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高等学校要为更好地给出这30%早做准备 精选

已有 5962 次阅读 2019-11-20 08:35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高考, 高校综合素质测试, 两依据一参考, 面试, 骨干教师

高等学校要为更好地给出这30%早做准备

看到这个标题,有人会问,是什么30%?这是讲高等学校的招生问题,说今后高等学校再也不能在招生工作方面做甩手掌柜了。人们说,现在高等学校在招生上还是很努力的,并没有做甩手掌柜啊。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招生应当是高等学校自己的事情。可是这么多年以来,高等学校并不需要自己出题去招考,只是在国家的考试之后,根据高考分数的高低去选人,实际上省了多少事情?如果没有国家的高考,高等学校自己去招生,要花费高等学校多少精力?现在每一所学校,只是派个把人去某一个省区看看成绩罢了。所以,现在这样的招生制度下,高等学校实际上只是“甩手掌柜”,当然这个甩手掌柜不是由于高等学校不努力,如今它也没有出更多力量的权力,它能够做的只是这些。

但是,事情正在逐渐起变化。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稳步推进高校招生改革,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

作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上海市,对于高考改革的试点工作已经进行了五年。上海市提出,高校选拔录取方式改革的核心是“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其中,高考投档成绩占60%,这是第一个“依据”;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占10%,这是第二个“依据”;高校测试成绩占30%,这就需要高等学校的面试,也还要“一参考”,即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记录,比如学生志愿服务的记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及课题研究报告、学科特长、身心健康状况等。

从北京和其他省市所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看,上海和浙江所使用的60%、10%、30%的分数格局,可能会成为有关人士的共识。

这里,高等学校要给出学生的成绩占总分的30%之多,这表明高等学校要在招生工作中担当更大的责任。这30%,实在非同小可。这也给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过去,高等学校与绝大多数考生是不见面的,只是背靠背地看学生的高考成绩,然后看看档案里的记载。可是,现在每个考生都要与高校面试组的教师见面,回答老师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这样大面积的面试工作,对于高等学校确实是一项新的任务。

如果各省市都要像上海市这样做,那么各个高等学校就不能如现在这样,仅仅只有少数几个人来做招生工作,就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师参加到对于考生的考核工作中间来。

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用不多的几个问题就能够考察出来学生各方面的水平,这是一个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首先需要“考官”本身有丰富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水平,也需要有很好的识别能力。这样的能力不是靠几天“急来抱佛脚”式的培训就能够做到的。

而对考生30%分数的给得妥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能不能招收到最合适的学生的问题。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对参加面试的教师有一个很好的选拔过程。实际上,有本事的人往往干什么都行,水平差的干什么都不行。也就是说,对于那些本来在学术研究和课程教学方面已经很忙碌的骨干教师,现在还必须再加上一项面试学生的任务。再加上考生数目众多,学校就需要拿出相当多的高水平教师来参加面试工作。把高水平教师拿出来从事这项工作,不但是对学校负责,也是对广大的考生负责。

既然这些较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教师又多了一项工作,这对于学校的考研、教学都会有影响,学校对于教师的考核特别是现在所讲的“绩效”的考核有什么影响,也是需要考虑的。

让高等学校在招生考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件大事。由于每一个高校情况不同,每一个“考官”的情况也不同,这就使得高中教育不能像如今这样拿出一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刷题”,而必须在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上下功夫。

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学校对于考官的考试内容、形式等方面限制的过死,又会被那些“考试辅导机构”钻到空子。学校既然挑出来这些考官,就一定要相信考官们的水平,不能限制过死。如果限制太死,那么高考改革给高等学校测试30%分数权力的做法,又会失去作用了。

当然,考官多了,纪律一定要严格。走后门、请托之事如何杜绝,出了问题如何严惩,都需要未雨绸缪。

当然,根据上海市的做法,这30%并不只是面试成绩,而是要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记录,比如学生志愿服务的记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及课题研究报告、学科特长、身心健康状况等综合得出,但是,这是需要高等学校最后给出来的,所以叫做高校综合素质测试成绩。

高等学校需要在自己的招生工作中发挥主导的作用,这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由于过去的很长一个阶段中,政府即教育行政机关基本上代替了高等学校的作用,人们已经适应于这种“越俎代庖”,误认为这才是正常的事情。对于高等学校的参与,而且参考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给出30%的分数,许多人会不放心,会有许多疑问。

我们应当看到,依靠高考分数作为能否被录取的唯一标准,对于当年的所谓的“推荐入学”,曾经起到过非常重要的革命性的作用。但是,今天已经成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的桎梏。不把高考笔试成绩作为能否入学的唯一标准,这里需要有一个观念的转化,或者说,也需要有一个小小的“思想解放”,现在,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思想“僵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虽然各省市真正实行计划中的高考改革方案还需年月,但是,也需要高等学校早日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才能够到时候按部就班做好工作,让广大考生和他们的家长放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206823.html

上一篇:杂说“楚”
下一篇:杂说一个容易被写错的姓氏
收藏 IP: 39.78.132.*| 热度|

12 刁承泰 彭真明 李学宽 郑永军 周忠浩 陈孟孟 武夷山 张勇 尤明庆 刘东坡 王启云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