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lz20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ylz2010

博文

感知奋斗之美

已有 5191 次阅读 2013-5-7 11: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奋斗

形容什么东西的“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和尺度。静下心来寻思什么是“美”?比嘴边即兴所说的“美”显然要抽象很多。暂且放下这个芬芳季节的花、草、物之美,作为一名在读博士生,更愿记录在读书过程中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一种流淌于辛苦、徘徊之上的美,因为这种认识的迂回与前行使得看似辛苦、纠结的过程无不充满一种自我挑战、自我实现的“过程之美”,而这一过程,却与我们内心坚守的“奋斗”、“始终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关。因此,在此借以下三点说说个人视角的“奋斗之美”。

奋斗之美的前提:静下心观察自己。本人曾经工作低效、生活懈怠的颓废状态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没有目标和挑战的工作、生活曾让自己隐约感觉需要去寻找新的目标,也曾撰写小短文表达过为什么选择读博士的初衷,“博士在我心目中是一种始终向上的生活态度、想在这个世界以自己有限的眼力观察更多的事情……,”的想法曾引起不少有类似经历同行的共鸣。而今“读博士”这一状态始终给了我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将自己提起来,却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因为2-3年的功夫依然难见从“受教育”的状态之中转换出做学问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落脚点只能是飘忽,难以淡定。当然点滴经历也给了点滴收获与积累,也让自己有继续前进的动力。但是从做学问的角度,我依然困惑不知道方向,找不到自我。怎么办?无意中也许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也是遇到了良师的指点,暂且先放下“学问”,而把“我”摆在自己眼前,找到的问题自然是“我”的问题,而不是“做学问”的问题。曾经在读书会的征文活动中总结了“自己长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核心问题,借拙文曾让自己静下心面对过一个茫然的自己,在与自己交流的过程之中找到了自身的问题。也让我“悟”到了一点自己的过去和现状以及存在的很多问题。这种站在对面观察自己的内心经历让自己感觉到是一种立新,更是一种美,因为有了新视角,也有了新收获。

奋斗之美的过程:用自己的心去观察事物之美。“写作”作为一动作用语,除需要有写的客观对象,最主要的是支配写作这一动作的主观个体。借用朱光潜的美学话语,“把自己的意志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在事物与我们共鸣之前,我们首先得带着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与思考。结合眼下的读博经历,搞人文地理,关注的事物没有称土样、测水压那么具体,但是很多现象裹带着很多现实问题活生生地摆在人们眼前。如社会经济系统之中的水问题,各路学者、领导观点漫天飞舞,个人能力难见真伪,但这一问题显然有日渐急迫性现实问题,将很庞大的问题和自己的小小学习目标相结合,然后找一个点去给自己的确定一个研究的立足点,经过认识总结的过程,得出结论,实现有限的研究目标,这种现象似乎难以言归到“美”,人文科学的美,很深奥的感觉。显然不是蓝蓝的水、清清的河,而是隐形的水,也许是没看见被浪费掉的水,也许是浪费水的行为、或是浪费水的动机……,谈到它是否美,很多人会认为虚无踪迹,看不到谈何美?但是作为研究人员,只认为很多的精力和兴趣放在隐蔽、抽象的东西之上,若丝毫感觉不到美,也许这一过程会苦不堪言,因为用心去做一个自己认为没意思的东西,显然有强迫自己的味道。这时候,个人觉得“美”不在研究对象本身,而是一个人对其经历的认识过程,这一过程是“未知的东西”在我们内心日渐明晰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一种无形的“美”,即认识能力的提高,实现了研究对象以及过程、结论和自己的共鸣,进而凝结一种美,自我实现的美。再比如,读书会的征文活动,本来就不喜欢去写,而是硬拉着自己挤点文字出来,哪怕给多少奖金都不是一个惬意的事情,而带点兴趣将内心所要表达的写出来,才是真正的乐趣所在,乐趣也是写作这一过程在内心的的原动力,在这一支撑下,这一过程与自己的情趣产生了共鸣,也即产生了美,一种继续做下去的美。这一角度看,不论实验科学、还是人文社科,都是一样的美,因为经历了用心去观察,而且感知到了其中的美。

奋斗之美的实现:让美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以上谈到了如何使“美”的意境体现在认识自己、观察事物及其形如搞研究的过程之中。毕竟,生活不能光关注自己、或者只搞研究。人的一生需要主动或被动关注的事情没有严格的边界,因此,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我们更需要一种善于感知“美”的心灵去看人生纷繁,这样也许我们才会更加泰然地处理我们心中的前后左右。对人对事,在找到自我的同时,让自己去观察客观的“美”与“丑”,并能将事物之美“移情”到我们的内心,拿“美”的力量把控好自己的话,淡定自若的人生之“美”自然会深植在我们内心。这样,美从他物之上转移到了我们的心中。

因此,只要我们静心,然后带着情趣去观察事物,美不会停留在万物之上,却会来到我们心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0802-687434.html

上一篇:闲聊《我是歌手》
下一篇:路边野草“诉说”农村变化
收藏 IP: 210.77.67.*| 热度|

4 蒋永华 曹聪 徐大彬 罗德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