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杂说“面” 精选

已有 7314 次阅读 2021-5-27 08:20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杂说“面”

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总是先要看一下他的颜面,以认识这个人。不看颜面,光看衣着是不行的,认识人,主要看面孔、看五官。

看一个网站一般也要看一下它的首页,看一下它的徽标(logo),这也是它的颜面。

一个人颜面清秀,五官端正,给人的第一印象就能够好一点。网站的徽标漂亮,也能够给人一个好的印象。例如科学网的徽标就比较漂亮,红色很鲜艳,双螺旋的形象也很别致,含义也好,能够第一眼就被吸引住,而且感到这是一个正经的网站。

颜面,在现代普通话的口语中,被称为脸。脸的范围上到发际,下至下巴,左右到两个耳朵,换句话说,那就是头的整个前部,都算是脸了。这是现代人的称呼,古人不这样称,古人认为,这是“面”。

现在的面字来自于篆字,这是一个象形字,一个首(就是头),外面一个框框。强调那就是整个面部了。

201832211570cae3.jpg

现在面字在书面语里的用法大都是从古语那里遗留下来的,如说某人面无表情,说满面春风,说面有菜色(因为没有粮食、吃野菜、营养不良的面色),说面色苍白,说面貌、面庞、洗面奶、面膜等等。

单独用,普通话口语中一般作脸。但是,脸字是在魏晋时期才有的字,而且一开始只是指面颊的上部。到唐宋后才有人把面部称为脸。读音也有读成jian3的, 现在京剧中许多演员还是照着传统这样读。

但是在方言区,不少地方仍然按照古代的说法,不称脸,而称面。例如,吴方言基本上不用脸字,把脸称为面孔,把洗脸称为揩面,脸盆称为面盆,洗脸水称为面汤(或面汤水),把脸型称为面架子,把厚脸皮称为老面皮等等。

正因为人的脸、面是与人接触的第一印象,而脸面上的五官往往能够反映出人的心情,喜怒哀乐,而胖瘦、颜色等也反应出人的身体情况,从而脸、面、脸面、颜面、面子、颜色等词都有反映人的身份、荣辱、名声等意思。这是从“头的正面”引申出来的意思。

有面子、体面就是好的、光荣的、带褒义的。无颜面、丢面子就是不好的、耻辱的、带贬义的。铁面、黑面孔表示不讲情面。

由于两个人会见,总要相互看。这就引申出见面、会面等意思。如写信时常常说的“见字如面”,面谈,面晤,老师或长辈的当面教育称“耳提面命”,过去见皇帝称面圣。

从会面、见面总是面对面的,由此又可以引申出表示方位,如对面、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全面、片面等。

从人的面部体现出来的形象即面子有时候并不是人的本意、本质,这就引申出外表这层意思,这就是表面。表是外的意思,表面就是外面,有外面就有里面。做衣服、做被子有面子、里子,被面、被里。这样,面成了很薄的一层。

把表面与方位结合起来,就有了一个物体的正面、反面、侧面,上面、下面等不但可以表示上方、下方,而且可以是上表面、下表面的意思。

这薄薄的一层,在数学上就抽象到一个没有厚度的面。例如,平面、曲面,球面、柱面、抛物面、双曲面等等。

很多物理和化学现象,都发生在物体表面或者不同物体之间的界面上。例如,表面张力、摩擦、润滑、扩散、渗透、能量的吸收和发射,如众多的表面化学反应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等。

在物理化学学科领域,研究催化、溶解、结晶、表面活性剂、胶体、吸附、腐蚀、电极、光化学、光合作用、辐射化学、燃烧、爆炸等等,都涉及到表面与界面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大部分的物理和化学问题,都与表面或界面有关。

化学问题,无论是化学反应的可能性问题,还是化学反应的速率问题,都与体系的能量变化有关。化学体系的能量,是组成体系的各原子位置也就是它们坐标变量的函数。如果体系只有一个坐标变量,能量函数表现为平面上的一根曲线。如果有两个变量,能量就是三维空间里的一个曲面。如果体系有N个变量,能量就是N+1维空间里的一个超曲面。

所谓化学反应,如果不涉及量子态的激发,超曲面所表示的能量就是原子运动所具有的势能。这个超曲面就是这个体系的势能面。找到体系的势能面,就为解出这个反应的可能性和反应速率,赢得了很大的前提条件。这是使用计算机利用量子力学方法来解决化学反应问题的基本办法。

所以,这个“面”字真是与数理化天地生等自然科学以及工程技术有着极大的关系,不可不认真对待呢!

当然,我们还可以说,面与我们的生活、生存有极大的关系,我们中国人差不多有一半人,所吃的饭就是由“面”做成的,例如馒头、包子、面条、饺子、面包。

不过,在这个意义上的面,在我小时候,也就是差不多六十多年前,书上的正规写法还是麪或麵。如果写成面,那是算错别字的,也就是说,麪(或麵)与面是不同的字,只是读音相同罢了。后来公布了简化字,麪和麵就简化为面,与数学上点线面的面一样的写法,成了一个字。

在《说文解字》中,这个意义上的正规的字是麪。段玉裁的注说:“麪,麦屑末也。末者,屑之尤细者。”把麦子磨得细而又细,就是麪。又说:从麦,丏声。这是形声字。注意,字右边是丏(mian3)不是丐,它的的写法与丐不同。其笔画是:横、竖、竖横、横竖勾。

后来,有人写成了麵,不过,虽然一些文人还是如《康熙字典》所说,认为这是“俗字”,但是,一般人也已经承认麵也是正字了。民间则嫌其复杂,把它简化为面,到了公布简化字表的时候,就把面转正了。

现在,面(麫)粉正规的称呼是小麦粉。其实,过去麪和粉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一直沿用至今。麪(面),由麦磨制;粉则由米磨制。由面粉可以制作面条,人们常常简称为面,如阳春面、炸酱面、牛肉面等。由米磨制的粉制作的面条的类似物,就称为米粉,有时候也简称为粉,如螺蛳粉。

由麦面制成的块状食品多称饼,如烙饼、油饼、馅饼;由米粉制成的则多称糕,如年糕、定胜糕、重阳糕。当然,现在它们的区分也逐渐模糊了,常常混用。

现在面和粉在很多场合也都是混用的,它们都可以表示很细小的末子。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意义上,北方人(北方方言)好称面,如胡椒面、药面;而南方人(南方方言)则喜欢称粉,如胡椒粉、药粉。

弄清楚了面字的来历,我们就不会有这样想法了:明明是细细的末子,一个很小的“点”,怎么就成了很大而没有厚度的“面”呢?原来它们“本不是一家人”,细末子本来是“麪(麵)”,大而没有厚度的几何形状才是“面”。当然,现在它们一样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88402.html

上一篇:有机和化学——顺便说说“瓜果太甜”的问题
下一篇:这些考生被取消研究生录取资格说明了什么?
收藏 IP: 112.231.180.*| 热度|

19 武夷山 郑永军 李宏翰 刁承泰 尤明庆 杨顺楷 郁志勇 张学文 孙冰 韩玉芬 王安良 黄永义 农绍庄 周忠浩 鲍海飞 张晓良 冯圣中 刘秀梅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