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0/17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在《锵锵三人行》上听窦文涛提起过,找来看了一下提要,觉得有意思,所以就决定读一下。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by Neil Postman, 翻译: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美国的商人们早在我们之前就已经发现,商品的质量和用途在展示商品的技巧之前似乎无是足轻重的。不论是亚当·斯密倍加赞扬还是卡尔·马克思百般指责,资本主义原理中有一半都是无稽之谈。”(所谓的黄金钻戒与我们现在拥有的任何一款mp3相比,其用处真的可以说是没有,可是由于被无良的商人宣传,现在黄金和钻石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品,一种标称价值远远超过实际价值的商品。物以稀为贵,不管是啥玩意。好似那些画家的作品,其珍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独一无二,所以画总是在画家死掉之后才变得贵起来,购买这些画的商人,与其说是他们认识到了这幅画的艺术价值,还不如说他们认识到了这些画的商业价值,独一无二,会升值,还有很多不懂艺术的人帮忙吹嘘,想不赚钱都难。)
“用平白的话语来说,这本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这种转换从根本上不可逆转地改变了公众话语权的内容和意义,因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介不可能传达同样的思想。随着印刷术影响的减退,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构成公共事物的领域都要改变其内容,并且用最适用于电视的表达方式去重新定义。”(时代是不停的发展的,不论这个发展时好时坏,顺应时代发展的东西总是会保留下来,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东西总会被时代无形的抛弃。从传播途径来说,人类其实经历了口头-印刷术-电台-电视,并且逐渐朝着网络方向前进,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而且会越来越向前发展。)
“在芒福德的著作《技艺与文明》中,他向我们展示了从14世纪开始,钟表是怎样使人变成遵守时间的人、节约时间的人和被拘役于时间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漠视日出日落和季节更替,因为在一个由分分秒秒组成的世界里,大自然的权威已经被取代了。”(很多时候我们吃东西并不是因为我们饿了,而是因为时间到了;很多时候我们准备睡觉,不是因为我们困了,而是因为时间到了,或者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睡觉,尽管我们困了,因为不是睡觉的时间。并且这一套被很多人认为是科学的养生,我也不知道这个到底对不对,只是心里觉得很奇怪,不遵守我们身体的语言而按照外在的时间模板式的安排我们的生活,真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吗?)
“有人指出,12世纪眼镜的发明不仅使矫正视力成为可能,而且还暗示了人类可以不必把天赋或缺陷是为最终的命运。眼镜的出现告诉我们,可以不必迷信天命,身体和大脑都是可以完善的。我觉得,如果说12世纪眼镜的发现和20世纪基因分裂的研究之间存在某种关联,那也不为过。”(我可以轻易接受眼镜,但是我却很难接受转基因食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确实是本好书,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参阅了不少其他的书,今天看了第一章,明天继续。工作、休息、娱乐、为以后做准备这些事情要分开,缺一不可,人生必须活在当前,但是不能不考虑将来,但是如果纯粹为了将来而活着,那你就丧失了活在的意义了,因为将来是你永远也不会度过的,你所真实度过的只有现在。
2010/10/18
“我用这些例子想要说明的是,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密切相联的。真理不能、也从来没有,毫无修饰地存在。它必须穿着某种合适的外衣出现,否则就可能得不到承认,这也正说明了‘真理’是一种文化偏见。一种文化认为用某种象征形式表达的真理是最真实的,而另一种文化却认为这样的象征形式是琐碎无聊的。”(请尽量不要毫无怀疑地接受一个观点,或者说根本不看别人的阐述,而直接接受他的观点。这是不对的,他对他的观点进行阐述的原因就是这个观点并没有达到那种让人一看就可以不证自明的程度,而是需要阐述的。所以,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他具体是怎么阐述的。如果没有兴趣,可以试着承认他的这个结论,看他利用这个结论要干什么,但是,一定要记住这个观点并不是那么让人信服的。)
“有人相信电视和铅字仍然共存,而共存就意味着平等。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根本没有什么平等,铅字只是一种残余的认识论,它凭借电脑、报纸和被设计得酷似电视屏幕的杂志还能存在下去。”
“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具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读者要能够发现谎言,明察作者笔头流露的迷惑,分清过于笼统的概括,找出滥用逻辑和常识的地方。同时,读者还要具有评判能力,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为了做到这些,读者必须和文字保持一定距离,这是有文本自身不受情感影响的特征所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发现了什么警句妙语而欣喜若狂或者情不自禁地鼓掌——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照这个标准来看,我不算是一个好的读者,因为我会从文章中摘抄一些我觉得有意思的东西,倒不是因为我以后会再来读,或者为了让被人有机会读,只是因为这样便于我的理解,同时可以写上一些自己见解从而让自己更加清楚自己想的是什么。标准并不适宜用于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标准才是最好的。)
“所有的教堂,不论是犹太教、基督教或土耳其教,在我看来都只不过是人的发明,是为了吓唬和奴役人类、垄断权利和利益而建立的。-潘恩”
“第五章:躲躲猫的世界”(躲躲猫与躲猫猫,我第一眼就看成了躲猫猫,还在想此真是太有才了,怎么知道躲猫猫会成为一个流行词呢。)
“娱乐不仅仅在电视上成为所有话语的象征,在电视下这种象征仍然统治着一切。就像印刷术曾经控制政治、宗教、商业、教育、法律和其他重要社会事物的运行方式一样,现在电视决定着一切。在法庭、教室、手术室、会议室和教堂里,甚至在飞机上,美国人不再彼此交谈,他们彼此娱乐。他们不交流思想,而是交流图像。他们争论问题不是靠观点取胜,他们靠的是中看的外表、名人效应和电视广告,电视传递出来的信息不仅仅是‘世界是个大舞台’,而且是‘这个舞台就在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有点片面,但是还是准确的描述了事实。以我自己为例,除了必须的思考,相比如作业或者科研之类的自己必须用脑子外,对于其他事情,诸如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或者各种言论,自己都懒得去思考,而且也不愿意去看那些长篇累牍的东西,而是习惯于阅读一些短小而且意思浅显的东西,这可能就是网络给我带来的影响。强大的搜索引擎基本能够解决目前我所有的问题,而网络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正如目前流行的快餐文化一样,自己不愿意去思考一些东西,这才有了像易中天、于丹之流能够借着把经典胡乱套在现实上流行起来。人们不再去阅读原始的经典,而是希望通过别人把经典嚼烂了再喂给他们吃。他们不愿意去阅读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相反,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只是他们变得懒了,或许已经丧失了欣赏原作的能力了,或者说已经没有任何耐心来读超过一万字的东西了,真是替他们感到悲哀啊。不过,这个时代依然不缺独立思考的人,只是相对于整体基数而言,太少了。对于处于大学这个象牙塔里的所谓的天之骄子,这个比例也不会太高。宁肯把时间花在玩游戏、谈恋爱、挣钱、考级以及类似的事情上,也不愿意去读一些没有实用性的书。功利化和娱乐化已经把中国的大学折腾的不是个样子了,大学已经完全没有任何纯洁可言了,完全就是外边社会的再现。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套用近日被清除教科书的鲁迅的一句话而言,长此以往,学将不学,国将不国。)
“当年里根总统与弗里茨的第二场辩论中,里根总统在被问到他的年龄时说了一句极精彩的俏皮话,结果第二天有好几家报纸都透露里根用他的笑话击败了他的对手弗里茨。由此可见,自由世界的领导人是电视时代的人民选择的。”(关于这个我以前也听说过,一直佩服里根总统的睿智,但是确实没有从这个角度来想过这个问题。选一个总统是需要他随机应变还是需要其他的什么能力,在这里已经不再重要了。选民在很多时候都是很感性的,可以因为很多小的聪明,比如里根这个,而选某个人的。其他事情也类似,这个也与前面作者所有的一致,我们往往记住了一个东西中毫不重要但是很有趣的一点,但是我们却忘记了其中最重要的东西。)
相比于当时的美国,中国不仅有娱乐至死的精神,还有冷漠至死,空虚至死,骗你至死,用钱砸死之类的类似的精神,所以在这个方面,中国还是远远超过美国的。
2010/10/20
“如果我们相信老师传授的知识可以用微型计算机更有效地复制出来,那么我们也是在欺骗自己。也许有的东西是可以复制的,但我们始终要问一个问题:复制过程中会丢失什么?答案可能是:一切赋予教育重要性的东西。
不是一切都是可以通过电视表达的,或者更准确地说,电视把某种事物转换成了另一种东西,原来的本质可能丢失,也可能保存下来。”(教师上课是不能完全用电脑代替的,因为老师在讲课的同时也在向学生表现出他自己学习知识的激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同样的东西不同的老师来交会有不同的结果。除了上课方式的不同之外,老师的激情对于课程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很难想象一门课连老师都没有激情来讲,学生会喜欢的。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现在大学中上课的氛围越来越差,因为大部分老师纯粹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教学,他们还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这些事情能够给他们带来更为实际的好处。而培养学生所带来的那种成功需要长时间的付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够坚持那么长时间的付出了。看着学院里那些一直教学的老师最终以副教授退休,或者评上教授就退休,真的觉得挺可悲的。不是为这些老师感到可悲,而是为我们可怜的大学、可怜的学生感到可悲。大学中最为重要的学生已经失去其重要性了。)
“任何传统的宗教仪式都要求举行仪式的地方那个要具有某种程度的神圣性。教堂被设计成一个举行仪式地地方,所以几乎所有出现在那里的东西都具有宗教的氛围。”
“约翰杜威曾经说过,课程的内容是学习中最不重要的东西。我们这里也许可以借用他的观点作为指导。他在《经验和教育》中写道:‘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的东西。’话句话说,一个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学习的方法。”(学习不仅仅要学习知识,学习学习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各种优秀的品质,比如独立思考,坚持等等优点。但是这些优点有些是与一个国家的教育目标是相反的,比如专制国家的教育是不鼓励人独立思考而是让人毫不思考的接受专制者需要他们了解的知识的。)
“像字母和印刷机一样,电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人们教育的权力。”(电视在我所在的农村中拥有更大的作用,因为在空闲的时间除了看电视,没有其它的娱乐可做。不过我老家那边现在有了新的休闲爱好,打麻将或者打牌,赌钱。赌博,无疑是败坏一个地方风气的重要因素,也是让一个人走向灭亡的开始。而所谓的彩票只不过是一种变了味的赌博一样,与一般的赌博除了形式上的不同,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区别。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一个庄家不会总是赢,而另外一个庄家却总是赢。)
“西塞罗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摆脱现实的奴役,而现在的年轻人正竭力作着相反的努力——为了适应现实而改变自己。”(前者恐怕是为什么历次革命总是学生或者受教育者走在最前面的原因,而后者可能是解释为什么那些所谓的成功的受教育者或者所谓的专家几乎都变成了政府的爪牙,为政府做的一切吆喝了。一个国家教育成功是看培养的前者多,还是后者更多呢?)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按照书中所述,美国无疑是因为后一种而导致文化精神的枯萎;相比而言,也有国家因为前者让文化精神枯萎。如果两者让我选的话,我还是倾向于选择后者,因为后者至少让我有选择的权利,而前者甚至连选择的权利都不给我。)
“我这里建议的解决方法也正是赫胥黎提出的。我无法超越他的智慧。他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一样相信,我们正处于教育和灾难的竞赛之中,他不懈地著书强调理解媒介政治和媒介认识论的必要性。最后,他试图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我感到痛苦的原因除了现实让我感到痛苦之外,还有我自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懒于思考,我倒不是一点也不思考,但是我绝对是不喜欢思考。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一些不需要思考的东西,比如纯粹是为了搞笑的肥皂剧,比如xiaoy做的游戏视频,只有看这些能够给我带来一点快乐。虽然看完之后紧跟着的就是空虚,但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不可能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全部充满痛苦而让自己变得杰出的。这样的代价太大,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完成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所能做的是就是在能够控制自己时候去读一些自己认为好的书,写一些东西,比如现在。等到时机一过,自己就可能再也不会对这些感兴趣了,正如自己现在对日本的爱情动作片和网上流行的情色小说不再感兴趣一样。 No matter whatever happens, enjoy yourself.)
分三次总算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作者为了写这本书,参阅了很多其他的书。其中的观点也让我了解了以前自己根本不会注意到的东西,阅读这样的书总是会让人感到惊喜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