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q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qiao

博文

朱章玉故事之二:天时地利人和:转场生命科学研究 精选

已有 5783 次阅读 2023-5-31 17:4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发表了朱章玉《从放牛娃到大学教授的华丽转身》之后,有朋友私信我,朱教授是自动化专业的,怎么去了你们学院?其实朱教授不仅仅是来到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他还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后来成立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创始人之一。这些故事要从改革开放说起。

上海交通大学自1896年创办以来,一直以理工科见长,并在我国很早就建立了管理学科,但是从来没有设置过生命和医学相关的学科。1978年,当时的党委书记邓旭初带领交大教授代表团出访美国,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大学教授代表团。在美国访问期间,他们看到在美国各个大学中兴起了一股发展生命学科的浪潮,听到了很多人在讲“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回国后,代表团就提出了上海交大要追赶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就必须建立生命学科的思路。很快,邓书记就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的院长石美鑫多次讨论,并达成共识,联合提议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很快,主持系领导工作的吴健中和校领导决定派骨干教师高忠华、朱章玉与水声专业的黄燮昌等一起筹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与上海第一医学院基础部共同培养研究生,开展学科建设。1979年初,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专业成立,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与生物医学相关的第一个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1979年7月开始招收本科生,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完成生物医学及相关课程的学习,回交大后再学习相关的工科课程,学制5年。

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副主任,朱章玉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争取到了国家医药总局的支持和归口。经论证,国家医药总局拨款150万元,购买了一批当时最先进的,国内没有的实验和教学设备。在范绪箕校长的支持下,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进了一套全新的医学图像处理装置,建立了国内最先进的生物医学工程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师生们开展了高水平的研究,并与国外同行展开了学术交流。学科发展得好不好,关键是人才。有了设备以后,就需要更多的学术带头人。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朱章玉多次往返上海和哈尔滨,将著名的声学专家王鸿樟教授引进交大,并担任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的主任。就这样,上海交大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并解决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正是由于王鸿樟教授的领衔,1990年,交大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就成为了博士点,很多教授也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比如陈亚珠院士负责的超声聚焦治疗肿瘤的研究,以及庄天戈、朱贻盛教授等人从事的医学图像处理等都形成了交大的特色和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一直保持到今天。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创立后不久,学校领导一致认为,在上海交通大学仅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还不够,还必须发展生物科学技术。学校再次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朱章玉。朱章玉带领5位教师,拿着范校长给的10万元钱,在精密仪器系成立了生物技术研究室,致力于生命科学的探索和研究。1981年年底,教育部在圆明园举办了一个“全国生态学教学讲习班”,主讲的教师全部是全国生态学方面的大咖。朱章玉是唯一一个学工科的中年教师。他全身心地投入了生态学的学习,一节课也没有落下。付出越多,收获越大。结业的时候,领导指定他发言,他在自己的学习体会中呼吁:“生态学要在行动中显示力量”。他认为:“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特别要进行应用研究,只有取得应用研究的成果,才能打开局面。”回到上海后,他又查阅了很多文献,确认了自己原有的自动控制和系统论背景,完全可以通过生态学研究入手,逐步进入生命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1982年底,经范绪箕校长、邓旭初书记二位一把手签名向上级打报告,最终批准他一个人去美国进行了为期二周的考察交流。他到了6个城市,访问了3所大学、4家公司,参观了11个实验室,与48位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还收集了很多专业文献。回国后,整理了2万多字的《赴美考察学习报告》。他在考察报告中强调:“中国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大能源的老路,而要走一条符合国情的生态农业之路。即从传统农业的现状出发,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使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新路。”这篇文章发表在教育部主办的《国际学术交流》上,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1983年初,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的王震副总理要交大帮助江西红星农场建设奶牛场的沼气工程。学校就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朱章玉去完成。朱章玉一看,这是瞌睡遇到了枕头,他正在琢磨如何开展生态工程,题目就有了。生态工程对于朱章玉来说,还是一个新手,所以他就向学校建议,先在上海郊区选一个农场,进行研究,取得经验以后再到江西进行推广。他们先选择了崇明岛上的东风农场开始了实验研究。这个农场有750头奶牛,他们以牛粪为原料,创立了一套全新的“近中温发酵工艺,”,实现了该农场几千户居民长年24小时的供气。在项目进行过程中,申请了一批国家专利。生产沼气后产生的废渣可以用作有机肥和饲料。还将生物饲料加工、光合细菌应用、土地漫流净化处理有机废水等技术综合利用,有效地解决了奶牛场的能源、环境和资源问题,实现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驻华代表泰勒博士听说后,专程来上海进行了考察,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项研究为世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和途径。很快相关的技术转移到江西红星农场,同样大获成功。1985年王震副总理在上海西郊宾馆接见支援新疆和红星农场的交大领导和教师时,还特意和朱章玉谈了很多。回到北京后,又专门邀请朱章玉、李堃宝和红星农场徐场长、李工一起到他家中进行了数小时交谈,畅谈了中国农业和科技问题。1988年,这项成果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农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在学校成立生物技术研究室的同时,学校也在应用化学系设立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系总支书记王宗光还通过范校长聘请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副所长沈善炯学部委员为名誉教授,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且得到了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1985年学校决定将朱章玉所在的生物技术研究室改为研究所,朱章玉任所长,并与分子生物与生物化学研究室合并,成立了新的生物系。这一年,教育部召开了申报生命科学“七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都是教育部各个重点大学的专家学者。朱章玉也参加了会议。当他进入会场的时候,主持会议的专家不认识他,就问:“你是哪个单位的?“当听到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以后,主持人就更奇怪了,”你本人是什么专业的?朱老师回答说:“我是交大自动控制系毕业的,现在从事生态工程。”主持人轻蔑地说:“我们都是搞基础研究的,你来不合适。”就这样,等于是把朱章玉赶出了会场。朱章玉并没有灰心,他又前往农业部和商务部了解“七五”科技攻关的相关情况。发现国家从“七五”起,改变了对攻关项目的要求。研究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做实验,研究结果需要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有的还需要有样机,形成一定规模的示范点。朱章玉计划的研究正好完全切题 。回到上海后,他就和同事们一道认真讨论,大胆提出了“淀粉渣固态发酵转化配合饲料研究”、“光合细菌处理柠檬酸发酵废水生产单细胞蛋白”的设想。经过精密组织,通过了答辩。上述两个项目均被商业部科教司列为重点支持计划,并获得了国家500万元的资助。1986年项目开始实施后,经过了5年的艰苦努力,按时交出了圆满的答卷。

朱章玉七五汇报.png

图1、朱章玉(立者)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专题鉴定会上作总结报告(1990)

1990年,朱章玉晋升为教授。1991年2月,经翁史烈校长做工作,朱章玉同意接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从此,朱章玉与罗九甫逐步搭档,两人作为学校基层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完美结合,成了又一佳话。不久,他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被选为中国共产党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委员。1993年初,经过学校遴选和推荐,朱章玉还作为候选人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申报。这应该是学校对其科研工作的最大肯定和赞赏了。但朱章玉并未"乘胜追击"去争取大项目、出大成果,创造参加院士遴选的条件,甚至连"博士生指导教师"的资格都放弃了申请,而是集中精力全身心地同事们一起继续投入到新学科在上海交大的创建和发展中去。

朱章玉除了埋头学术以外,他还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1984年,他与日本著名光合细菌学家小林正泰合作,撰写了《光合细菌的研究与应用》一书,得到了同行的好评。1987年在上海举办了“中日首届光合细菌学术研讨会“。在范校长的积极推动下,与澳大利亚AustgenBiojet合作,成功地引进、消化和吸收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废水处理系统,建成了上海市实事工程——中药三厂废水处理场,并在全国40多处进行了推广。这项工作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最佳实用技术”予以推广。

1991年,《上海交通大学通讯》刊登了由李堃宝、陈萍撰写的《生态工程的曙光——朱章玉教授领导的生物技术研究所纪实》,全面介绍了他们的科研成就和学术成果。这篇文章1992年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技导报》第10期全文转载,引起了钱学森学长的关注。钱学森欣然提笔给朱章玉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近读《科技导报》“生态工程的曙光”一文,“才知道你创立的研究所和其研究事迹,深受鼓舞!”在信中钱学长还鼓励朱章玉要把生物技术办成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专业系,同时也期待利用微生物的工业办成宝钢那样的大企业。1994年2月27日,钱学森再次致信朱章玉:“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大量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生活中大量的垃圾和粪便都可以通过细菌改造利用。”同时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只设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就不够了,应该设生物科学技术学院了”。同年,美国专栏作家Ted Plafker采访了朱章玉,对“科研、教学、开发”三个轮子一起转的办学原则给予了高度评价,采访记录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上。

钱学森给朱章玉的信.png

图2、钱学森给朱章玉的信

正如钱学森学长期望的那样,在校党委书记王宗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认真筹备,1997年2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联合成立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院聘请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汤章城任院长,朱章玉任常务副院长。这是学校进行管理改革,建立的第一个联合办学的二级学院单位。

朱章玉不负众望,在总结了过去20多年的工作基础上,站在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度,对学院的学科发展进行了布局。发扬上海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求创新”的优良办学传统,加强数理化外等基础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教学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科学研究不断有新成果、新突破。学院的面貌日新月异,成为了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在国内和国际均有了很大影响力。

     在和朱章玉教授谈论这些的时候,朱章玉激动地总结到,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发展,一直与时代同行。假如没有改革开放,没有邓书记带领教授们走出国门,上海交大可能就不会发展生命学科,这是天时。上海交大人敢为人先,永不服输的劲头这是地利。钱学森老学长的鼓励、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特别是生命学院党委一班人的紧密团结,以及所有同事们的忘我无私奉献,这是人和。天时地利人和,展现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从无到有、由弱攀强的奋斗历程。朱章玉一再表示:“我是劳动人民的孩子,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改革开放给了我机遇,交大为我提供了舞台,一路走来许多贵人相助,才使我有了今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6948-1390076.html

上一篇:朱章玉的故事之一:天时地利人和:从放牛娃到大学教授的华丽转身
下一篇:别来无恙乎?恙是恙螨或者恙虫病吗?
收藏 IP: 101.80.80.*| 热度|

9 郑永军 张晓良 秦斌杰 农绍庄 梁洪泽 黄永义 李升伟 郁志勇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4: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