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年轻,就已老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ntangle Make a difference.

博文

僵尸国度

已有 3403 次阅读 2016-2-11 12:56 |个人分类:网上杂谈|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僵尸国度》是一部讲僵尸的美剧,我没有看过,之所以借用这个名字作为本文的题目,是觉得这个名字能够准确地表达我的意思。虽然我不知道这部美剧中的僵尸是不是跟《行尸走肉》中的僵尸一样,但是我对于僵尸的理解是基于《行尸走肉》中的僵尸设置。

最早接触僵尸还是在香港电影里看到的,那种穿着清朝朝服一跳一跳往前走的吸血僵尸,这种僵尸虽然没有特别丰富的感情,但是还是有愤怒和欢喜之类的,尤其是午马的一部电影里,那个小僵尸感情更为丰富,这种僵尸与美剧中的僵尸是不同的。在《行尸走肉》中的那种僵尸,没有任何思想,它们唯一的动力就是吃,见到活的人无论脚下是刀山火海还是万丈深渊,都会朝着自己的食物走去,赤裸裸的毫不掩饰对食物的本能,而且它们永远也吃不饱,因为它们的消化器官已经退化了。它们“活着”唯一的目标就是吃,在《行尸走肉》中,经常看到僵尸喉咙都烂了或者只剩一个头了,仍然还在不停地张嘴去吃。它们没有任何感情,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吃,至于为什么吃,不知道,或许是本能驱使吧。

我一直很喜欢看这种末日剧集中人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反应,这是对人性最为深刻的描绘,因为在通常的条件下,人会因为法律或者道德的约束为其行为加上各种伪装;而极端条件已经不允许人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伪装了,所以反映出来的就是赤裸裸的人性。以前看书的时候记得有讨论人性最初是善还是恶的,并且还用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会把兄弟姐妹推开来说明人性恶,也不知道最后这种讨论最后有没有结果。其实这种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人性最初无善无恶,所有的一切皆出于本能,就像草生长要吸收养料、羚羊生长要吃草、狮子要吃羚羊一样,就是本能。只有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才有善恶之分,并且人类社会在不同阶段的善恶标准还有可能不一样。大自然这个循环中没有善恶之分,所以在一个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就来讨论他是善是恶本身就是不对的,因为他还没有接触这个社会,哪来的善恶。只有在他充分与这个社会接触之后,他才会有善恶之分。

之前写了这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还没有说出我想要说的话,从小作文就不好,并不是自己不愿意学好,真是条件有限,几乎接触不到文学作品,只能看课本,自己现在写地很多东西都词不达意,想象的东西和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会是两个样子,所以就不管了,写到哪里算哪里,能表达多少意思就算多少意思。

之所以用《僵尸国度》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的原因是放眼国内,人眼里只有钱,跟那些眼里只有食物的僵尸没有两样,为了达到目的没有思想,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达到这个目标,而这个目标是永远达不到的,就像僵尸永远吃不饱一样,钱永远不会够,所以追求的其实就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其实有很多人甚至连僵尸都不如,僵尸最起码不会通过谎言和各种卑鄙的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标,不会心里想着一套,嘴里说着一套,手上再做着一套。僵尸就会赤裸裸地奔着食物就去了,尽管这个食物是活生生的人,所以看起来很血腥。人就不一样了,虽然目标是钱,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有很多人就会装的很高尚,并且还会用各种美好的理想和希望来欺骗涉世不深的孩子,让这些孩子为了达到他们的利益而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这其实与吃人没有本质的区别。

每天看着各种麻木的眼神,听着各种没有底线的言论,感受着千奇百怪的丑恶,想要大声呼喊,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因为自己也逐渐变得一样的麻木,一样的没有底线,一样的丑恶;但是自己现在还有那么一点仅存的良知阻碍着自己变成自己都鄙弃那种的人,正是在这种变而未变的过程,让我觉得万分痛苦。

为什么刚出生时洁白无暇的孩子,会变得如此丑恶?让一个孩子来到这样的社会,对于这个生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有时候看着朝鲜和韩国,想想同种同族的孩子,仅仅是因为出生在了不同的地域,就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心里有很多问题却不想去寻求答案,看着新闻中那些消逝的生命,想着每个数字后面都有数不清的家人,心里却没有一点痛苦,或许自己已经变得麻木,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了吧。

看着满眼的繁荣和幸福,却感觉无比的荒凉与痛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11-955564.html

上一篇:艺术品一样的产品
下一篇:读书的目的
收藏 IP: 223.104.11.*| 热度|

1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