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gene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NAgene 我的博客都是随兴而发,随便写点感想。随便收录、修改完善。写不写我的名字怎么写,都没关系。如果改了,还写我的名字,请通知我一下。

博文

eLife审稿过程革新,值得关注的新期刊 精选

已有 32630 次阅读 2011-12-2 10:59 |个人分类:论文写作投稿|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 定位, Journal, 机构, 王晓东

最近,美国、英国、德国的三大科学基金资助机构(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the Max Planck Society, and the Wellcome Trust)创办了一种新的学术期刊,eLife。此刊征集了包括王晓东在内的一批国际一流生物学家做主编、编委。目标是吸引CNS(Cell, Nature, Science的通俗简称)水平的论文。

在此之前,也有其他多个机构有过类似尝试。多数不了了之。我所知道的PLoS Biology算是最成功的,但离CNS还是有一些差距。BioMed Central也曾办了一个定位很高的期刊,叫Journal of Biology。定位高了,吸引不到足够多的好论文,惨淡经营了几年,最后不得不并入同一公司旗下的另一期刊BMC Biology。后者定位是接受各领域专业期刊中的好论文。

这次的eLife会怎么样呢?

首先是三大机构做后盾,至少前几年财政上不用愁。

我说它值得关注是因为它的审稿过程有明显改进。PLoS通过引领开放获取(open access)获得成功了,eLife可能会因为引领审稿过程改革而成功。

基础研究论文的意义大小经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稿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困境是:一篇论文的不同审稿人持不同看法。编辑部在这时经常像旁观者一样,直接把意见转给作者,要求作者的修改或答复满足所有人的要求。面临这种困境时,科研新手尤其吃亏。新手学术地位尚未确立,底气不足,面对这种窘境会很为难。本人06年就有过类似悲惨经历,以至于其中的一位审稿人都看不过去了,“I must say though that having to comply with so many referees with different views puts the authors in an almost impossible position..., ...but I doubt it can be done if one takes into account the many referees each one with his own wishes.” 我猜编辑部的想法是,我们可以发表别的论文,没必要参与其中的纠缠。后来我注意搜集一些科学界的老油子对审稿意见的回复,发现他们首先是底气足,不试图让每一个人满意(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做到每一个人满意,试图做到每个人都满意的结果是谁都不满意,修改稿评价还不如初稿),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行就算了。

The Scientist对eLife有这么几句介绍“Many researchers have complained that their manuscripts are rejected on the opinion of one reviewer, even when the remaining two reviews are glowing (博主注:遇到困境的作者还不少).  To stem this problem Schekman plans to have referees discuss their opinions in a private online forum and come to a consensus—a process mediated by the senior editor—ideally within a month of the paper’s submission.”eLife准备审稿人和主编先网上讨论,达成一致后,再要求作者如何如何修改。在争议较多的研究领域,如进化生物学,这种尝试对作者们来说简直是卸掉了一个大包袱。

祝愿这个期刊成功,同时也期待中等定位的国际专业期刊跟进,如PLoS系列除PLoS Biology和PLoS Medicine之外的专业期刊、BMC系列的专业期刊。BMC系列的re-review opt-out政策也是针对同一问题的尝试。感兴趣的网友可以Google一下re-review opt-out。

顺便多说两句。很多国人总喜欢说,要办我们国家的好期刊。看看人家,要办高水平期刊需要强强联合。这个期刊办好了,不是美国的、不是英国的,也不是德国的,它是全世界的。

New Journal for Biology Researchers
http://the-scientist.com/2011/12/01/new-journal-for-biology-researchers/

Pit-bull reviewing,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 and the victims of success
Miranda Robertson
BMC Biology 2011, 9:84 doi:10.1186/1741-7007-9-84

http://www.hhmi.org/news/elife20111107.html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514002.html

上一篇:真核生物进化的开创者之一Lynn Margulis去世
下一篇:“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厚”,祖坟里冒出来的仙气浓厚吧
收藏 IP: 202.112.87.*| 热度|

25 许培扬 武京治 赵汝东 高建国 水迎波 王守业 牛文鑫 郭维 武夷山 李永丹 黄晓磊 魏强 任胜利 张玉秀 李冰 张彦斌 王桂颖 占礼葵 徐索文 张天翼 柳海涛 高友鹤 xuewu wuqunan crossludo

发表评论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0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