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Adagio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lueAdagio 是否只在记忆的倒影里,才能再现那些时光和容颜?

博文

你的名字,我的弱智 精选

已有 5615 次阅读 2011-10-23 13:12 |个人分类:职业生涯|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在美国呆久了,特别是这几年做编辑工作,越来越发现名字是个很考人智慧的东西。一个原因是因为西方人的名字很多都是从圣经里来的,造成同名的很多。想知道严重的程度?试着去游乐场或开球赛前的体育场大喊一声John, Mary, 或者Rachel什么的吧,然后数一数有多少向你回头的就知道了。 


  单位(几十个人的)里就曾经同时有三位Dan。为了避免叫错或被叫错的尴尬,约定俗成的解决办法是把姓的第一个字母加上去,比如这位是Dan G.,那位是Dan F.,还有一位是Dan V.后来其中两个陆续走了,大家才松一口气,大老板又一口气招来了三位Ann


   除了名字雷同的多,本来都有着同一个名字的有时还有不同的叫法,没叫对还是对人家的不敬呢,纠结啊。比如名字同样是Robert,有些需要叫Robert,有些希望被称呼为Rob,还有一些则是Bob,或者Bobby。把Robert叫成Bob,或者Bobby叫成Robert的可要当心了。另外一个常见的例子是James, Jim, Jimmy, Jamie。以为总算学完了,又碰上一位,说“就叫我J好啦”。哎呀,这还有完没完?


  还有让人哭笑不得的。认识一位Daniel先生, 但一直大家都叫他Dan。一会儿没见,突然发现周围的人都改叫他Daniel。怎么回事?打听之下原来是因为结婚改了。咦,这是啥时候开始的规矩呀?


  另外一个令人头疼的原因,我想是因为美国是个移民国家。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字的多样性和复杂程度,不仅让外国人觉得无可适从,在美国土生土长的也时常手忙脚乱。为了方便,有些人就开始尝试简化别人的名字。比如叫Masafumi的日本同事就被叫成了Masa。但简化的途径却是一人一样,这个叫他Masa,那位却叫他Fumi,如果是我,不精神分裂才怪呢。中国人的名字被简化的也不少,比如建平成了JP,静琦就成了JQ,等等。叫志国的大概牺牲就更大些,呵呵。ZG! Ziggy! Dr. Z! 也见过办事认真努力地发zhi-guo的人。但以中文为母语的我们可能想象不到说uo可以是多么的困难呢,于是好好的zhi-guo就成了zhi-gou zhi-gou了。哎!


  比叫错你名字更让你咬牙切齿的可能是那些自以为比你更清楚你的名字应当怎么读的。我便碰到过这样一位可爱的老太太。

“Y-A-N-G. You are YAANG(取发音)?”

“Well, it’s actually more like YOUNG(取发音).”我心里想,能纠正一下发音就不错了,什么二声四声就算了吧。

“YOUNG? But it is spelled Y-A-N-G...”

“Yeah, but it’s just the spelling.”

“YOUNG? Mm, doesn’t make sense… I’ll just call you YAANG, all right?” 老太太扶一扶老花镜,面容安详。我心里憋一肚子气:Wtf, just which part doesn’t make sense?!

 

  在工作上也不时碰到和名字有关的问题,闹出一箩筐的笑话。平常开工作会议,一般的习惯会说这第几号谁谁送来的稿件怎么怎么样。一不留神碰上印度的,希腊的,俄国的,巴西的等等送来的就会严重卡壳,有些比如泰国的一个名字里几乎26个字母全齐的就很令人有种想撞墙的感觉。啊,幸亏还有稿件号码,可以救俺一命!


  当然,也有名字不难读但难倒你的:“这是1276号,唔啊,老天,地狱博士送来的!”Holy smoke Dr. Hells? 我嘴里讨论着稿件,脑海里却不禁在想,这可怜的地狱(还是复数!)博士有没有向他的父母哭诉呢,“你们咋这么木阴功,要我以后怎么讨老婆?”


  遇上一些棘手的稿件,有时我们还得给作者或审稿人打电话。我最希望一打过去接电话的是他们的秘书,因为他们通常都会先自报家门,免得我们左猜右猜。一个皆大欢喜的例子:那边电话铃响了,传来一把柔和的女声:

“安波拉图西多夫希斯基博士的办公室。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

“啊太好啦,我可以和安波拉图西-(轻微卡壳)- -斯基博士说话吗?”

 

  但也有没那么幸运的时候。有一次我和助手要联系一位日本人教授,一看名字助手就皱起了眉头。这位助手是英语文学系毕业的,一般英法德意等地的名字难不到他,合作久了还从他那里学到不少,比如读法国名字声调要往上升德国的就要往下降等等。但中国啊日本啊印度啊的他心里就没底了。但工作需要嘛,想不得太多了,我们于是一个电话挂到日本人教授那里。接电话的不知道嘀咕了句什么,我们啥都没听懂,助手只好硬着头皮:

Hi,请问是大如麦基使哈哈拉博士的办公室吗?”

  只听对方停顿了一下,大概以为我们是日文蹩脚的推销员什么的。

 “我是。。”,只听见日本人教授严肃地更正道,“我是戴若姆基使巴哈拉博士。”


  Oops! 乖乖,我们才真是呆若木鸡呢。



注:为尊重隐私,对其中一些名字作了修改。(补充:此博文已在《中国科学报》刊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086-500055.html

上一篇:看美国初中生怎么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下一篇:只有时间
收藏 IP: 198.185.18.*| 热度|

24 曾新林 刘洋 陈小润 肖重发 徐耀 李学宽 余昕 刘用生 王晓明 徐迎晓 王汉森 王振亭 张玉秀 杨文祥 齐伟 朱志敏 张启峰 虞左俊 唐久英 施泽明 lingling101 yuanz crossludo qqlist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