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中科院研究生院改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网上议论纷纷。虽然只是改了一个名字,却也是一件大事,毕竟这是一个大学的名字。
中国人向来讲究名字。孔夫子甚至把它提到政治的高度。他说:为政首先要“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我没有孔夫子这么高的政治水平,只是觉得这取名字也应当为他人想想、为后人想想。之所以要想为他人、后人考虑,也是从孔夫子他老人家那里学得的。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想我们遇到古人或其他人的重名重姓,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班级里有两个王涛,大家就会称大王涛、小王涛以示区别。皇帝要升韩翃的官,两个韩翃中的哪一个?金口只好再加一句: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如果你有个朋友叫李强,你想google或百度他,很有可能要费点劲。
但是,人们做事情往往只考虑自己,好的名字当然谁都想用,别人特别是后人往往就糊涂了。一个人的名字是这样,一个单位、特别一个大学的名字就更是这样。大学是要“写入历史”的,当然,任何人都会写入历史,但大学毕竟意义不同。
我就替后人担心,这么多大学改名字,这么多重名,他们怎么搞得清楚。
就拿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前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来说吧,据说成立于1978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创办的第一所研究生院,是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正规高校”(本小节引文均引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站)。可是,1978年时的名字明明只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后人会有点迷糊了,任何懂得汉语语法的人都知道这个复合词中研究生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关系,何况这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的下属单位“国家教育部”怎么又“正式批准成立”它为“正规高校”?
如果后人又进一步作了一点研究,知道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是“中国科学院2000年9月向国务院提出,将当时全院109个研究所(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并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的基础上,更名组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但是,这里又出来一个问题,这个“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又是从哪里来的,1978年国务院可并没有批准一个“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另外,既然有一个“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那就还有“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非北京)”,那就是在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据中国科大的官方网站: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在全国率先创建了第一个研究生院。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样说来,合肥的研究生院才是后面不带括号的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可是,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什么时候、什么人批准搬到合肥去的?有文件吗?不知道,也许有,但是对于今天的外人来说,那就是一笔糊涂账。我想,后人要想弄清楚,就更费思量了。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情况比较复杂,人们不易弄清楚。那么,下面的例子,就是人们故意不让今人和后人弄清楚是怎么一桩事。
青岛大学的官方网站上这样介绍青岛大学:“青岛大学的前身是私立青岛大学,创办于1924年。学校曾经历了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的历史时期。著名教育家杨振声、赵太侔,著名学者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等曾在这里治学执教,著名诗人臧克家、开国元勋罗荣桓曾在这里求学。1956年,山东大学中的医学院分出,独立建校,用名青岛医学院。山东大学于1958年迁址省会济南。此后,由当时的山东省政府报国家教委批准于1985年重建青岛大学。1993年,青岛大学又与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完成历史的衔接,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24年是有一家私立青岛大学,可是那个私立青岛大学与现在的青岛大学有关系吗?那些著名学者与现在的青岛大学有关系吗?
现在的青岛大学建于1985年。青岛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第一任党委书记这样说:“1984年12月,教育部确定南开大学、天津大学支援筹建青岛大学;1985年1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教育厅又联名致函中国科技大学,恳请学校对青岛大学的建设给予支援。1985年6月,青岛大学的领导班子正式任命: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张扬任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来自南开大学的何炳林任青岛大学校长。”
私立青岛大学1924年建立,到1928年初停办。与现在的青岛大学只有名称都有“青岛大学”四字相同,其他还有什么共同点?怎么能够是现在的青岛大学的“前身”?
青岛医学院与山东大学倒确实有过一段关系,山东大学在抗战之前并无医学专业。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学校以原东亚医专的简陋设备为基础,增设了医学院,并将原“同仁会青岛医院”改称“国立山东大学附设医院”,作为山东大会医学院的教学实习医院。这才开始有了医学专业。1956年青岛医学院即从山东大学分出。杨振声、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罗荣桓这些人与山东大学的关系,都在抗战以前。不知道与青岛医学院有何瓜葛!
一个学校为了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悠久,竟然可以抹去对真正为它做出贡献的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特别是对它帮助最大的中国科技大学的感谢,真不知让人怎么说才好。而侈谈与自己同名的历史上的学校的联系,与当前有人把与自己同名的学者的论著算成自己的著作真有点异曲同工。
这就是一个故意不让人弄清楚的例子。
回过头来,再说说科学院的大学吧。
前两个月,教育部同意由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筹建上海科技大学。众所周知,过去曾经有过一个上海科技大学,那是1958年由上海市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共同管理的学校,当初那也是一所曾经有点名望的学校。1994年与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等合并,称上海大学。
我不知道后人将怎么写上海科技大学的历史。但是我看到了今人如何写上海大学的历史。
假定中国有一位与我同名的名人,本人(冯大诚)给各界发函为冯大诚祝寿,函中列出名人冯大诚的种种丰功伟绩,通讯地址是本人地址。各位一定说本人不是骗子就是神经病。
《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1日发文《上海大学庆祝成立90周年》:“近日,上海大学举行“历史传承与科学发展”论坛等系列活动,庆祝新上海大学组建18周年暨上海大学成立90周年。创建于1922年的上海大学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94年,四校合并组建为新上海大学。”
实际上,合并的四校中的原上海大学建立于1983年,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分校与上海机械学院分校、上海美术高专、合并的华东师大分校和上海科大分校、上海法律高专。
我不知道这所上海大学与成立于1922年、解散于1927年、校长为于佑任的上海大学除了名称相同以外还有什么关系。
一位大人物说过:“我们正在创造历史”。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在创造历史。文化大革命中开打砸抢、虐杀校工、斗争老师先河的不就是北京的一些中学生么。不管是做好事还是坏事,是大是小,都是在创造历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对历史负责,更不要说多多少少掌握一定权力的人了,他们做事情更要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我真不知道后人将怎么写中国高等学校的历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