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roa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road

博文

学科是什么?vs.机构的生硬边界与内涵的交叉融合 精选

已有 5492 次阅读 2022-2-4 17:5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科是什么?vs.机构的生硬边界与内涵的交叉融合——学科的评估 & 学科点的设置的科学性探究

有人说大学中的学科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或维度,第一,学科就是一个知识的门类;第二,学科还是一种制度,其往往镶嵌在大学和院系组织机构之中,例如培养方案、学会、刊物等;第三,学科还包含着一套关于该门知识的规范与价值信念,即学科文化。

看到这个解释,感觉对学科是什么有了一个更清晰的理解,但是实际操作层面是否真的如此反映学科呢?尤其在影响力巨大的国家学科评估,是否真实、恰当、边界清晰的反映了这些内容?学科之间是否有严格的壁垒?不见得。

第一,从大学院系组织机构层面,学科有着严格的壁垒,例如张三属于材料学科,不属于机械学科,甚至张三属于材料学系,不属于材料加工系,这些都具有明显的界限,而且从学校层面,相应的学科建设经费,行政经费,包括绩效等等都可能因为学科的差异而出现巨大的差异,所以从大学内部的组织机构设计,学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和巨大的差异。

第二,从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也就是门类和文化方面,学科有时候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别人曾经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两个人,一个人做纺织机械,一个人做纺织,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亲密,上下游的关系,但是从知识体系来说,第一个人是机械学科,第二个人是纺织学科,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所以大学中很多上下游的学科很难融合为一个学院的原因就在这里,知识体系、研究范式,或者说,本科生的课程体系没有交叉,怎么融合?但是否完全没有交叉,也不是,例如材料加工工程,有些学校就在材料学科,有些就在机械学科,包括有些院士是机械学部的,有些是化工冶金材料学部的,而本科专业目录,材料加工与控制工程,本身属于机械类的专业,而不是材料类,但是也有很多在材料学院,也就是学科有时候也没有那么绝对。

        组织结构和知识体系有时候有行政的色彩,例如专业质量标准就对知识体系进行了指导,但是科学研究是问题导向,科学层面有更自由的活动。

第三,科研可否能分出学科?这时候既有独立,又有交叉,甚至每一个科研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科的融合与交叉,因而在评估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拼、绑、弃、保、冲等现象,例如放弃名称为A的学科,把A学科的成果捆绑给B学科,觉得B学科还不够强,找点C学科的成果拼凑过来,甚至找点D学科的成果继续拼凑,确保B学科前5名,全力冲击前2名等,这时候学科不再是某个组织机构范畴的学科、某个学院的学科,而是学校的学科,学校为了学科评估的好结果,为了学校声誉,甚至动用行政力量进行整合、组合和重组,大多数人都这么干,你不干你落伍,招生差,不得不干,干了也就干了。因为按照学科目录,B学科有B1B2B3B4B55个二级学科,其中B2C学科密不可分,B1B4A学科密不可分,很多项目、论文、专利、获奖两个甚至多个学科都可以用,都符合其范畴。包括很多专家,基础研究既在B口,又在C口,或者D口,或者E口申请项目,工程研究组建跨学科的队伍,所以从科研的角度能否准确区分学科,不是那么简单,学科的边界非常模糊。

第四,那人才培养呢?本科阶段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的数量和门类越来越丰富,但是对于本科生来说,还是要有专业、要有学科,需要完成某一专业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毕业,但是研究生阶段进入科学探索、发现未知、解决问题的阶段,其工作模式是研究,其本科已经拥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而研究需要的不仅仅是本学科的知识,同时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支撑,例如锂离子电池材料,既有材料学科、也有化学、化工、物理、电子等学科的老师从事研究,再如大家用的研究方法,基本都是物理科学家的成果,例如X射线,电子束等,所以研究生阶段基本都需要学科交叉。因而从人才培养角度,本科生阶段学科类别明显,更准确说是专业类别明显,而研究生阶段学科类别在弱化。

第五,从知识本身,以材料学科为例,主干课有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分析方法等课程,材料科学基础中含有大量物理冶金的原理,就是今天的冶金学科,材料物理化学基本是化学知识,机械设计本身就是机械的老师在教,材料分析方法基本是物理学家发明的,所以从知识体系来说,也不见得有那么明显的界限,但是也可以认为,除了数理化之外,每一个学科也许都有自己的主体思想、主体结构,同时融入了其他学科的元素。

第六,学科该怎么划分,目前我国学科划分的还是比较细,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划的更细,例如1981年首批博士点,材料领域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腐蚀磨损及防护、压力加工、铸造、焊接、含能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博士点,后来还有粉末冶金等,但是1994年改革从技术性博士点修改为门类型博士点,统称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包括材料学、材料加工、材料物理与化学,后来增加了高分子和资源循环,但是国外的学科怎么划分?模仿前苏联国家的还是比较细,例如波兰AGH科技大学,有陶瓷系、金属系等等细分,但是美国基本上都是材料系,再如ESI分了22个门类,USNews分了43个,Times分了31个、QS分了51个,到底多少个合适?前苏联模式的窄更好,还是西方模式的宽更好,还是目前我们的现状更好?估计需要大讨论,1994年全国学科门类的调整是一次大变化,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需求等等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是值得再次讨论学科门类的时候了。在这方面专业研究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先前工程技术领域设置了40个专业,2020年调整为8个类别,其中专业博士2017年甚至调整为4个类别,最后也统一为8个类别。

最终还是要思考本质问题,对于本科人才培养来说,有着严格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专业,是基础,实际就是学科专业的内涵,但是对于研究生和科学研究、乃至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学科的界限不再那么清晰,单凭一个学科难以解决问题,所以是融合的,但是学科评估的主要内涵却是对科研工作的评估,也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来组织,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评估处来组织,其主要指标就是评估界限不清晰的研究生和科学研究,而评估对象为了迎合评估,取得高分,不得不为之,开展拼、绑、弃等行为,争取在A类甚至A+有所保持或突破。所以到底是专业评估、或者就改成研究生与科学研究评估更准确?或者学科修订为宽口径等等,都值得讨论。

与之相应的还有博士点的设置,在好多国家,没有博士点的概念,就是科研项目招生制度,所以博士点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否也需要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429-1323964.html

上一篇:教学之本 科研之强 特色之要 学科之魂
下一篇:基金撰写之参考文献:新 准 广 叙 评 撑
收藏 IP: 223.66.184.*| 热度|

15 许培扬 徐耀 农绍庄 张学文 汤晓斌 姚伟 张俊鹏 刘立 钟灿涛 梁洪泽 黄永义 杨威嘉 晏成和 吴晓敏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