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你是哪里人?——兼说历史上的“附郭县”

已有 9444 次阅读 2019-2-19 08:09 |个人分类:谈天说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北京, 宛平, 卢沟桥, 苏州, 济南

你是哪里人?——兼说历史上的“附郭县”

你是哪里人?这是一个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对此,一般人都会回答成自己的出生地或者少年时候的成长地,这在随便的交谈中,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作为一个正式的回答,就会产生不少疑问:到底是回答祖籍还是自己的出生地;在正式填表的时候,即使有籍贯或出生地的指定,但是,籍贯怎么写,出生地怎么写,细细考究起来,也会有不少不容易说清楚的问题。

写籍贯,据说现在公安部门是有规定了: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只说到市或县)。出生地,生在哪里就写哪里(也写市或县)。这样看来,似乎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地名是会变化的,写在纸上成为历史的地名,却不一定是如今人们理解的那个地方。而如今人们理解的这个地方,过去并不称这个名称。此话似乎有一些绕,我们举一个例子就能搞清楚了,就拿我的出生地来说吧。

我的出生地,我一直是填写苏州的。我出生那个地方,在苏州城的近乎最中心处。苏州城的南北向主要大街是如今的人民路(在南宋的平江图上称为“大街”),在人民路的中间点,东西向的街道分别是观前街和景德路,交叉点称“察院场”,我家就在离察院场只有五六十米的景德路上。那里毫无疑问属于苏州的中心处了,因而我填写出生地苏州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实际上我出生的时候,那个地方的县级行政区的正式名称却不称苏州。我出生在1949年以前,中国当时实行的行政区划体制是省县二级,虽然大家在口头上仍然称那个地方为苏州,但是,实际上当时的县级行政编制上并没有这个名称。这个地方属于江苏省吴县,苏州当时只是吴县所辖的一个区。因此,如果严格按照出生时的正式名称(按县级)填写,我的出生地应当称吴县。

然而,如果我填写出生地吴县,又假定我是一个名人,死了之后人们根据档案上我“亲自”填写的出生地去寻找我的“故居”,他们很可能会跑到苏州城外的什么地方比如黄埭镇或者木渎镇去寻找,因为那里才属于吴县,且有与我同姓的历史名人(实际上与这些名人都八杆子打不着)。在1949年之后,吴县所属的地方就是苏州城的远郊区,几乎不会有人会想到苏州城的最中心处会是吴县的。我记得前年一位高中校友从他父亲的档案中得知,他家的住址是吴县某镇,便感到很奇怪。他家一直在苏州城内,怎么会到“郊区”去,属吴县的一个镇呢?这原因就是当时苏州称吴县,而下面如今称某街道办事处的区划当时就称某镇。所以,这样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现在的人们就已经搞不清楚了。

同样,在济南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先驱者周永年,是清代乾隆年间人。历史书上称他是历城人。如今的人一听历城,近一点的会想象到济南城东七八里外的山东大学老校附近的洪家楼,略远一点便想象到大东郊的王舍人庄。但是,实际上周永年真是在济南城的城墙边上出生的,他的家就在如今济南西门桥边上护城河畔的东流水街,也就是如今“山东文物商店”背后,现在被括到了五龙潭公园中去了。

从西汉开始,所谓历城的县城一直就是现在的济南城,济南城里的县东巷、县西巷的“县”就是指历城县的县衙。直到民国年间,成立济南市,才把历城县的辖区“赶出了”济南城,到了郊区去,县政府也先到王舍人庄,后到洪家楼。所以提起历城,一般济南人都不会想到济南城里了。

济南,一般山东人过去喜欢说济南府,行政级别是“府”,略等于如今的省辖市。而府是一个较高级别的机构,其首长“知府”并不直接管理与老百姓有关的事务如征税、打官司等等,知县才是管理这些民事和刑事的负责人。征税和告状打官司都到县衙办理。府下属若干县。而府治所在地也有县,这个县就称“附郭县”。郭是城郭的意思,附于府城的县就称附郭县。历城就是济南的附郭县,换句话说,就是济南府驻历城。所以,在济南城里,有巡抚衙门(省级衙门),有济南府衙门,还有历城县衙门。

后来,到了民国,废除了府一级行政机关,由省直接管县。但是,在济南,1929年成立济南市(省辖市),管辖济南城及近郊,也就是把济南市从原来历城县的中心“抠出来”了。这样,把历城县县政府迁到远郊的王舍人庄去,原来历城这样的附郭县就不再“附郭”了。

再举一个例子,邓拓先生的《燕山夜话》中有一则有名的散文《宛平大小米》,介绍了两位十六、十七世纪之间的大书画家。这两人就是明末清初宛平的米万钟和米汉雯,当时号称大小米。他们祖上是陕西关中的人,后来落籍到顺天府宛平县,所以他们自己和后人都公认为宛平人。

提起宛平,我想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想起了难忘的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那卢沟桥就在宛平城外。那么,这宛平大小米理所当然就会被想象到与此地有关。60年代我正在北京读书,去过宛平城,我当时就认为“宛平大小米”应当生活在那里。

但是,实际上历史上宛平的主要部分却并不在那里。明代的北京城的西半城及西郊都属于宛平县,宛平县衙就在位于北海北岸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这是北京城(顺天府)的附郭县之一。由于北京城大,人多,事务多,就分两个县。另一个是大兴县,管东边的半城,县衙在交道口附近的如今的大兴胡同。

民国年间,撤销了顺天府,后来成立了北平市,管辖北京城里和近郊。就把宛平和大兴两个县的县衙搬出了北京城,到远郊区了。宛平这才到了卢沟桥畔的这个小城,那里以后就称为宛平城了。

早在明末清初的“大小米”,并不是现在的宛平城那里的人。米万钟后来倒是在海淀附近如今北京大学那里建了一个花园,就是现在北大的勺园。

所以历史上的宛平和大兴,主要都在现在的北京城,这是北京的两个附郭县。如今宛平或大兴区的朋友看到书上记载宛平或大兴有这么多历史名人,非常骄傲,说我们这块土地上出了这么多名人,其实,这些人大多数很可能都是北京城里或近郊的,并不属于如今的宛平或大兴区。

明清年代一般的府城都只有一个附郭县。只有一些人多、经济实力强的府城,才有两个附郭县。如上面所说顺天府(北京)的两个县,又如南京(江宁府)的江宁、上元两个县,杭州的仁和、钱塘两个县,福州的侯官、闽县两个县,广州的番禺、南海两个县,等等。由于封建时代县的设置是与人口与经济有关的,人多更主要的税赋多了就要分置县,所以,江苏省南部的那些府城甚至县城都分两个县,府城如常州城里有武进、阳湖两个附郭县,松江府城有华亭、娄县两个附郭县等等;又如昆山县城里就有昆山、新阳两个县,常熟县城有常熟、昭文两个县如此等等。而作为明清时代最大的经济城市苏州府城里在雍正朝以后竟然有三个附郭县:吴县、长洲和元和,可见其税赋之多了。

清代覆灭,民国成立,取消了府的行政编制。这些县,一部分合并了,如苏州的三个县就合并成一个吴县。后来,附郭县的中心部分都成了“市”,原来的附郭县便都只能管辖城外远郊的部分。即使县政府暂时还在原来的城内,但是“市里”已经基本上没有它的管辖的地盘了。随着县被迁到远郊,附郭县这个名词也就成了历史名称。

也正因为行政区划名称和辖地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所以,有时候“你是哪里人”这个问题要较真地回答还是会有一些难度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162961.html

上一篇: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心说起
下一篇:如何避免让许多人“上了个假学”?
收藏 IP: 218.56.192.*| 热度|

14 朱晓刚 刁承泰 孙冰 王俊杰 韩玉芬 徐义贤 武夷山 戎可 刘钢 汤茂林 张晓良 牛凤岐 张勇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