建人、首位主任,也曾是钱学森胡宁郭永怀林家翘加州理工学院时的导师。


 

·乔治·安德鲁·欧拉George Andrew Olah),1927522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律师家庭,1949年在布达佩斯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移居美国进入道氏化学公司工作,1967年在凯斯西部大学任教,1977年进入南加州大学洛克尔碳氢化合物研究所工作,1991年出任该所主任。1994年因他在碳正离子化学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相关链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283564.html

上一篇:绩效考核的误区和“辛路历程”
下一篇:一轮“Journal Club”过后
收藏 IP: .*| 热度|

16 徐传胜 武夷山 黎在珣 陈儒军 罗帆 蒋敏强 戴小华 黄富强 陈苏华 曹雁冰 吕喆 左正伟 刘波 yinglu chtang liangqiang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