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tech http://www.hitech.ac.cn

博文

向海洋要淡水

已有 3186 次阅读 2011-11-30 10:23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海洋

特邀撰稿   段焕强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仅次于全球气候变暖的世界第二大环境问题。世界范围的普遍缺水使海水淡化技术从中东的沙漠地区扩展到全球的主要沿海国家。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海水淡化日产量已达到6500 万吨左右,解决了2 亿多人的饮水问题。全球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的总量每年约7000 亿吨左右,替代了大量宝贵的淡水资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海水淡化已经成为大规模开辟新水源,解决日益严重的世界性缺水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国家视海水淡化为解决水资源匮乏的最终方案。

淡水资源短缺乃至水危机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瓶颈之一。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洪涝和干旱灾害频繁、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其中,以沿海地区尤为严重。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有多种途径。除开展节水、提高利用效率和实施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地下取水外,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实施海水有效替代,优化水资源结构,是沿海地区水资源紧缺的一项必然战略选择。与其他方法和途径相比,沿海城市和近海工农业发展海水淡化有诸多优势:海水储量大;海水资源无国界;资源成本相对较低;海水淡化生产稳定性强,受原料供应和自然气候条件影响小;淡化水水质较好。海水淡化水必将成为沿海城市和近海工业水资源结构调整和供需平衡的首选。

经过40 余年的发展,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基本成熟,已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和万吨级示范工程,是完全独立掌握海水淡化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工业发展对淡水的巨大需求直接推动了我国海水淡化项目纷纷上马。受国家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产业政策影响,我国海水淡化工程大多数作为大型钢铁、化工、发电等高耗水企业的配套设施。已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中,以反渗透法和低温多效蒸馏法为主。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海水淡化已经从市场培育期进入成长期。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海水淡化发展加快。天津、大连、青岛、浙江、唐山相继建设了一批海水淡化工程。据统计,目前国内已建成并正在运行的66 套海水淡化装置产能已超过70 t/d,相当于全球的1%。继青岛(10 t/d)和曹妃甸(5 t/d)等地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成功运行后,沿海地区纷纷筹建10 t/d以上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全国在建、拟建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己超过100 t/d。预计到2015 年我国海水淡化产能将提升到150 万~200 t/d2020 年将进一步提升到250 万~300 t/d

我国海水淡化正处于良好的发展机遇期:淡化海水将纳入水资源战略与规划;海水淡化技术和装备不断成熟,成本不断降低;以节水为核心的水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经济的快速增长、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这无疑为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也面临诸多挑战: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给海水淡化前处理带来负担和更高要求;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以及特种材料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不足;减小海水淡化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可回避;海水淡化工程向规模化发展但运管能力亟待加强;海水淡化产业还缺乏系统政策与机制的大力支持……

究其原因,在于对海水淡化的认识还不到位。尤其是政府和城市管理者,必须从整体布局来考虑,站在高起点、高层次来看待海水淡化,不仅要考虑海水淡化的市场、工艺、标准、规范和政策等具体环节,更需要从更深层上认识海水资源的定位,认识其战略性、经济性。一方面,我们要破除海水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的旧观念,树立和增强海水是宝贵资源的新观念;另一方面,加快我国海水淡化技术产业化,市场机制和政策扶持缺一不可;另外,当前,海水利用及其装备制造分散在各个不同产业中,亟须整合。

“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期。国家已经设立了“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攻关”重大科技专项,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关键材料和装备技术的研发,并提出要建立一批国家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立国家级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建立海水淡化产业联盟、工程中心和实验室,推进国产海水淡化材料的生产和制造。此外,还将出台配套的财税补贴政策,为海水淡化产业提供平等或优惠的扶持,对海水淡化工程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引导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建立海水利用标准体系,加强对海水利用产品装备的质量监督检验,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海水利用产业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海水淡化水进入市政供水管网是推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淡化海水作为饮用水的安全性和对市政供水管网的影响。其实,海水淡化水的安全不用太担心,关键是要解决水质指标的调节与平衡,其实质是海水淡化水的入网标准和政策协调。

一个国家不能依赖进口水资源、也不能长期依赖进口设备生产水资源,否则会矛盾和冲突不断。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关键设备还较多依赖于国际巨头供应。我国海水淡化已形成一定的自主技术基础,正在向“自主创新为主、消化吸收为辅”发展道路迈进。提高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材料国产化率是必须、也是必然。

海水淡化产业属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发展空间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据估算,到2015 年,我国仅海水淡化装置的制造产值就将达到近200 亿元,如果将淡化工程运营、供水管网建设等相关产值一并估算,总产值还将成倍增加。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前景光明,但尽快缩小差距,迎头赶上的困难同样不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4908-513218.html

上一篇:生物产业将成为全球主要产业——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
下一篇:2011年第11期目录
收藏 IP: 159.226.100.*| 热度|

1 傅蕴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