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 碱
瓦房村小学是初小,只有四个年级,到我读五年级的时候,必须要每天跑十二里路到南村黄家岭去读。这黄家岭是中心校,周边几个村子要读高小的孩子都要到这里来读。
学校的经费十分困难,校方为解脱困境,组织学生搞些副业是经常的事儿,如打柴(每年一上秋就要组织学生一次次打柴,准备过冬,一是教室取暖,二是住宿学生宿舍取暖和伙食用柴)、打兔子、扫碱……等等。以补学校费用的不足。
所谓扫碱,就是在盐碱地上用扫帚扫那些地表晶析出来的碱面子,然后溶解、过滤、澄清,去掉土等杂质,用锅熬成碱坨,就可以卖钱了。
每年学校只组织五年级学生扫碱,因为六年级要准备中考,考的好坏关系到学校的名誉,所以不让他们去;四年级以下孩子太小,扫碱劳动强度大,也不让他们去。为了学校的生存,这个碱又必须得扫,没有别的挣钱路,所以只能叫五年级学生去。
扫碱的地点是孙家屯前甸子,在黄家岭西,离黄家岭十二里地远。因为五年级学生分散在好几个村子里,每个村离黄家岭又都是十多里地,而离孙家屯则有远有近,黄家岭东的村子离孙家屯就远,大约有二十左右里地远,黄家岭西的村子离孙家屯就近,大约也就七、八里地,这样就不便都到学校集中。
扫碱都是利用星期天,所以星期六要做好一切准备。首先是落实各村人数,确定负责人,确定动身时间和联络信号。各自为战,从自己的村子向孙家屯进发。
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没有钟,所以不能说几点几点出发,只能靠联络信号,确定以号声为准,按学校的钟,五点钟吹第一遍号,各村同学同时起床洗脸吃饭和准备工具,五点四十吹第二遍号,各村同学分别集合,六点吹第三遍号各村同学同时出发。虽然信号是这样定,但要求执行时要灵活,照星台和何家屯的同学比较远,要求他们吹第二遍号时就出发;高荒地、白家屯的同学都比较近,要求他们听到第三遍号之后再动身。黄家岭、瓦房村、辛家店、上窝堡的同学要按号声准时动身。
我们村男女同学是9个人,每个人都拿着扫帚、面袋子、铁撮子,风风火火往孙家屯赶,经过白家屯时,白家屯的同学已经先我们出发了,没有等我们。我们知道,我们后边还有照星台的同学,照星台在瓦房村东5里地,他们要经过我们村也要经过白家屯。这是老天爷让他们拉在后边,没有办法。
那天最后到的是辛家店的同学,因为刮南风,辛家店在黄家岭之南十多里处,没有听到号声,当看到本村四年级学生都开始上学了,他们才明白过来,晚了!于是这几个同学一路小跑儿,赶到了孙家屯,真是苦了他们。
开始扫碱,每个人的任务是10—15斤,很不好扫,因为碱的分布是一疙瘩一块的,扫一块要再找另一块。孙家屯的同学可以少扫一些,因为他们要负责为大家烧开水和给大家热中午饭。每个人带的饭是清一色的大饼子或窝窝头,菜是酱瓜子鹹菜,每个人吃的都很香。任务基本是都完成了,下午两点开始返校。
老师检查每个人的袋子都有多重,主要是要调整一下每个人的负重,原则是女生减一点儿,长的高大的同学多一点儿,孙家屯的同学多一点儿(因为他们体力消耗少)。回学校的这12里路走的非常艰难,同学们一方面是负重,另一方面主要是都累了,12里地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总算到校了。
倒下碱面子,还要拿着空袋子和扫帚回家,天天走惯了的回家路,那天则显得特别漫长和难走,每个人都没力气了,走走歇歇,不知道一共歇了多少次,也是12里地,我们走了近三个小时。到家累的连饭都不想吃了,直到今天,每每在农贸市场上看到卖大碱坨的,我总会想起我们那扫碱的经历,真不容易呀。
注:顺便说明,我们这九个人是:张秉铎、张国贤、乔锡良、穆国忠、周文俊、李淑琴(以上六位确知已去世);杨淑琴、武凤兰(二位情况不详);本人仍在苟延残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