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学历 ≠ 有逻辑”是什么意思?
有篇文章,题目是“有学历 ≠ 有逻辑”
这个题目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这个命题?这里借题发挥一下,介绍一点形式逻辑学知识。
先用命题逻辑的真值表处理一下,这里不对“学历”和“逻辑”内涵做任何定义,只把它们当作表达概念的两个语词使用。
p ---有学历,¬p ---没有学历,非真(+)即假(-);
q ---有逻辑,¬q ---没有逻辑,非真(+)即假(-);
题目就是(p ≠ q)。
根据真值表:
(p ≠ q)= (p Y q)= (¬p = q)= (p = ¬q)
用自然语言表达就是:
说“有学历 ≠ 有逻辑” 等于说 “要么有学历,要么有逻辑,不可兼而有之” 等于说 “没有学历 = 有逻辑” 等于说 “有学历 = 没有逻辑”
用命题逻辑形式化处理以后得出了若干具有确定性的等价命题,例如,“没有学历 = 有逻辑”,“有学历 = 没有逻辑”,和大家的习惯不一致,不被大家接受。当然,这与“蕴涵怪论”也有关系。
现在转用词项逻辑和谓词逻辑形式化处理。
由于词项逻辑涉及词项,也就是涉及概念了,概念的形式化应用欧拉圈表示概念的外延。
S ---“有学历的人”,P ---“有逻辑的人”
“≠”的“=”理解为两个概念外延的全同关系,即“S 就是 P”,公式表示为
(SAP ∧ PAS)。
“有学历 ≠ 有逻辑”,理解为“并非 ‘所有有学历的人都是有逻辑的人 并且 所有有逻辑的人都是有学历的人’”
公式表示为:
¬(SAP ∧ PAS)
等于:
¬(SAP)∨¬(PAS)
等于:
(SOP)∨(POS)
代入自然语言内容,
“至少有一个(可能全部)有学历的人 不是 有逻辑的人 或者 至少有一个(可能全部)有逻辑的人 不是 有学历的人”。
这差不多是废话。
之所以这么罗嗦地用“至少有一个(可能全部)”来表示逻辑学特称命题的特称量词“有的”,是想强调特称量词“有的”与日常习惯的“有的”有所不同,逻辑学中从“有的 S 是 P”是不能必然地推出“有的 S 不是 P”的,就是因为“有的”可能包括全部。
现在用谓词逻辑处理:
“有学历 ≠ 有逻辑”,还是理解为“并非 ‘所有有学历的人都是有逻辑的人 并且 所有有逻辑的人都是有学历的人’”:
¬(SAP ∧ PAS)
用谓词命题表达:
¬(∀x((S(x) → P(x)) ∧ (P(x)→S(x))))
∃x¬((S(x) → P(x)) ∧ (P(x)→S(x)))
∃x¬((¬S(x)∨ P(x))∧ (¬P(x)∨S(x)))
∃x(¬(¬S(x)∨ P(x))∨ ¬(¬P(x)∨S(x)))
∃x((S(x)∧ ¬P(x))∨ (P(x)∧ ¬S(x)))
含义与
(SOP)∨(POS)
相同,差不多是废话,我们是不是喜欢说废话?
现在用常量词的谓词逻辑处理:
“有学历 ≠ 有逻辑”,还是理解为“并非 ‘所有有学历的人都是有逻辑的人 并且 所有有逻辑的人都是有学历的人’”:
¬(SAP ∧ PAS)
用常量词的谓词命题表达:
w ---小王,
¬((S(w) → P(w)) ∧ (P(w) → S(w))
¬(S(w) ↔ P(w))
读作
“并非‘小王是有学历的人 = 小王是有逻辑的人’”,( ↔ 与 = 相同意义)。
等于
(¬S(w) ↔ P(w))
读作
“小王不是有学历的人 = 小王是有逻辑的人”。
这和命题逻辑处理是一样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