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课题从立项到验收,都是全封闭式的,这其中有多少秘密,人们不得而知,也引来了无数诟病。为什么主管部门听之任之、视而不见呢?要真心改变中国科研环境,做点实事,科研就应该从公开、透明做起,其理由有三:
一、立项时把好第一关。科研在评审阶段,就应该公开申请书,广泛听取同行专家意见,可以是实名或匿名。以自然科学基金为例,早期大家都认为是最公平的、干净的,随着时间推移,现在也没有净土。据本人所知,提前打招呼的有之,积极参加一些年会是为混个脸熟有之,更有甚者,拿到评审本子后,直接询问对方领导想给谁就给谁。如果公开透明,至少评审专家会顾忌社会评论的影响,将网上征集到的评审意见,提供作为辅助参考,如果评审意见出入太大的,是否可以考虑小范围论证。科研项目是否真有意义,是否给予资助。
二、可避免外行评内行,犯善意的错误。早期本人曾评审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次送到手上就十多本,虽然行业相近,但同一学科不同研究方向必竟有差异。虽然说可以退审,除非看不懂的本子,一般稍有一知半解的本人还是不会退,因为要退审既麻烦、又怕领导有看法。如果引入网上评审机制,多数专家会很慎重的,轻易不会乱下评语和结论,会使评审更加客观、竞争更加公平。
三、验收至关重要,让混混们无法逍遥。不怕你申报吹得天花乱坠,如果做得不好,验收时也会在劫难逃。有些大牛们,从来不认为科研项目多了,从来不担心交不了账,搞到经费是本事,胡编制乱造几篇论文,报几个永远也不会实施的专利,请几个业内熟人,吹几句世界领先、国内首创,就万事大吉了,这就是中国科研出不了真正成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在验收前在网上公开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同行评议,把专家意见与网上评议相结合。对真正干出成果的人,大加褒奖;对乱花纳税人银子的人要记入科研诚信档案,有的人永久取消申请课题资格。要做真正到,让拿到经费有点烫手,让干活时必须卖力,让验收时有点担心,唯有实行公开、透明。因为课题的研究成果公示正那里,由当时竞争失败的对手、业内同行,甚至是课题组的知情人(当然是匿名的)来评判,一定能指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对造假、忽悠者一定会让其暴露在阳光下一览无余。本人所知的有些千万经费课题,要么是给根本不是做此行的人干的,只因为他是校长或院士,做出的东西根本不值一驳。这种皇帝的新衣,只有那个小男孩才敢说破。
要想真正改变中国科研现状,第一步就应该从公开、透明开始。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