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冬与书带草——不能迷信权威的一个实例
校园的树林里种了许多麦冬。夏天里,麦冬开花,在大片绿草中,开出许多雪白的花朵,还是很好看的。
麦冬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草本植物,百合科沿阶草属。它的小块根是有名的中药,也称麦冬。据说极具滋补作用,与人参、阿胶等一起,具有“补气、补血”等功效。
当然,我并没有用过这样的“滋补品”。小的时候家里经济困难,父母供我们一大家子人吃饭都很紧张,不可能去滋补。改革开放以后,虽然经济条件大大改善,但是我受西方科学的影响,对于这一类所谓滋补品都是“敬而远之”的,觉得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教科书的教导和国家推荐的营养指南办,对身体的营养较为可靠。所以,对于麦冬,我至今只有“书本知识”,并无“实践经验”。
但是,对麦冬这个名词却早就“如雷贯耳”,从小就从大人口中特别是评弹演员的“说书”(即演出的弹词)中,就知道有“麦冬”这种东西。因为苏州人有一句有名的歇后语:“山东人吃麦冬,——一懂也不懂”。当然,当时我是小孩子并不知道麦冬是什么,也没有问大人。到如今,许多人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歇后语。它应当起自一个很多年前(估计百十来年吧)弹词演员所说的一则笑话:一位山东人不知道麦冬,在做客请吃麦冬时问主人是什么,主人告之曰“麦冬”,由于当时“麦冬”与“莫(没)懂”音近,他以为主人没听懂,于是再问,得到的回答仍然是“麦冬(莫懂)”,反复地询问加上夸张的方言就取得了哄堂大笑的效果,并造就了这样一个方言歇后语(实际上许多类似的歇后语都出自曲艺演员之口)。当然,这些传统语言中包含了不适当的偏见和地方歧视,这是毫无疑问的,各地的传统方言土语中这类偏见和地方歧视都不少。
在江南,不少人家的天井或园子里阶沿边上,也都种植着这种常绿的小草,人们就称呼它为阶沿草或沿阶草。在苏州的园林里,阶沿和假山石边上也常常可以看见这种草,当然,苏州园林过去实际上也是私人的园子,不过就是比一般人家面积大而更加精致漂亮罢了。我那时候年龄小,对这种草并不感兴趣,也不问它的名称。
最近一些年,在网上与朋友们交流,我才知道,这种阶沿草就是大名鼎鼎的麦冬,还知道了这种草的另一个更文雅的名称——书带草。
而书带草的得名,竟与近两千年之前的东汉大学者郑玄有关,据说由于郑玄曾用它来编竹简,被称为康成书带草(郑玄字康成)。
一旦与大学者攀上了关系,这种草必定身价倍增。
李白有诗: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
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
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
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
苏东坡亦写道:
“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
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
但是,明末清初的大才子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却说:“书带草其名极佳,苦不得见。”
李渔可以说是当时的“吃喝玩乐大家”,他那本《闲情偶记》就是一本专讲吃喝玩乐的百科全书式的书籍,但是,他竟然不认识书带草。
他在该书中接下来又说:“《谱》载出淄川城北郑康成读书处,名康成书带草。噫!康成雅人,岂作王戎钻核故事,不使种传别地耶?”(《花谱》上说这种草出自淄川城北的郑康成读书处,所以叫做康成书带草。哎!郑康成是雅致的文人,他怎么能够做出类似后世王戎钻李核这样的事情,不让书带草流种到别处去呢。)这里说到的王戎是晋代的大名人,其有名缺点之一就是吝啬。据说他家里的李树品种好,他要把李子卖给别人,但是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眼。
由此可见,李渔并不认识书带草,因而说了一些并不正确的话语。不过,他那句“苦不得见”也许会使书带草的身份上涨了许多。也有人由此作了很多书带草并不就是麦冬的“考证”。当然,随着人们栽培目的的不同,会产生出不同的品种,人们总能够说出二者之间的某些差别,但是说到底最多也就是“九斤黄”和“三黄鸡”之间的差别罢了。
李渔不但是大文学家、大戏曲家,也确实是吃喝玩乐方面的大专家。他不可能不知道麦冬,但是我相信他就是没有把麦冬这个实物与书带草的名称对起来,所以才说出来“苦不得见”这样的话。我们如果迷信了李渔的话,真认为书带草是一种近乎失传的稀罕物,那就大错了。
我们应当相信专家,他们是有专业知识的人,但是,又不能迷信某一个人。前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他的智力及知识范围也总是有限的,即使在他的专业范围内也难免偶尔犯一点错误,说几句错话。所以,在判断一个具体问题的是非时,我们应当多听几位专家的意见,这才可以降低得到错误结论的概率。当然,对于一些在科学共同体已经有充分共识的问题,那就另当别论了。
前两天,在科学网博客上从“千万别迷信某些教授和博导”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命题的推广,出现了一系列“千万别迷信XXXX”博文,立意都是很好的。但是这些推广命题的文章都只是空议论,缺乏实例,这里就贡献一个实例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0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