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junping 物理化学博士/科普研究者/探索/理性/开放

博文

面向公众科学传播的“四到位” 精选

已有 6566 次阅读 2020-10-24 22:47 |个人分类:科研之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传播, 公众, 传播策略, 用户思维

 近日,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2027 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督促高校加强科

普工作,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中增加“科学传播”评估指标,鼓励高校高水平科研人员和

科研团队深入参与开放日等科普活动和制作科普资源等。这意味着科普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广泛认

可,科普队伍将逐渐壮大,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能力成为亟待提升的重要内容。


新时期的科学普及和传播应逐步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传播策略,密切关注科普需求侧,笔者

认为,公众与科学内容产生交集和融合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过程。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

在从事科学普及和传播工作之时,始终需要明确传播对象的转变,从日常工作接触的同行切换到

普通大众(或定位到精准目标人群)。因此,无论与公众是面对面的交流还是通过各类新媒体的

跨时空沟通,建议要做到“四到位”。


首先要“关注到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科普内容有了好品质也要有优质的、被公众认可

和使用的渠道进行传播;优质科普内容要在第一时间抓住公众注意力,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流

中脱颖而出,获得与公众更深层次的交流机会。在传播渠道方面,尊重公众获取信息的习惯,同

时也持续打造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权威科普的优质平台。


其次要“理解到位”。信息内容抵达公众是科学传播的第一步,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公众能

否充分理解传播的内容。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普及和传播时常常在内容取舍上踌躇,倾

向于全面化告知,追求细节和精准性,于是传达给公众的内容偏全、偏深;表述一个结论时,顾

及结论成立的条件,虽然表达准确却略显繁琐。类似问题对公众理解科普内容形成了障碍。在内

容选材上,应根据传播对象认知特征进行调整和剪裁,选择最能激发兴趣的点,以此引发公众自

主自觉地进一步深入学习。


再次要“认同到位”。理性质疑是公众逐渐提升科学素质、具备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理解

了科学内容并不一定会使得公众对相应内容表示认同,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交流时宜采用“平

视”角度以及谦和态度,提出问题与公众共同探索答案,并直面公众质疑的角度,得到相关论据。

也有研究表明,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容易引起人们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更容易获得认同。


最后要“行动到位”。科学普及和传播的目的是赋能于公众,让他们获得处理日常事务的能

力。科学内容入心入脑后,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与行动的实现难易程度密不可分。科学家和科

技工作者在传播中需要结合社会语境及日常生活实际,给出可操作的理性的科学建议,便于落实

到具体行动中。比如,在抗疫科普过程中,关于口罩是否可以重复利用,大多数专家给出的建议

都是切合实际的,明确一般情况下“不必一次一换”“取下后挂在通风处”等易于操作的方法,

发挥了对日常行为的指导作用。


通过以上“四到位”的科学传播策略,科技工作者与公众之间架起一座交流互动的桥梁,科

学普及和传播的过程更加通畅和高效。同时,“四到位”也可以理解为对科学传播效果不同层面

的评价,共同推动科普的高质量发展。


(载于 中国科学报/2020 年/10 月/22 日/第002 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9823-1255643.html

上一篇:科学传播任重道远 ——刊媒惠2019科学传播年度汇活动侧记
收藏 IP: 221.222.192.*| 热度|

8 黄永义 范振英 周忠浩 肖慈珣 武夷山 梁洪泽 李燕祥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