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馆的门票,免还是不免?
10月22日的《科技日报》头版上登载了科技馆“免费”,载舟覆舟?——广东科学中心主任王可炜的忧思 一文。通读全文,我们看到,王主任对于这个问题的最终观点是,收费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有效利用科技馆的资源。大家是否赞同,别急,且详细分解开来。
一、此文的第一部分是:我们曾“免”过。
王主任用一次详细的“免费”经历说明科技馆免费的弊端:(蓝色字体为引用)
他说,其实广东科学中心早在去年3月就曾试着“半免费”开放了一次。选择三八妇女节,全天向妇女免费开放。结果当天入馆妇女高达五六万人,馆内人满为患,摩肩接踵,喧声鼎沸,挤成一团。当天闭馆后统计,三成以上的展项被人为损坏,之后10多天都无法正常开馆。占参观人数最多的是周边农村的老年妇女,而主要的科普对象青少年,反倒来的很少。有的青少年在现场被挤得东倒西歪,吵得头昏脑胀,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接受科普教育,更遑论那些需要参与互动的体验性展项了。
由上段文字可见,免费的最大弊端是“人满为患”。但是,我想到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免费不免票”。这不是什么新的高招,我记得我参观过的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还有一些地方的博物馆(如四川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做法都是“免费不免票”。也就是说,去参观之前,必须要事先预约,拿到免费的票才可以入馆参观。这样一来,每天入馆的人数都在掌控范围之中,就不会出现王主任描述的那种拥挤场面了。所以说,门票收费不是唯一的参观人数调控方法。
至于,科技馆中展项被人损坏,这也是常见的现象。正如王主任所说,“动态交互式展项体验”是科技馆区别于博物馆的特色。既然要动手体验,弄坏是再所难免。要减少损坏率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研发的展品要尽可能“皮实”,经得起折腾;其二,加强展品使用的人工指导。
还有,王主任说的,“参观人数最多的是周边农村的老年妇女”(说句题外话,上述事例中免费开放的时间是三八妇女节,难道青少年要成为主要参观群体吗?)。虽然她们不像青少年一样有着大好锦绣前程,但既然她们都有兴趣来参观,也是件好事情。我们不是一直盯着科学素养水平的百分值吗?(虽然很多专家都在批判)如果没有这个群体的科学素养的提高,那又何来全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普遍提高?由此看来,不仅她们应该来科技馆参观,而且要经常来,充分利用社会化的科普资源。
“免”PK"不免”(第一轮):免费!
二、此文的第二部分是世界也没“免”。
文中指出,在高福利的西方国家,成熟的科技馆行业也是以收费为主。我揣测文中的逻辑是,即便是高福利的国家,科技馆免费也不在福利范围之内。反过来又想,正是因为这些国家是高福利的,所以这些西方国家的国民才有足够的资金消费在科技馆上。就我国国情而言,免费是不是更加显得迫切呢?
再说,我们国家能够在2002年立下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应该在有些方面可以走在世界的前列。别人没走过的路,我们可以大胆去探索,而不能成为阻挡我们脚步的理由。
“免”PK"不免”(第二轮):探索“免费”!
三、此文的第三部分是发展不能“免”。
文中给出了三个理由:(蓝色字体为引用)
一方面,免费带来的娱乐性消遣和消费,会削弱科技馆的科技含量,慢慢一些科技馆会逐渐脱离科技馆实质;另一方面,国际上共性做法是,医疗可以免费、教育可以免费,博物馆可以免费开放,但科技馆不会免票。因为展项制作研发成本高,要把一个科学原理、科技成果转化成一件科普展项是一项凝聚了众多知识和经验的艰巨劳动,它需要社会的认可,这是对劳动的尊重,展项创新人员的积极性也需要激发和鼓励;再者,科技馆免费,面对的是展项损坏大、维修费用高、工程人员积极性不佳的状态,目前正是科技馆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建得越多,费用越高,动手实践的展项会越来越少,没有精品的馆会越多,脱离科技馆的实质,迫使科技馆倒行变成科技博物馆。
“免费带来的娱乐性消遣和消费”,这个判断值得商榷。即便是现在收取门票,但科普的理念不也是倡导“快乐科普”吗?我们担忧的应该在于,“容易得到的东西便不觉得珍惜”。但其实只需要在每人每年免费参观次数上做一些规定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文中提到的科技馆展品的开发和维护方面情况,我不太熟悉。据我印象,国内一些大型的科技馆应该有一笔专门的费用花销在开发和维修上,至于资金是否充足,需不需要门票收入来作贴补,便不得而知。当然,国内很多科技馆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免”PK"不免”(第三轮):争取“免费”!
《科技日报》的这篇报道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不免”的理由。但仔细分析,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科技馆门票免费的立论根据。最为普通国民,我们希望政府能够下定决心,让我们享用这顿免费的科技盛宴。但接下来,最好别有那神马“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