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基金申请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职业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道道坎。没有基金项目,不仅难上职称,而且难以获得研究必需的资源,也难以凝聚、锻炼自己的科研团队。从理论上来说,只有在研究上具有相当造诣并显露出了可信的研究能力,才能成功申请到项目。在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中,申请基金的级别和数量已成为判断研究人员是否“资深”的重要标识。而且,一旦申请成功,区区数千字的标书就能换回数以万计的经费,这怎能不让天下囊中羞涩的研究者眼红耳热?
因此,网上关于基金申请的话题总是引人关注,那些无私介绍申请经验、教训的帖子总是让人百读不厌,那些关于”潜规则“的种种传言总是能撩动新手脆弱的神经。由于竞争激烈,申请标书不仅越来越规范,而且一份比一份美轮美奂、精益求精。在前期研究基础和思想创新性差别不大的情况下,申请标书的写作技巧对能否取胜就显得很重要了。八股取士制度虽早已烟消云散,但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基金申请俨然已成为值得所有以科研为职业者必须修炼的一门新学问和必考科目。倘若假以时日,这些与基金申请相关的学问发展为一种基金申请亚文化也不无可能。阅读基金申请标书,你会发现我们的科研水平居然如此强悍,我们的明天如此令人期待,赶超美国指日可待。然而结项时,一篇篇或漂亮或平庸的SCI论文就是我们美好梦想的归宿。很多情况下,巨额投入在一轮轮的社会化运作之后,如泥牛入海,没有在学术发展史上留下任何值得关注的痕迹。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基金申请文化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文化,它将把我国学术界带往何方?
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我们的遴选机制继续采用科研前端审查方法,并不断提高入门标准,有潜力的新人将如何胜出?目前社会大众厌恶而学术界自己也抱怨的浮躁、忽悠之风将如何消散?
笔者认为,与其在看似尽善尽美的标书间挑花了眼,还惹得这个抱怨那个委屈,不如引入赛马机制,等研究成果出来后再加倍补偿和奖励。若能如此,学术界又岂会煞费苦心地密织文字,过度包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