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考
再过几天又要举行今年的高考了。
说到考试,我们每个人大都是“身经百战”了。随便问一句,你会写“考”字吗?每一个人都会写,但是,恐怕很多人写不“好”。什么叫写不好呢?他们是这样写的:先写一个“老字头”,下面写一个阿拉伯数字的5。这就是写不好了。最后所写的,不应当是5,而应当先写一横,然后再写竖弯折钩,也就是一个“丂”(音kǎo)。当然,为写得美观,竖弯折钩的起笔往一横的左边靠一点。换句话说,考字的正确写法是“老字头”下面一个“丂”。
为什么说“老字头”?它与老有关系吗?有!考字的原义就是老。
过去的字书上这样解释考字:“考,老也”。又这样解释老字:“老,考也”。古人把这种两个意思相同的字的相互解释,称为“转注”。用古人的话,叫做“同意相受”,而老和考是转注的最典型事例。当然,从我们今天的注释原则说,这种“死循环”式的解释似乎是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在这里不讨论这种解释方法的好或不好,只是用来说明考和老的意义相同,考的原义就是老。
《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就是说周文王长寿(据说当时已经九十多岁)。过去往往祝贺别人“富贵寿考”。《诗·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古人解释说:“胡考犹寿考也”,诗经中的这句话有时候也用来给人祝寿。
在“老”这个意义上引申出来,称父亲为“考”,后来在这个意义上的考只能用于死去的父亲。《楚辞·离骚》:“余皇考曰伯庸”(“我父亲名叫伯庸”)。直到现在,人们还往往在父亲的墓碑上刻“先考某某”。而文人们讽说某人哭得伤心,“如丧考妣”(像死了爹娘一样)。
那么,考怎么又成了考试呢?这就要涉及到另一个汉字,“攷”。
攷的读音与考一样,左边部分就是考的下部,丂,同样表音。右边部分,是“反文”。我们知道汉字中“反文”就是“攴”,它下面的“又”是手,上面的卜是小棍棒,它表示的意思是“小击”,就是不很重的击打。凡是反文偏旁的字,都含有用棍棒击打的意思。攷,《说文解字》上的解释是“敂也”,敂就是后来的叩字,也就是敲击。
由于攷、考同音,古人就往往假借,把攷写成考。《诗·唐凤·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这里的考就是攷的假借。考钟就是击打钟、敲钟。
攷、考为敲击,人们拿到一个未知的物件,除了看看外形,总是要摸一摸,敲一敲。这样,攷、考就引申为调查、研究,这就是考查、考察、考据、考究、考证、考核、考量、考验、考虑、参考、考试、稽考等这些词的来源。所有这些,都是从敲击这个原始的意义引申出来的,从而都是“攷”,然后被假借为考。
据考察,在古代的儒家经典中,《周礼》都用攷字,而其他经典都假借为考,古人读书写字都是以经典为准,所以大多数人也都写攷为考,这两个字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当然,在老的这个意义上,只能用考,决不能用攷)。到了如今,攷被认为是考的“异体字”,根据整理异体字的办法,我们在正式的出版物上都用考而不再用攷。但是,该办法还有规定,说书法美术作品可以用异体字,所以,我们还可以在某些场合看到用“攷”的。例如,我国最著名的报纸之一《参考消息》的刊头仍然写为“参攷消息”
刊头的这四个字为鲁迅先生所写,是从鲁迅先生的手书里挑选出来而集成的,字体非常轻灵而潇洒,至今已经用了六十年。
上面已经说到,攷的原义是敲击、击打,被假借为考并引申成考察、考试等引申义,其敲打、击打的意思却反而不大被使用。实际上,为了表示在敲打、击打这个意义上的考,人们另外造了一个字:拷。拷打,拷问都是边打边问。“拷究”(即拷问)与“考究”也成了两个不同意思的词。戏曲《西厢记》里很有名的一折《拷红》,说的是老夫人拷问红娘反被红娘抢白,不得不承认了张生与莺莺的婚事。当然,现在的法律已经不允许拷打、拷问了。
攷、考的音部都是丂,以丂为音部的字,最常见的还有巧和号。
工是丁字尺一类的工具,古人用了这些工具,做出来的物件就精巧。也有人认为丂就是巧的本字。
张口大声呼唤就是号,即呼号(háo)、叫唤、啼哭,后来被写成了“號”,现在又被简化,回到了“号”。
以考为偏旁的字不多,大多造出来得很晚。除了上面说过的拷以外,还有栲、烤、铐等。
栲,常绿乔木,又称山樗,属壳斗科,分布在南方各地,据说木质不错,树皮可制染料与栲胶(用于鞣制皮革等)。
烤,此字造得较晚。《康熙字典》上也还没有。据邓拓先生在《燕山夜话》中说,齐白石为北京名店“烤肉苑”题店名时还特意在烤字之后写上一个小注,说明“诸书无烤字,应人所请,自我作古。”
铐,《康熙字典》上也没有收录此字,可见也是很晚才造出来的。我想一般人都不喜欢与它打交道。
(图片引自网络,谨向原作者致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9: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