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这个头衔,在我以前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觉得那是只有绝顶聪明的人才能企及的高度;我等小辈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而已。只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被称之为“彭博士”,而且是所谓的“洋博士”(虽然只是“海带”级别的新加坡,呵呵)。我想这应该得益于从1999年开始施行的“扩招洪流”,其中就包括研究生的扩招。不然我等寒门子弟哪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从而成为体面的城里人?
呵呵,说笑了,莫见怪!还是回到正题,作为“被博士”一族,我想聊聊是否应该攻读博士学位这个话题。其实很早以前我就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从来没有深入、系统地去思考。要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应该看看自己是不是属于以下几种情况:
1)兴趣所在。如果你是对科研非常感兴趣的人,那么我恭喜你,博士研究生真的很适合你,这也是最适合攻读博士学位的一类人。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大多数学子在入大学之前甚或大学毕业之后都不知道他们的兴趣在哪里。现如今迫使广大学子尤其是寒门子弟考研考博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a)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啊);b)为以后的打拼增加筹码(毕竟博士title还是有点吸引力的); c)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争光(我们的父母只知道多读书读好书才有出路,读硕士、博士、出国留学,这可是无上的荣耀啊)。在我看来,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促使我们考研考博的主要理由,大部分事情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所以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努力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平时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交或社团活动。如果觉得自己对科研感兴趣,那就找些机会咨询、体验和实践一下。大学刚毕业是弹性最大的时候,如果等到读完博士已近而立之年再后悔自己的选择,那种痛苦也许会真的让你欲哭无泪。如果对自己的兴趣不明确的话,我觉得还是先工作暂先不要跟风了。
2)形势所需。比如你已经参加工作了,而且觉得目前的工作也不错。如果需要继续在这个单位工作下去,更想有所发展的话,必须攻读博士学位。我想这种现象在中国的高校科研院所比较普遍,如果单位允许,很多人就会选择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我个人认为,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因为你已经工作了,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样的研究方面会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利。
3)机遇所使。在你学业的某个阶段,遇到非常好的一个机会。比如在大学或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获得了去海外攻读博士的机会,当然提前是你不是很讨厌科研,尽管可能也不是很喜欢。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该去呢?因为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大多数理工科专业都会提供不少奖学金。你除了自己日常生活所需外,如果不是太铺张浪费,应该是会有所结余的。这样对于成年人的我们,心理上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安慰。而且在不同的国度里,除了学业以后,你不但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还能结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你既不是兴趣所在,也不是形势所需,更不是机遇所使,那我觉得大学毕业后直接接受社会的考验比较好,顶多再读个硕士研究生(我非常赞同缩短研究生年限,现在国内大多数是两年半到三年,最好缩短到一年或两年,能达到让大家有个体验什么是研究生的目的就可以了)。毕竟我们那时候年轻有闯劲,任何挫折和风风雨雨应该是经受得起的。学历越高,可选择性和弹性是越来越窄的。在现行的中国教育体制下,不是兴趣所需的“伪博士”,我们浪费的不仅仅是金钱和机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宝贵的青春啊!现在中国很多高校研究所都在推行硕博连读(5年),最近还听说有些专业在推行本硕博连读(8年),也许我们的初衷是为了让大家的科研工作更有系统性,为祖国培养科研后备人才。但有没有想过这是否是这些“人才”的兴趣呢?曾碰到一些在中科院硕博连读的朋友,在硕士三年结束还有两年就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选择了退出。我以前会为他们惋惜,觉得不值,但现在我会为这些人鼓掌。因为他知道了这条路是不适合他的,走下去只会更加痛苦,何不早点退出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呢?要做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有勇气和气魄之士。于我而言,是没有这个胆量和决心的,更不可能做到徐志摩的潇洒“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总是觉得,作为个人,我们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我们没有能力改变大环境,但大环境和趋势却可以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及其之后的改革开放都说明了这一点。我想现在这么多人都在追逐博士学位,应该跟我们的政府导向及其政策有很大关系吧!但这并不是说我想批评政府,毕竟地大物博的中国也不是这么容易管理好的(人家新加坡的首任总理李光耀都说了,如果让他来管理中国,他也管理不好的)。我想说明的是,中国的教育发展还真不到可以这么大规模扩招的时候。我们的经济我们的GDP可以人为的提高实行“大跃进”,但整个国民的素质和其文化水平是需要耐心和恒心慢慢提高的,否则只能达到“物极必反”的效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