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材出版以后,出版社给我寄来一些赠书。因为进出学校不方便,我就让把书送到了家里。周末的时候,小孙女回来看见门厅堆了一堆书,我就拿起一本给她看。她首先问:爷爷,这么厚的一本书,你的学生几天能读完?这确实是一个好问题,我认真回答到,我们的学生至少需要两个学期,也就是一年才能学完这本书。我看见她在关注新书的封面,我就问她,你知道这个封面是在说什么吗?看见她犹豫的样子,我就开始给她讲鲤鱼跃龙门的故事。可能是我讲故事的水平太差了吧。刚讲完鲤鱼费尽千辛万苦跃过了龙门变成了龙,正要引伸一下,教育她好好学习。结果小孙女问我,那龙会不会再越过鱼门变回鱼。我强忍着没有哭出来,说鱼变成了龙就不会再变成鱼了。她反驳我说,有龙门就应该有鱼门呀!你以前会乘法口诀吗?她摇头,上学以后学会了吗?她点头。我说,你学会了还会忘记吗?她说如果不复习说不定会忘记。我又说,那么你一遍一遍地练习,深刻地记在脑子里,就不会忘记了。这就像鲤鱼跃龙门的时候,一遍一遍地努力一样。你通过努力,记住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并且不忘记,这就达到了鲤鱼跃龙门的目标了。她好像似懂非懂的样子,不再和我争辩是否还有鱼门的问题了。
昨天中午从图书馆出来,遇到一个女老师,她告诉我说,我的连载她每一期都看,问我什么时候继续连载,她从我的博客中学到了遗传学很多。我说12月1日,我们有关《现代遗传学——前沿与启迪》一书的压题故事就连载结束了。为了让非专业的朋友们能够读懂我们写的这些故事,我又进行了再创作,但是由于我的水平不够,有些内容朋友们还是抱怨说太专业了,他们不知道我在说什么。写的故事其他人读不懂,这确实是我的问题,不怨别人,怨我自己水平不够高,没有让所有的人都读懂。我记得研究生答辩的时候,我经常批评研究生,写的文章就是要让其他人读的,其他人看不懂,写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在这里也自我批评我一下。
另外,现在还是有很多生命现象,我们还不能够用遗传学知识完全阐释,这是因为遗传学家们的努力还不够,有很多细节还没有搞清楚。我们还需要努力,当遗传物质中的所有细节都搞清楚以后,我们就能够远离疾病的困扰,快乐地享受每一天的阳光了。
有关人类起源的故事发表以后,有朋友私下和我讨论说,我们的基因组中有病毒的存在,难道说病毒也是我们的祖先吗?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首先,我们说病毒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动植物的基因组中的DNA片段或者RNA片段脱落下来,被一些特殊的蛋白包裹,就成了病毒。当然也有人说是先有了病毒,然后感染了细胞。先有细胞,还是现有病毒,这可能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目前还是个说不清楚的事情。但是有一点儿可以肯定的是,在我们的基因组中,有大量的病毒残留。这些病毒是以转座子的形式存在着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表明,人的基因组中约有44%的基因组是转座子,其中8%是反转录病毒样元件,33%是反转座子,另外还有3%的切-粘转座子。这些转座子多数由于缺失很多编码信息,它们是没有活性的。但是由于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序列,所以在基因重组和交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残留的病毒(转座子)在长期的进化中,通过重组和交换,这些序列得以数以千百的倍增,重塑了我们的染色质。我不能想象,假如没有了这些貌似没有什么特别功能的转座子,人是否还有生命?是否还可以思考?除了这些转座子以外,我们的染色体中还有一些基因的序列与病毒基因的序列同源性非常高。比如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 IL-10)和EB病毒的Bcrfl编码框同源。IL-10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在细胞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感染了EB病毒以后,病毒的Bcrfl就会表达,病毒来源的IL-10的含量就会增加,这样就可能引发恶性血液病或者鼻咽癌。类似于这样的肿瘤基因也非常多,正常的时候,它们是我们体内的一种调控蛋白,当感染了相应的病毒以后,病毒的类似物就会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表达,引起细胞功能的紊乱。
写到这来,我再回答一下我小孙女的问题,鲤鱼跃过龙门,变成龙以后,还会再跃过鱼门再变回鱼吗?显然是不行的。这就好比学习新知识,我们尽管可以忘记很多以前学过的东西,但这些新的知识就像转座子一样,虽然丢失了很多,但它们在基因组中还是留下了一些痕迹。虽然这些痕迹的功能我们现在还不能完全知道,但是没有它们,我们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我们不学习,就永远不会获得新知识,也永远不会进步。一旦学习了新的知识,它们就会印记在我们的基因中,就会对我们施加影响。
还有,大学教育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大学里开设的每一门功课都是有用的,都是教育家们经过无数实践的成果。因此绝对不能说,有些课程重要,有些课程不重要。我记得在一次面试实验课教师的时候。有个候选人竟然说,分子生物学实验就是PCR,就是Western-blot。TA显然没有弄清楚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为仅仅靠这两个实验就能够完整地诠释生命现象。
努力多学习一些知识吧!这些知识一定会让我们成为人中龙凤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