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要黑南水北调吧?王浩院士也只用一小部分篇幅谈了北京的问题。进京“南水”只有14亿立方米,仅相当中线调水量的15%。而且如果只是北京缺水的话,邻近的海河流域就能解决,没有必要千里迢迢的跑到汉江去找水。
实际上整个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形势都不容乐观,可以说迁都易,解决海河的水问题难。
海河平原是我国(也可能是世界最大)最大的副食品篮子。海河平原用水量大的主要是冬小麦和蔬菜水果。历史上,直到60~70年代以前,海河平原并没有大规模种小麦的,那时候海河最大的问题是每年夏天的洪水。海河平原每年500-600mm的降水量是可以满足一季作物生长要求的
目前华北平原主要的农作制度是玉米-小麦一年两熟到两年三熟的轮作制度,年耗水量在600-800mm,黄淮地区好一些,但黄河以北明显存在农田水分亏缺。因此,自从大规模种小麦,海河平原就有了水问题。冬小麦生育期内的天然降水量只有100~200mm,至少缺水300mm,这部分必须依赖灌溉。海河平原农业主要是用地下水灌溉。
大清河以北的京津冀东平原大体上是两年三熟,年均缺水150mm左右,因为当地降水每年可以补充地下水约100mm,加之耕地一般只占到总土地面积的2/3,因此,当地水源大体可以满足灌溉需水,地下水位尚可以保持平衡。
而保定、沧州以南的沧州,农田总需水量达到约800mm,亏空200-300mm,甚至更多,仅依靠本地水资源明显入不敷出。河南、山东两省每年有100亿立方米的引黄水,情况还好些。冀中南平原只能靠超采地下水,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地下水漏斗区。
20世纪70年代后,海河流域水利发展、小麦种植面积扩大与复种指数提高,是终结南粮北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改革开放后粮食大丰收的保证。但是这是以海河平原特别是冀中南地区地下水枯竭为代价的。按目前态势10~30年后冀中南地区可采地下水可能完全枯竭。
我们北方大约有1亿亩小麦灌区面临着水源问题,如果退化为旱作农业,减产的细粮至少有600~800亿斤,相当于目前全国小产量麦的1/3。灌溉1亿亩小麦每年大约需水200亿立方米,其中一部分可以依靠引黄水,但剩余的缺口只能指望南水北调了。
南水北调虽然由于水价问题,不能直接为农业供水,但可以置换出用于工业和城市生活的当地水资源,以供给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
华北平原地下水消耗与粮食增益评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0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