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了苏州的井,又写了草原的井,就想到了抚顺的矿井。矿井当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井,但是它毕竟也是井。
1970年,在学校呆了六年,好容易盼来了“4600部队”(那时,大学毕业第一年工资46元)。分到抚顺开始的第一件工作便是下井,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那时候,抚顺还担着煤都的头衔。我所在的矿是抚顺四大煤矿中最小的一个,当时已经开始萎缩,一天也就出五六千吨煤。当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还是个还没有瘦死的,当时,一天能够出五六千吨煤的矿,在全国还应当排在很靠前的位置。工人有好几千,下面管辖三个中学,每个中学的学生都在一千多、最多的两千(当时的学制,中学有四个年级),都是这个煤矿的子弟。我们这些人下井干活,只是帮着干点杂活,不给工人们添麻烦就不错了。
要下井,首先是换衣服,带班的把我们领到公共更衣室(真正干活的工人有各人自己的更衣柜)。如果去采煤,就脱得一丝不挂,穿上一套工作服,一双高统胶靴。然后,去领工作帽、矿灯(这是要登记的,表明下井了)。把蓄电池往腰带上一挂,矿灯往帽子上一别,就有点像个矿工了。
工人们下井是从斜井往下去的。井口有两种矿车, 一种供人上下,另一种下料,料者,木头、帘子等等(木头,像枕木那样的方木,作顶板支护;帘子则由高粱秸秆所做,用于回填沙子时作隔离)。供人上下的车有点像现在旅游的索道车,两个座位一排,背朝井下,共十排还是十五排记不清了。坐好后,铃声一响,钢缆一放,车就下去了。约莫两三分钟,车停下。下车就到达地下的第一个中转枢纽,叫做“零路”的地方。那里灯火通明,巷道高而宽,估计三米多高、五六米宽。电车往来不绝,当然是窄轨的小车。旁边还有多个支巷道,或维修设备和机械,或存放物质等等。之所以叫零路,是因为这里海拔高度为零(井口那里是海拔一百多米)。煤矿井上的通风设备先送风到矿井深处,然后回出来,所以零路处主巷道风很大,温度较低。如果在这里工作,就要穿较多的衣服。
如果要去采区(采煤的地方),需要在零路那里换乘继续往下走的车。此车与刚才下来的车类似,不过略小。坐上后,要乘更长时间,才可以到达各个采煤或者开拓的区域。每个区域都以所在海拔高度为标记。例如六百三,那就是在海拔 - 630米处。所谓开拓,就是建造巷道,与石头打交道。到了井下,往往需要还走很远的路才能到达工作地点,远的要走个把小时。那里面真是一座地下城市。
抚顺的煤层很厚,一般一层煤就有几十米厚。采掘时从底下采起,每次采约两米厚、两米多宽的一条,采掘的工作面称掌子面。那时,采掘还是靠打眼放炮。放炮后,在“地上”续上“溜子”,溜子是铁制的传送带,下面是铁板,铁板上是铁制的传送链条,链条两侧固定着几寸长的小铁棍。工人们用铁锹把煤攉到溜子上,马达一开,链条上的铁棍就把煤输送到巷道口,再经过一级又一级的传送带(称为皮带)传送到井上。我们的工作经常是帮着攉煤。采掘完了一长条,再挖它旁边的一条,同时需要用沙子把采掘过的地方填死,称为充填。充填是用压缩空气为动力的,即用风把沙子充填进去。这个工作不用多少人,用不着我们这些“支援者”。一般情况下,一天三班,两个班采煤,一个班回填。这样一条采完又采一条,采完底下的一层,再一层又一层地采上面的。
在采掘的时候,为了防止上面的煤层塌下来,需要用木头把顶板支撑住。但是塌方的事情还是经常发生,小的塌方天天有。所以,到了井下不是随便那里都能坐、站的,坐错了地方就会被骂。挨了骂真要感谢人家,那是救你的命呐。不过工人们看我们文质彬彬的,不大骂我们,只是把我们拉到可以坐的地方。有一次,我和一位工人坐在一边休息。突然,他跳起来拉着我就跑,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后面就塌下来一片。亏得他拉我跑开了,不如我的身体可能会被砸中。就这样,我的左胳膊还是被蹭了一下,鲜血直流,赶紧升井,裂口深的地方还缝了两针。四十年后,我的左手皮下,仍然残留着星星点点的煤屑。
只要不是特大塌方,死的人一般不会很多。怕的是瓦斯。井下都有瓦斯,那个矿里约一半家庭的燃料是井下抽出来的“嘎斯”。如果突然瓦斯突出,引起爆炸,那就会死很多人。1962年,一次瓦斯爆炸,死了一百多人。老矿工们提起此事,十多年后仍心有余悸。每到应该下班到家的时候,如果没有回来,家里人就会到路口眺望。再不回来,就会找电话往矿里去电话问讯。
矿上的救护队有百十来人,平日里似乎没有事情,每天出操、训练、吃饭、打扑克。出了事情可要往下冲。我有一个学生,父亲是矿长,他毕业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下乡,而是当上了救护队员。一次,矿上出事故,救护队冲下去,他光荣了。
从井下上来,露在衣服外面的地方,都漆黑一片,第一件事情就是洗澡。烟瘾大的人,裤子脱了一半,坐下就赶紧点上烟。许多工人洗完澡,回家,坐上炕就喝酒。喝得醉醺醺的,猛猛的睡上一觉。清醒了,又该上班下井去了。
我在几年里,怎么也下过几十次井。但是,大都有人领着,稀里糊涂的跟着走。所以,对于井下的路,仍然是不怎么认识。到底有多少井口,多少竖井多少斜井,也说不清楚。
现在,几十年过去了,据说那个矿已经不出煤了,但是,仍然有一支相当大的队伍,维护着井下的设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