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科技进步改革研究生招生办法
人们都说,现在的考研差不多就是又一个高考了。从规模上说,现在考研确实是很可观的,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达474万人,达前一年高考人数的40%,比2001年高考的报名人数还要多20万。
为了应付这样一个“第二高考”,大多数学生又要耗费考研至少一年的时间来进行准备,这严重影响了本科的教学。我们的学生在高考的时候,已经至少浪费了一年的时间来刷题,考研又浪费一年。考研的方法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科技的进步已经为改革研究生招生办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我们应当善于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
对于研究生招生办法,我有以下三点看法:
1.应当大幅度增加免于研究生招生初试的人数。
以每年毕业本科生450万,招收研究生130万,参加复试200万计,普通高校免初试率可达25%,对现在就有推免生资格的重点高校,这个比例可达50%以上,有几所甚至可以更高得多。这样,应届生总的免初试人数可达150万左右,留50万名额给参加初试者合格者(包括历届生),总共有200万人参加复试。而推荐免初试的条件就是看本科前三年甚至三年半的各门课程的考试成绩。这样,就可以基本上免除了这些学生参加初试的压力。这样做可以鼓励大部分学生集中精力学好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的积极性。
2.所有通过初试的考生与免于初试的考生一样参加复试。初试成绩不带入复试。当然,所有考生在本科阶段的各门课程成绩应当供录取时参考。
3.把招收研究生的名额事先落实到导师,考生报名不但要报专业,而且要直接报到导师。
复试以导师为主组织进行,可以个别见面方式复试,绝大多数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个别复试,时间由导师与考生自行商定,只要在规定的某一个时间段内完成即可。复试的时间长度也由导师决定。复试的结果,由导师通知考生,只需要“可录取”与“不录取“两个等级即可。如果“可录取”,考生也同意,可立即签订有法律意义的合同。
学校和院系领导负责监督和审核工作,用不着插手复试的具体事宜。
这里当然会有许多具体的细节需要认真考虑。但是主要的内容大致就是上面的三点。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首先,这样做可以稳定和促进本科教学。由于普通高校也可以有相当多的人取得免初试的机会,这样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就能够争取最后得到免初试的可能性增加。由于争取前25%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这将使得普通高校学生认真学习的人大幅度增加。对于重点高校,那些自甘落后的人则可能将大大减少。总的说来,它可以改善各类高校的平时学习的环境,养成认真学习的风气,减少那些不认真学习混毕业的人数。
由于主要的优秀学生已经免去了初试,而与导师面对面(即使在网络也是面对面)复试又是很难依靠刷题来提高录取的可能性,所以,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进行四年的学习(包括理论和实践),不用再为提高初试的分数而作劳而无用的孜孜不倦的刷题。
那些未能获得免初试资格的学生也还有参加初试这样一个挽回被动局面的机会。这样就能够调动起最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复试由导师组织进行,主要将进行面对面的考察,学生的理解力、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眼界的是否开阔等等专业方面的问题将更加被重视。这样,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将不再只着眼于刷题,也将更加注意对专业的了解。他们的学习将更加灵活,注意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总之,考研对于本科教学,无论是学习的积极性还是灵活性都将是一种促进,而不再是一种妨碍。
研究生的教学和研究都是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导师和学生应当是互相看得上的,能够协同一致的。现在的做法是研究生与导师相互不了解,两方面都没有选择的余地,像“拉郎配”一样,当然不利于师生的协同合作,也容易产生矛盾。如果改成了双向选择,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读研以前就讲清楚。这样做,可能使得师生从一开始就相互了解,减少产生激烈矛盾的可能性。
由于报考时需要落实到导师,为了能够招收到更好的学生,高等学校教师就必须“宣传”好自己,他们需要把自己所作的研究工作向大家做宣传,让学生同时也让大众了解自己所做工作的意义。这样也是在另一个方面做了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的工作。
这方面的意义就超出了招收研究生工作,是一种额外的收益。现在这方面正好是非常欠缺的,教师们只是做自己的研究,不需要向大众作宣传。教师做好了这方面的科普工作,就有可能使本科生眼界开阔,一下子就了解到学术前沿的工作,也能够多了解一点学者们是怎样工作的。这对于全体本科生的水平也都是一种提高。
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人才选拔和考试工作的改进,提供了飞跃进步的可能性,我们不能过于守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1: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