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1/1
来源:叔本华,悲喜人生。
“大量单纯的阅读还会使精神丧失其全部灵敏性而变得迟钝起来,并且,只有在连续不断的刺激和推动下,才可能保持一种活力。一个人若不想耗费脑筋,思考问题,那么,他无须做任何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时时刻刻手中拿着一本书。正是这种做法解释了博学多识何以反倒使大多数人变得更加愚蠢糊涂,并使他们的作品没有获得成功的原因。”(这也正是我目前所面临的情况,大量的阅读开始让我怀疑阅读对自己是否是有帮助,因为自己有很长一段时间发现所读的书都是面目可憎,没有啥意思的书。这可能就是自己读书的时候没有思考,纯粹了为了读书而读书,想着多读书肯定比不读书好。现在看来确实还真不是那样的,如果你不能从书中有所收获,还不如把读书的那段时间拿来出去好好走走,领略一下大自然的美好。)
“独立思考的人首先形成自己的看法,只是过后,当权威证实了这些看法,并使他更为自信时,他才知道权威的存在。而只知死读书、颇有几分呆气的哲学家却把权威作为自己的出发点。他读别人的书,收集他们的观点,然后拼凑在一块作为自己的意见。这种人颇似一架无血无肉、僵死呆板机器人。”
“单纯的阅读不是用自己的头脑,而是用另外某个人的头脑思考。用自己头脑思考的人,总是希望形成一个首尾一贯的整体——一个体系,尽管它严格地说尚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体系。如果别人的思想倾向过于强烈,像连续不断的阅读所造成的后果那样——是很难抵制的。这些思想萌生于各自不同的头脑,属于彼此相异的体系,呈现自身特有的格调,绝不可能掺杂糅合到一起而形成一个智慧的整体的。无论在知识、悟力,还是信念上,它们都绝不可能统一起来,相反,只会使头脑乱糟糟的塞满各种思想。精神由于过分庞杂的异质思想的纷扰而失去了所有清晰明确的判断力,几乎陷入紊乱之中。”(读书应该成为自己思考的附属,而不是思考成为读书的附属。不要试图融合各种观点集大成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那是不可能的。什么都要包容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包容不了,什么都有的结果就是什么都没有。就如诸子百家还有不同的观点,而国外的各种不同的学派更是不一样。在这个领域,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之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的才是最好的。不像在科学领域,有明确的实验结果可以证明那一种学说更好,思想领域没有。而且,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科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无所谓唯心与唯物,好好的思考自己的生活,形成自己的体系,那才是应该做的。)
“与常人一样,天才也主要是为自己而存在的。这构成了他根本的本性,这一事实既不能避免,也不能更替。至于他为其他人所做的一切仅仅是一件偶然的第二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是为自己的存在而生存的。)
“的确,正是工作、忧虑、劳动和烦恼,几乎构成了一切人的漫长的生涯。但是,如果人的全部愿望刚刚出现就立即得到满足,那么人们又将如何填补他们的生活呢?他们生于世界又将有何作为呢?”
“我们把现存看着某种不得不忍受的东西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因此,大多数人再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如果他们回首往事,将会发现自己始终是暂时而生的;他们将会惊奇的发现他们曾漠视和错过的东西恰恰是他们毕生所期待的。然而,又有多少人承认正是希望造成了他荒谬的一生,知道他投入死亡的怀抱。”(活在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无论当下的生活对于你意味着什么,痛苦或者悲伤,都是一样,这些都是人生所必须经历的。)
这本书里还有一处是我觉得很好的,现在找不到具体的地方了,就是真理一定要用简单易懂的语句明确的表示出来,故意的模棱两可只是因为对真理不了解。不过话说回来,谁了解真理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7 03: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