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tech http://www.hitech.ac.cn

博文

走向融合实现共赢——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

已有 2577 次阅读 2014-7-11 09:38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本刊记者黄晓艳摄影/吕学谦

   卫星对于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充满神秘感。从当初的“最高机密”,到今日面向民用进行市场推广,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艰辛与荣耀。

近日,《高科技与产业化》记者专访了北斗计划最初的参与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卫星之父”的科学家孙家栋院士。围绕这个宏大的航天计划,这位精神矍铄,思维清晰的八旬老者,作为亲历者、见证人向我们讲述了北斗系统建设的发展历程,解析了它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价值,以及它将面对的美好又颇具挑战的前景。

本刊记者:北斗系统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您是北斗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请您谈谈北斗系统的研制过程,它是否实现了当初的预期?

孙家栋:中国自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起,航天科技就与国家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东方红一号”上天以后,国家高层明确提出中国航天事业要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服务;要根据国家的科技水平,既要大胆前行,还要稳步发展。大家都知道,航天工程的难度很大,虽然我国早就对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有需求,但对卫星导航研究基础薄弱,特别是上世纪70~80年代,受限于技术、资金等因素,很难开展全面的研究工作。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搞了返回式卫星,获取遥感数据并开展应用。紧接着就是搞通信卫星,解决了国家最急需的通信需求问题。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经济和航天技术都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才开始有能力去发展导航系统。

   1990年代,国家提出了载人航天的要求,并于1992年正式启动中国载人航天计划。随着我国第一名航天员杨利伟于2003年10月16日从太空安全返回,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载人航天需要依靠国家力量来实现,需要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中国载人航天计划任务的完成,使得我国航天技术水平、可靠性水平、质量保证水平都得到了验证,充分展示出国家的航天科技、生产技术、人才力量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航天计划的又一个重大领域就是深空探测。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实施,它又叫作“嫦娥工程”,拉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帷幕。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每一步都为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深空探测真正能给人类提供服务、创造经济价值,还需要有一个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过30年的发展,到1990年代,卫星的品种已经比较齐全,我国空间技术水平基本能满足通信、遥感的要求了。国家的科技水平、经济水平、生产水平都在大踏步的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考虑利用卫星进行导航,并非常慎重地提出要搞技术最复杂、最难搞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导航卫星是多星组网、天地互联,工程非常浩大,要建立天地统一的时间、空间标准体系,要有牢固的科技水平支撑,经费比载人航天的投资还要大,导航人才队伍也得有一个培育的过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各方专业人士共同研究,国家科学、合理地提出并制订了一个符合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自主研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的“三步走”战略规划。

第一步就是先探路,是试验阶段。在2000年左右,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即研制少量的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研制一些地面运行控制与应用基础设备设施来完成试验任务,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积累技术经验、培养人才,并为后续工程建设打下基础。

当时,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经济实力不够。中国科学家陈芳允先生提出了“双星定位”的建议,只要利用两颗卫星就可以完成最基本的定位功能,解决地面定位问题。由于北斗系统的奠基理论为“双星定位”,那么地面上的第三个点就需要有精确的地面高程,即地面高度分布的精确数据。这个高程数据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化工程。好在我们国家有30多年来的海量测绘资料,结合测绘资料信息,通过信息传输,这样高程和最终定位的位置就都有了。陈芳允先生提出的“双星定位”方案获得了各方的认可。于是,在北京一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北斗计划第一步的研究实验悄然开始。参与研发的团队列出了17项重大原始试验专项,目的是搞清中国在搞卫星导航方面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同时,全面推动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

   第二步才算是动真格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组网计划。到2012年,计划发射10多颗卫星,建成覆盖亚太区域的系统。

当时,围绕着是一次性全球组网还是区域组网的问题。专家们反复研讨,大家认为:建立卫星导航系统,本身就是投资大又风险高的事,我国的航天事业比国外的经验少,国内资金、人才等基础也很薄弱,很难一步到位。所以,我们从中长期发展着眼,采取谨慎的态度,既要能满足起码十年之内的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同时还得是稳妥、坚实地向前发展,最后选择区域性组网。搞区域性组网所需的卫星的数量比较少,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先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服务,可以摸索更好的经验来推动事业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再向全球铺开。我们总共发射了16颗卫星,并于2012年12月27日正式宣布区域性组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运行服务。

第三步是到2020年,建成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从试运行、正式运行到全面对民用用户开放至今,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工作状态良好,空间星座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在导航定位方面的用户体验明显提升。可以这样说,区域运行一次性达到了当时设计的性能指标要求和服务标准水平。不间断的观测统计数据显示,精度在不断地提高,北斗的信号和服务的可用性、完好性、连续性完全能满足使用需求;从卫星寿命来看,我们管理得比较好,到2020年,现有的区域组网的星座再工作6~8年没有问题。随着空间基础设施对地面的应用服务越来越多,从宣布为用户提供服务时起,就要绝对对用户负责,就要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保持应用的安全可靠。为了保证北斗系统连续、稳定、安全、可靠地运行,我们向国家申请了备份卫星,正在研制生产,以发射北斗组网备份卫星的措施来保证组网卫星系统的运行完好,来提高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保证这个系统能连续地对地面提供服务,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本刊记者:按照北斗系统“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将于2020年形成全球覆盖。目前北斗系统在实现全球覆盖方面有何进展?请谈谈您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孙家栋: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逐渐雄厚,建立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大势所趋。按照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总体部署,到2020年,北斗导航系统将有35颗卫星在太空中组网运行,北斗信号将覆盖全球,届时可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服务。

   我国的北斗系统已在测绘、电力、水利、交通运输、电信、地质勘探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开始逐步发挥重要作用。到2020年,北斗卫星的用户会越来越多。北斗“第三步”工程已经起步,总体方案工作就要完成了,35颗卫星组网这样复杂的系统工程即将开始。在面向全球的同时,还得保持区域性系统覆盖服务功能的连续性,更要让用户满意,将在长期、连续、稳定上下功夫,要继续发射卫星提高星座的稳定性,还要进一步加强地面系统的建设管理,让北斗卫星导航信号分分秒秒都连续可靠。

   在“第三步”工程,我们会实现更好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并保持“第二步”里的所有服务内容。现在的系统虽然质量很好、很可靠,但要想由区域性服务扩展到全球服务,系统自然要升级。为了把这个网搞得更好,国家已开始进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发,我们准备先发射几颗卫星上天,预计从2015年开始发射,组成一个小网,将关键技术及组网可能出现的问题研究清楚。到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提供覆盖全球的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外,同样还兼具短报文通信能力。

本刊记者:您认为国家对北斗应用的重视表现在哪些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存在哪些瓶颈,面临哪些挑战?

孙家栋:我们国家对空间、时空信息系统非常重视。人类的活动自古以来就与时空信息息息相关。早年的时间位置需求并不高,只要求一个大概齐,比如说,“往东边走”,“一袋烟的工夫”,“一顿饭的时间”等等。人类对精准时间和空间的需求随着人类生活、物质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提高。因此,国家对卫星导航系统很重视,一开始就将其定位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并根据国家需求,不断扩大它的发展计划,不断加强基础和提升能力。这几十年来,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主要表现在实现从空间向地面传递各种信息,为国家经济社会服务,为老百姓服务,这是我们的目的。

现在来讲,通信、遥感、导航都是提供信息,信息落地以后还需要二次开发。信息时代要使信息产生更大的使用价值,需要把天上的信息和地面日常生活信息——物联网、车联网、大数据等等整合起来,在更高的层次上使用。从应用效益的角度来讲,就要使各方提供的信息源,空间信息和地面信息等,通过中间的大数据环节,组成一个整体。

北斗系统的应用应当全面铺开,才能使我们的空间基础设施表现出应有的效力。北斗系统的市场应用率相对于GPS还是较低的,更大规模的市场推广会遇到一些困难,包括导航系统的应用产品质量如何,商业应用上是否方便可靠,价格是否更具竞争力等。现在我感觉,随着导航信息的逐步落地,大家都认识、意识到了这点。但我也有自己的担心,国家各个独立的信息源对我们经济建设的贡献很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相互融合、互相交叉共同发展才能产生更大的市场价值,才有国家整体竞争力。每个专业发展方向的利益不可回避,但融合发展是个方向,也一定要有这个发展过程,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会有部分取得更大的发展,也会有部分被淘汰出局,这是残酷的现实。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尽量缩短这个过程,尽量少付出代价,争取把事情做得更好。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要创新、要发展,就像今年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提出的主题:“北斗应用——创新、融合、共享”。只有这样,事业才能真正发展,也对大家都有好处。这个过程是我们回避不了的。国家有政策,有关部门在做,市场也在行动,但真正推动北斗产业发展,还要靠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把创新做到,把融合做好,把共享做足。

   本刊记者:卫星导航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和世界其他系统相比,起步较晚的北斗系统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孙家栋: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等卫星导航系统之后,中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2012年已实现亚太地区信号全覆盖,目前,已进入全球覆盖的发展阶段。

   谈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中国特色,上面我讲到过,它从一起步就有一个明确的“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既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又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其次,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中间过渡环节,就是提供区域导航服务,这是世界上其他系统没有的。另外,我们的北斗系统还有一个短报文通信功能,它非常巧妙地把导航定位和信息传递这两个功能结合起来,也就是除了能导航、定位,还可传递120个字的短信,这是全球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所不具备的优势。其他的卫星导航系统只能告诉你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北斗既能知道“我在哪里”,还能知道“你在哪里”。如果渔民在海上遇到风暴,只要按一个键,通过船载设备就能实现自主定位,发出求救信号,岸上的人通过监控就知道渔船在哪里。还有在汶川地震的时候,所有通信都断了,救援队就依靠北斗的这个功能进行救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4908-810783.html

上一篇:覆盖全球 服务全球
下一篇:4G时代的网络中立
收藏 IP: 159.226.100.*| 热度|

1 Vetaren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