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是不可预测的,人生也是不可预测的
——读廖新化精彩博文《从整型医生到诺贝尔奖-山中伸弥的研究历程》有感
[26]严少华 2012-10-14 21:57
分析得如此到位!看着,看着,我对山中伸弥对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由衷地钦佩!
冥冥之中,我似乎与他不得志时有许多相同点。首先,我也是从事临床工作多年后,转向分子生物学研究。其二,课题组研究中有多项内容也同样涉及或将要涉及基因敲除、转基因等技术。其三,我所做的部分也是本实验室或国内实验室没有开展的工作,有的甚至查遍了所有中外文献均未见成功案例,也曾经历过几乎崩溃的失败,自然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幸福体验。其四,就在我对自己的科研能力充满自信之时,却突然遭到几乎灭顶之灾,从此命运就此改变。。。
以上是我看到上述精彩博文后有感而发的评述,然意犹未尽,写下下面的文字。
我在钦佩的同时,正如作者所言“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的成功是典型的小实验室自由探索的成功。他的成功再一次提示,有相当多的科学突破是不可预测的。如果中国有大批优质的小实验室得到稳定的资助,那么类似的科学突破就会随机但是必然地产生。”
另一方面,我也认为,山中伸弥也是幸运的!
其一、Shinya的博士后导师Thomas对ApoBEC1过表达实验结果不能符合预期很失望,如果不允许Shinya偏离实验室的主要方向的话,那么他就很可能不能继续探索ApoBEC1的致癌机理。
其二、大阪市立大学时最低谷时,James Thomson 在1998年宣布从人的囊胚中采集并建立了胚胎干细胞系,给了他巨大的鼓舞。如果没有这个消息的鼓舞,Shinya说不定放弃科研回锅做整形医生了。
其三、在奈良先端科学技术研究生院,如果不是Shinya声称实验室的远景目标是研究怎么从终末分化的成体细胞变回多能的干细胞,“忽悠”了足够的学生或足够水平的学生,Shinya实验室还能建立出很好的筛选诱导干细胞的系统(Fbx15敲除鼠)吗?
其四、在京都大学“临门一脚”,如果他的学生Kazutoshi没有大胆地提出把24个病毒混合起来同时感染抗 G418的细胞,那一个划时代的发现——逆分化成体细胞还能诞生吗?还能这么早发现吗?
其五、尤其是不可思议的是,Shinya在一次讲座中总结ApoBEC1过表达实验结果的经验教训中的第三个:“也许最重要的是,不要相信导师的假说。”而试问,当今中国有几人能说出来,做得到,说不定实验没做成,就遭到了灭顶之灾了?!
当然,我作这样的假设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科研实践有时的确步步惊心,环环相扣,与时间赛跑,一不留神,就会落伍。否则,获得诺贝尔奖的也许就是James Thomson或者华裔科学家俞君英了,Shinya的人生也从此改变。
因此说,科研是不可预测的,人生也是不可预测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